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
《叶普盖尼.奥涅金》简介作者:普希金
奥涅金是生活在十九世纪20年代的贵族青年,他父母整日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奥涅金从小由浅薄的法国家庭教师照管,因此他的知识十分肤浅杂乱,但对奢靡的贵族生活方式耳濡目染,无师自通。步入青年阶段,奥涅金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宴饮、舞会和美女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他潇洒的风度,考究的衣着,流利的法语和机智的谈吐受到社交界的普遍赞赏,也赢得太太小姐们的青睐。但奥涅金毕竟生活在20年代,1812年卫国战争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和由西欧传入俄国的启蒙主义思潮不能不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他读过的《》和的《》,于是对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厌倦和腻烦,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正巧这时他乡下的伯父去世,奥涅金按照法律规定成了伯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宁静的乡村生活暂时使他摆脱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恼,唤醒了他的活力,他甚至着手改革,废除沉重的徭役制,代之以灵活的地租制,因而受到周围地主的非难t和反对。不久,新鲜感消失,单调乏味的乡间生活又使奥涅金陷入苦闷忧郁之中。这时邻村来了一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诗人连斯基,两人性格迥异,但共同的兴趣使他们成了朋友。连斯基正在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加热恋。在连斯基再三催促下,奥涅金拜访拉林家,结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达吉亚娜从小落落寡合,与众不同,深受外国小说影响,厌恶周围的庸俗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断定奥涅金正是她追求的理想伴侣和人生依托。度过几个不眠之夜以后,姑娘终于鼓起勇气,主动而大胆地写信给奥涅金,情真意切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奥涅金承认达吉亚娜是位出众的少女,但他深知自己对她的恋情不会长久,更不愿用婚姻的锁链束缚自己的手脚,也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达吉亚娜的一片情意。受到重大感情打击的达吉亚娜痛苦不已,日益憔悴。在达吉亚娜的命名日宴会上,奥涅金见到她愁容不展,便怪连斯基不该约他前来赴宴。他故意与奥尔加调清,想以此捉弄连斯基。容易冲动的连斯基觉得受了污辱,要求与奥涅金决斗,结果死在朋友的枪下。奥涅金悔恨无比,便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彼得堡。这时达吉亚娜在母亲的安排下已经嫁给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成了社交界的名人。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见到了达吉亚娜,得知她已成了大名鼎鼎的公爵夫人,竟像孩子似的爱上了她。奥涅金无法忍受苦恋的煎熬,连连投书达吉亚娜倾诉衷肠,达吉亚娜不加理会。奥涅金按捺不住,贸然闯入达吉亚娜私第。只见她独自一人在捧读他的信。眼中噙满了泪水。他跪倒在她的脚下,狂吻她的手。沉默良久之后,达吉亚娜承认自己内心仍然保持着对奥涅金真诚的爱,但她的命运已定,幸福无法挽回,她已经嫁人,因而将一辈子忠于丈夫,说罢黯然离去。
相关:
形象
多余人形象,来源于俄罗斯的文学。普希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大多是一些想改变社会,却只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说是无力去改变社会的贵族青年的形象。
如果用阶级目光去分析的话,往往把多余人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忽略掉。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塑造了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屠格涅夫先生笔下的罗亭,也是一个著名的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2.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 Onegin/Jewgeni Onegin)作者:
犹豫不决的主角
柴科夫斯基称这部歌剧是“抒情剧景”。作品讲述了一位恋爱中的少女遭到无情拒绝的悲哀,整个故事似乎蒙着一层面纱。歌剧开场,塔姬娅娜(Tatjana)与妹妹奥尔加(Olga)正幻想着美梦能成真。母亲拉里娜(Larina)和乳母菲丽普叶维娜(Pilipjewna)的诵唱同姐妹俩的伟大爱情梦想形成鲜明对比,对她们而言,爱情的幸福早已是过眼云烟。历史语言在渐渐消失,对渺茫未来的憧憬慢慢化为泡影,只剩下单调、空虚的现实。《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时空是日常的虚空。农民们来向庄园主交纳收成,作为全剧第二曲的农民合唱同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歌曲大相径庭,并非许多导演认为的那样,是俄罗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独特色调。事实上,作曲家在处理农民暗示庄园主女儿的婚事时采用了主动性极强的音调,揭示了这个受物欲和情欲支配的世界。
柴科夫斯基用音乐告诉观众,这里决非一些或娇生惯养、或纯粹花花公子似的受束缚的人物,他们不是自身幻想的牺牲品,相反,他们是努力争取个人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以塔姬娅娜为例,为了求得一丁点的自我,她近乎疯狂地将书本这个毫无生气的世界视作惟一的依靠。其他人物诸如奥涅金(Eugin)也同样如此,虽然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早已将他变成了木偶。剧中有一些极度冗长、且大多以相同音值为基础、因而听来近乎单音节的主题,作曲家利用这种主题刻画了这位感情世界极其匮乏的主人公。他寂寥孤单,尽力争夺旋律的力量。塔姬娅娜与奥涅金初次相逢,两人极为拘束,同开放而不拘传统的奥尔加和兰斯基(Lenski)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柴科夫斯基无意塑造一对全然不识愁滋味的情人,表面轻松快活的兰斯基和奥尔加实际只耽于幻想、空虚寂寞。在第一幕的四重唱中,柴科夫斯基先采用一段悠长的号角,然后是节奏单调、几乎让人心跳骤停的弦乐,让人感觉奥涅金、兰斯基、塔姬娅娜和奥尔加四人的声音似乎已被封冻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中。虽然奥涅金的到来让塔姬娅娜以为自己苦苦追求的对象终于出现了,因为在她心目中,奥涅金就是最理想的丈夫形象,她像个行将淹死的人一样将他视作惟一的希望,然而,塔姬娅娜才是这部歌剧真正的主角,而奥涅金正如作曲家亲口所说,不过是“大都市里一头百无聊赖的雄狮”。塔姬娅娜致信奥涅金一场,是整部剧中最长的一段独唱,也是一幕令人兴奋的解放之歌。塔姬娅娜咏叹调以一段高音主题开始,俄罗斯音乐学家鲍里斯·阿沙夫耶夫(Boris Assafjew)称这是“不断增强的感情的序列”。天真幼稚的塔姬娅娜在信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为了情人,她愿意不顾一切。柴科夫斯基在这里采用了一段十四音节的小抒情曲。第二首咏叙调——塔姬娅娜有多首咏叹调——由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组成,每重复一次,第一小节就稍许升高,第二小节又回落下降,就好像某个人才下决心提笔落字,却又发觉根本言不达意,似乎头脑中的思想并不想化成文字。塔姬娅娜一遍又一遍从头写起,这时一段微弱的主题在慢慢发展成熟。它预示着塔姬娅娜终于明白奥涅金是上帝与命运赐予她的爱人。随着咏叹调以及整部歌剧的发展,这段抒情主题扩展为令人心醉神迷的告白。在这幕场景中,柴科夫斯基似乎不是在写作歌剧,而是在创作一部交响乐。塔姬娅娜冲破了自身狭隘的世界。作曲家对这么一位死心塌地爱恋情人的女子赋予了深切同情,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在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期间,同安东尼娜·米留科娃(Antonina Miljukowa)结下百年好合。这是一位同塔姬娅娜极其相似的女子,但与她的婚姻却几乎让作曲家自杀。尽管夹杂了个人情感,柴科夫斯基在《奥涅金》一剧中并无意探讨过错与罪孽,相反他突出的是那些使人相互依靠的动机。
普希金的原著是一部“韵文小说”,一部探讨了爱情遭到等级观念的扼杀的社会批判研究,柴科夫斯基撷取了其中的风俗画,并加以不妥协的强化,才使得这部歌剧未尝沦为精神剧。第二场,华尔兹、马祖卡、波洛奈兹的节奏仿佛无形的监狱高墙,将塔姬娅娜、奥尔加、奥涅金与兰斯基围困其中。劳燕分飞的情人们身不由己地陷入爱情的阴谋游戏,或是满怀嫉妒、或是深感侮辱。第四场,柴科夫斯基独具匠心地加入了在俄国舞会界享有盛誉的法兰西舞蹈大师特里盖(Triquet)一角,他的一段似乎并无恶意的舞蹈让塔姬娅娜瞬时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手摇风琴的洛可可旋律将本已紧张的气氛更推向极致。舞厅成了骇人的蜡像馆。柴科夫斯基的作曲风格与莫扎特时代颇为相似,对于什么样的风格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他都直言不讳地公示于众。谁要是不加入圈子,不以别人的痛苦为乐,就只能等待窒息。
第三幕:16年后,已成为格雷明(Gremin)公爵夫人的塔姬娅娜在舞会上与奥涅金邂逅。漫长的时间跨度经过柴科夫斯基的处理,似乎只是一夜漫长、虚恍的梦,睁眼醒来,却是一个必须作出决定的灿烂清晨。写作过程中,柴科夫斯基曾因为无法用塔姬娅娜与奥涅金的二重唱来结束整部歌剧而深深苦恼。他甚至曾考虑安排让格雷明公爵中途闯入塔姬娅娜与奥涅金的约会,并且醋意大发,令二人不知所措。但最终,柴科夫斯基还是选择了不妥协的结尾。无论是回忆往日,还是企图重修旧情,奥涅金和塔姬娅娜的歌声都无法相容。所谓的二重唱实际根本名不副实。两人各唱各的。歌剧结尾与开场遥相呼应,现实消失在了强大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中。第一幕的爱情主题此时已如此苍白、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当信笺咏叹调中的一段主题再度响起,奥涅金终于明白,当初曾愿以身相许的塔姬娅娜如今已遥不可及。这次塔姬娅娜坚持现实:她不愿离开格雷明公爵。一向自以为是的奥涅金此时语气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高高在上,他是真的绝望了。末尾,柴科夫斯基甚至将自己融入了笔下的反面角色。奥涅金是现代的俄耳甫斯,他试图在他人的声音中寻找自己的本性:这注定是徒劳的。
《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 ONEGIN/JEWGENI ONEGIN)
三幕七场抒情剧
俄语
剧情
第一幕,第一场:塔姬娅娜与妹妹奥尔加梦想获得伟大的爱情,而对于母亲拉里娜和乳母菲丽普叶维娜而言,那早已是美妙的过去。前来交纳收成的农民们纷纷影射姐妹俩已到了结婚年龄。诗人兰斯基爱慕妹妹奥尔加,一次在拜访兰斯基时,塔姬娅娜结识了来自圣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 Onegin)。
第二场:塔姬娅娜夜不成眠。菲丽普叶维娜讲起了自己的少女时代。塔姬娅娜向她坦言已坠入爱河。奥涅金是她理想的化身,她致信奥涅金,愿意毫无保留地听从他的决定。次日清晨,她迫不及待地要求菲丽普叶维娜立即将信送到奥涅金处。
第三场:奥涅金告诉塔姬娅娜,她原本会是他合适的妻子,只可惜他已发誓终身不娶。她最好彻底忘却这个少女梦想。
第二幕,第四场:舞会上,塔姬娅娜与众人闲谈。奥涅金受不了舞会上闹哄哄的乡村气,同奥尔加跳了一支又一支舞。兰斯基的嫉妒让两人的调情更变本加厉。流言蜚语四起。
第五场:兰斯基与奥涅金都无法摆脱致命的荣誉观。决斗中,奥涅金杀死了兰斯基。
第三幕,第六场:16年过去了,奥涅金始终忘不了兰斯基的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塔姬娅娜在舞会上重逢。她已是贵族格雷明的妻子。
第七场:奥涅金试图重新赢得塔姬娅娜的心。但历史终究已是过去。塔姬娅娜奋力挣脱了奥涅金。
相关资料
台本:彼得·柴科夫斯基与康斯坦丁·施特潘诺维奇·席德洛夫斯基(Konstantin Stepanowitsch Schilowski)根据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1823—1830)改编
作曲:彼得·柴科夫斯基(Peter Tschaikowsky)
首演:1879年3月29日,莫斯科玛丽剧院
剧情时代:19世纪中叶
剧情地点:俄国,时而在圣彼得堡
演出时间:约135分钟
人物:拉里娜(Larina),庄园女主人次女高音。塔姬娅娜(Tatjana),拉里娜之女女高音。奥尔加(Olga),拉里娜之女女低音。菲丽普叶维娜(Filipjewna),乳母 次女高音。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 Onegin)男中音。兰斯基(Lenski)男高音。格雷明(Gremin),贵族男低音。上尉男低音。萨拉茨基(Sa-retzki)男低音。特里盖(Tr-iquet),法国人男高音。吉罗(Guillot),仆人无声角色。
合唱队:男女农民,舞会客人,各庄园男女主人,军官;芭蕾:舞会宾客
评价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感情过于强烈、太缺乏戏剧性的歌剧,这未免有失偏颇,事实上,这是一幅在音乐处理上相当成熟的风俗画。正直的情感面对颓废社会的愚昧,只能成为牺牲品。
理解易懂度:☆☆☆☆
琅琅上口性:☆☆☆☆
现实性:☆☆☆
抒情性:☆☆☆☆
悲剧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