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派创始人
金采风 女,一级演员。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1930年出生于上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越剧,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因唱电台而显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1948年,东山越艺社在明星大戏院演出《王魁负桂英》时,傅全香突然嗓音失润,临时由她顶替,使她第一次扮演主角。1950年歇夏间,与丁赛君合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得到观众好评。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8月,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得到重点培养,由前辈演员对其帮教和辅导。1952年演出传统老戏《桑园访妻》一折,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主演的传统剧《盘夫索夫》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之后,又主演了《碧玉簪》、《彩楼记》等剧目。1955年,随中国越剧团赴民主德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演出。1961年赴朝鲜演出。1989年赴美国演出,并多次到香港演出。1962年,在电影《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一角。1963年主演的《碧玉簪》被摄制成电影。
“文化大革命”后,参与男女合演。在1978年拍摄的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祥林嫂》中扮演青年祥林嫂。在反映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现代剧《三月春潮》中扮演女主角玲娣。1981年在《鲁迅在广州》中扮演许广平。1983年在《汉文皇后》中扮演窦皇后。1987年与吕瑞英、刘觉、张桂凤合演的电视片《西厢记》中扮演崔莺莺。1988年与曹银娣、萧雅主演的《汉文皇后》由上海电视台摄成电视片。
1991年上海音像公司等4单位联合摄录了她的演出剧目集锦《越苑采风》共7集,内容有《盘夫索夫》、《庵堂认母》、《碧玉簪》、《西厢记》、《彩楼记》、《汉文皇后》等剧的折子和片断。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金采风表演艺术集锦》录像带2盒(含MTV、卡拉OK)。她工闺门旦,兼擅花旦。唱腔继承袁(雪芬)派,并吸收施银花、傅全香的音腔成分,自成一格,有“金派”之称。其特点是委婉流畅、富有韵味、好听易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学生有谢群英、黄美菊等。1993年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至今在中国电影及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越剧电影《祥林嫂》,她是剧中“青年祥林嫂”;中国电影史上有一部经典流芳的电影《红楼梦》,她是里面的“王熙凤”;中国戏剧舞台上有一出曾家喻户晓,后来拍成了电影的《碧玉簪》,她是里面的李秀英;在脍炙人口的《西厢记》里,她是那倾国倾城的崔莺莺……她创立了越剧流派中委婉流畅、韵味隽永的金派。她就是越剧艺术表演大师金采凤。
她高挺的鼻梁依然留有当年的俊俏,她轻翘兰花指,时光仿佛倒流,活脱脱青衣重现。在演出启幕之前,记者采访了她。金采凤回忆:这是她第四次来温州了,其中一次是1984年,她和她的先生携“五人演出小组”来温州在东南剧院演出《碧玉簪》,贾小萍还同台演出,扮演丫环春香。
龙套从电台唱红
当年的上海滩汇聚了一批越剧名伶,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陆锦花、徐天红……与她们相比,金采凤无论从年龄、资历,都还只是个小字辈,演出时也只是跑跑龙套。在旧时代,许多越剧名演员,除演日、夜两场外,还要到电台去演唱,但当时名演员只能到电台唱十分钟,就要到剧场去化妆。金采凤是“跑龙套”演员,空闲时间多,戏院老板觉得她的嗓子脆亮,所以每天叫她到电台去唱。那时金采凤不但会范瑞娟小生的唱腔,还会袁雪芬旦角的唱腔,到电台播唱《梁祝哀史》,她一个人要唱两个角色,一会儿演梁山伯,唱的是“范派”,一会儿演祝英台,唱的是“袁派”,听众都以为是袁雪芬和范瑞娟在演唱。电台演唱给了金采凤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她也更努力地学习许多流派唱腔,掌握了各派唱腔的特色和韵味,这为她形成自己的唱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总理点将扮“莺莺”
上海众多的越剧名伶都曾是积极的革命青年,因此,在解放初期她们都得到了国家领导的保护和重视,越剧也因此在上海繁荣昌盛。而金采凤能主演《西厢记》,也源于与周恩来总理的一段佳话。那时,《西厢记》是出国演出的重点剧目,也一直是袁雪芬的拿手戏。一次,周总理来审查节目时,曾提出要重视培养接班人,并表示希望来看看青年演员排戏。于是,金采凤和一批青年演员有了排演《西厢记》的“特殊任务”。一天深夜11点了,青年演员们接到通知,有首长来看演出,结果竟是周总理和邓颖超。说起这段往事,金采凤记忆犹新:“周总理笑咪咪地对我说:‘这两场戏年轻人不容易理解,比较难演,你要好好学习!’”第二年,一位外国元首来访问,要看越剧《西厢记》。当时袁雪芬正好不在上海,有关同志向周总理作了汇报,请示是否改看别的戏。周总理说:“怎么没人演?你们上海不是还有个青年演员金采凤,她就是演崔莺莺的嘛!”就这样,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金采凤和《西厢记》结缘,从此“星”路坦途。不做专场有原因
做为金派的创始人,金采凤在1991年排演了《汉文皇后》之后,就告别了舞台。尽管她的演出剧目集锦也被上海音像公司等录制发行,但她一直没有像其他大师或艺术家那样举办过专场演出。问其原因,金采凤这样回答:“我留下了几部电影、电视剧作品也就够了。做专场演出需要花很多钱,不如将这些钱用于对青年演员的扶持和越剧艺术的推广上。再说,我先生原是个导演,他在时,我们一导一演,或许还有意义。他去世后,我一个人,又上了年纪,再去做专场,我觉得意义不大了。”但金采凤却热心学生们的专场演出,金派的嫡传弟子中青年演员谢群英、黄美菊等举办专场演出,金采凤都赶去指导、捧场。
她告诉记者,她的大门会一直为喜爱越剧和忠于越剧事业的年轻人敞开,只要肯用心学艺,她在任何时候都会收“徒弟”。至今,她的门下还有一位温籍弟子,尽管是位业余的越剧爱好者,但金采凤一直手把手教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