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印象主义歌剧
在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能为世人提供如此多样的演出。常常是传统歌剧与最时尚的现代派作品共立并存。新一代的作曲家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尝试着各种新的做法,并且密切注视绘画、舞蹈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以寻找新的、更自由的音乐表现形式。比如,德彪西就受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和浪漫派同样对现实不满,印象派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境来展现他们心中精致优雅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来的美好世界。但事实上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那是什么,因此,印象主义的意境总是神秘而又朦胧。对印象派说来,他们生活的时代或许是一个以声色犬马中自我放纵代替努力上进的时代。这虽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亦可从中了解印象派的审美观念:他们的注意力在于事物的外部特征,在于它们的光色变幻形成的氛围给我们的感受,他们既不会关心树木的种属和船只的速度,更不会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尽管如此,印象主义在艺术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他们力求摆脱学院派的束缚,打破艺术创作中的陈规陋习,启发了艺术家创造的新思维,打开了新的眼界和天地。
法国印象派歌剧大师德彪西
德彪西(1862-1918) 10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8岁开始从事音乐创作。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是管弦乐曲,代表作为《牧神午后》(1894年),室内乐曲和钢琴曲。他曾赴世界各国作旅行演出。后死于直肠癌。德彪西是法国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独特创作风格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
从德彪西一生只写过一部歌剧,但这部歌剧是德彪西在其印象主义音乐创作风格成熟时写的。他采用捉摸不定、暧昧含蓄的乐汇,表现人物,抒发感情,歌剧音乐给人以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和令人困惑的美感,可以认为是一部空前绝后的作品。
他在自己创作的成熟期写完了歌剧《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 1892年以后又开始为梅特林克的这部作品谱写歌剧,直到1894年才完成。1897年德彪西到拜罗伊特朝圣,很受影响。但在看了穆索尔斯基的《波里斯·戈东诺夫》总谱之后,深受这部作品纯朴而直接表达作风的启发,他决心回到吕利的精细风格,于是再进一步修改,直到39岁完工。
《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雕琢拘谨,表情含蓄。全剧音乐朦胧,既没有明确主题性质的旋律,也不分宣叙调和咏叹调;独唱部分是同音反复式的喃喃私语般的吟哦,稀稀拉拉的音符懒散地撒在狭窄的音域里,全剧没有重唱、合唱的烘托,在第四幕有一段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的“二重唱”,以单声部吟哦的线条为主。乐队部分的全奏只有四次。从头至尾都以微弱的演奏刻画着人物心理的变化。连绵不断,各场之间有间奏的连接。
德彪西承袭瓦格纳的风格,但又试图形成与瓦格纳的歌剧完全不同的路子。他想使得歌剧更戏剧化一些,德彪西把“放音高唱”改为“低音吟唱”,使诗和音乐浑然一体。他的思路可以说比任何作品更接近歌剧创始者们的理想。
歌剧《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莱蒙特王国的孙子哥劳,在林中遇一女子梅丽桑德,把她带回宫去作妻,不料她却与哥劳的异父兄弟佩利阿斯暗恋,哥劳得悉,杀死佩利亚斯,梅丽桑德亦在忧郁中死去。
继《佩利阿斯和梅丽桑德》之后,德彪西曾为爱伦坡的小说《阿夏家的没落》和《钟楼魔鬼》所激动,应大都会歌剧院约稿,再度提笔写过草稿,最终未能写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