勃里顿②
勃里顿(1913-1976)是珀塞尔(1659-1695)之后英国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在歌剧、合唱音乐、室内乐、交响音乐、声乐套曲及歌曲等众多领域成就卓著,仅歌剧作品即有十六部之多。
勃里顿的音乐扎根于传统土壤,不仅偏重圣经奇迹、古典名著等题材,而且在作品中经常吸取圣咏、民歌、古典音乐素材,予以朴实无华的技术处理。他的创作受到新古典主义影响,但并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和技巧,而是将各种现代手法作机智的创造性的综合运用。
1945年由斯拉特根据英国诗人克雷布的诗篇改编脚本的三幕歌剧《彼得·格雷姆斯》它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1945年6月7日于伦敦萨德勒泉剧院首演,取得很大的成功,对战后的歌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部歌剧中没有华丽的场景和动人心弦的爱情。是一部心理分析剧,它以英国东海渔村为背景,叙述一段冷酷的故事。渔人彼得性情怪僻,与世俗不合。他的一个徒弟死于非命,众人认为是他的责任,但未深究;不久,与其相爱的爱伦带来一名穷苦的男孩当徒工又被他逼着在暴风雨中捕鱼,从峭壁上摔下死亡,渔人们要他按照传统,驾船到海上,破舟自尽。评论界认为这是作曲家与世俗不相容的自我写照。
这部歌剧坚持调性原则,手法简练,乐队处理灵活,色彩丰富。合唱风格接近威尔第的晚期作品。结构上主要运用咏叙调的形式。在剧情停顿的抒情片断也用结构自由的咏叹调,与民俗有关的场景则有分节歌式的小调出现。各幕分隔之间的幕间曲,承担了重要的营造氛围的任务,勃里顿把四首间奏曲独立构成一套《海的间奏曲》组曲,标题分别为:黎明,星期日的早晨,月光,暴风雨。
1946年由伦纳德·杜肯根据莎士比亚诗篇编剧的二幕歌剧《卢克莱丝受辱记》的成功演出,确立了勃里顿在世界乐坛的崇高地位。1947年由克洛采尔根据莫泊桑小说编剧的三幕歌剧《阿尔贝·埃林》以及1954年由勃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小说《两种魔力》编剧的二幕歌剧《旋螺丝》等作品。
1954年 9月14日,《旋螺丝》在意大利威尼斯歌剧院首次公演。该剧在叙述两位孤儿 受难的故事,他们饱受两个恶魔--一位已死的马车夫及一位故世的保姆的折磨、惊扰与迫害。
这部歌剧采用室内乐队编制,结构紧凑严密,在心理刻画上成为继贝尔格的《沃采克》之后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