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德梅尼欧》是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所作。此剧的特征是“附伴奏宣叙调”(recltativo accompagnato)特别多。由于这样,戏剧紧迫感就提高了,更由于使用了“合唱者”(castrato,饰唱女性角色的阉人歌唱家),声乐部分较为偏向男高音和女高音。此剧中虽然可以看出受法国歌剧或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却随处展现莫扎特出类拔萃的天才手法。
1780年夏天,慕尼黑选侯卡尔·泰奥德尔委托莫扎特谱写一部歌剧作品。当时住在萨尔茨堡的莫扎特(24岁)立刻着手作曲,该年12月5日前往慕尼黑时,这部歌剧的大部分已经写好。然后,此剧就在1781年1月29日,也就是莫扎特25岁生日的两天后,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首演时由66岁的男高音拉夫饰唱国王伊德梅尼欧,由合唱者普拉德饰唱伊达曼特,女高音温德琳格饰唱伊丽亚,结果由于伊德梅尼欧和伊达曼德两个角色都唱得很差劲,而且对当时的听众而言,这作品又过分新颖,首演后就被人遗忘。不过,此剧于1931年在瑞士巴塞尔上演后,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心与兴趣,上演机会与日俱增。《伊德梅尼欧》是莫扎特第一部彻底成功的歌剧杰作。严肃歌剧的传统在此受到法国的影响(特别是格鲁克的影响),莫扎特并因而创造出他后来也不曾再超越的戏剧推力与紧迫性。
演奏时间:
序曲45分;第一幕50分;第二幕29分;第三幕43分。
时间、地点:特洛伊战争刚结束后,公元前1200年前后。克里特岛。
剧中人物:
伊德梅尼欧 (克里特国王) 男高音
伊达曼特 (王子,伊德侮尼欧的儿子) 男高音
伊丽亚 (特洛伊王普利亚斯的女儿) 女高音
艾蕾特拉 (阿果斯王阿甘卫农的女儿) 女高音
阿巴杰 (伊德梅尼欧的密友) 男高音或男中音
大祭司 男高音
奈普钦之声 男低音
克雷达岛的两名姑娘 女高音、女低音
特洛伊的两名俘虏 男高音、男低音
剧情介绍:
这部歌剧的内容,是依据希腊的阿甘梅农的传说写成的。在特洛伊战争后的克里特岛(crete)上,被捕的特洛伊王之女伊丽亚,和世仇克里特王之子伊达曼特相爱,但又插入和阿甘梅农之女艾蕾特拉的爱情。当安然归来的克里特王伊德梅尼欧要把儿子当作牺牲献给海神时,因伊丽亚的爱而获得救济,结果有情人都得以结成连理。
序曲:d大调、4/4拍,快板。
这是配合歌剧悲剧内容写成的、气氛严肃的音乐。曲中使用了半音阶、宽幅度的音程跳跃,表达出激烈的感情起伏。这是短小的三段式。先是由主和弦开始的猛烈第一段,经过超越八度音的悲剧式音形后,在a小调上提示出细腻轻巧的对比主题。回到主调后又返回第三段的主要主题上。
第一幕:
第一场:克里特皇宫内的伊丽亚房间。
特洛伊被攻陷后,由克里特远征的伊德梅尼欧王把特洛伊公主伊丽亚当作战利品带回国的途中,船队因遇到海上风暴,很多船只翻覆、沉入大海。伊丽亚也被抛到海里,却被在岛上等待父王归来的王子伊达曼特所救,于是接回到皇宫内居住。
当伊丽亚得知伊达曼特是敌国王子时,为自己已经和他陷入情网而感到烦恼,于是唱出咏叹调《再见,父兄们》(padre,germani addio,第1曲)。接着,伊达曼特登场,高兴地说遇到狂风暴雨的父王舰队已经出现在海上,然后又表示,他想把特洛伊的俘虏放掉:“可是你将是我的俘虏”,这就是爱的告白。不料伊丽亚却拒绝他说:“我们还是敌人”。听了这话,伊达曼特就唱出咏叹调辩解说:《我虽然无罪却受罚》(no ho colpa,e mi condanni,第2曲)。这时,已经登陆的特洛伊俘虏们出现。伊达曼特把他们的脚镣拆掉,于是俘虏们就和岛上居民一起唱出颂赞和平的合唱(第3曲)。这里以弦乐作为主体的管弦乐,显示出细致的运动,充满欢欣之情,中段安插了女高音和女低音的二重唱,在随后的男高音与男低音二重唱中,由木管的絮语附加强音。此岛的阿甘梅农王的女儿艾蕾特拉出现,看到这种情景就指责伊达曼特对囚犯太仁慈了,但王子却不加理睬。这时刚归国的家臣阿巴杰也来到,告诉王子说,伊德梅尼欧已经遇难葬身海底,大家听了就悲伤地离去。
单独留下的艾蕾特拉得悉王子伊达曼特正迷恋着被俘虏的公主,就愤怒地唱出咏叹调:《这颗心所感受的一切》(tutte nel cor vi sento,第四曲)。咏叹调在紧张的气氛中告一段落,但音乐则不间断地接到第5曲的合唱中。这时在怒涛骇浪中,有船只的残骸被打上岸边,心惊胆颤的人们一起唱出这段合唱。
第二场:被悬崖围住的荒凉海边。
在海上漂流后终被打上海岸的伊德梅尼欧想起自己曾发誓说,只要海神能救他安然登陆,就把第一个遇到的人当牺牲献给海神,后悔自己怎么发了这么惨不人道的誓言,于是唱出咏叹调《我将在身边看到悲泣的亡魂》(vedrommi intorno i’ombra dolente,第6曲)。
就在这时候,伊达曼特走过去,伊德梅尼欧看到后,就向神诅咒说,为何命运中注定自己的儿子必须成为活祭品,然后转身就逃走。伊达曼特好不容易发现以为已死的父亲,不料只有片刻的见面就再次消失踪影,于是哀叹地唱出咏叹调《我敬爱的父亲》(ii padre adorato第7曲)。
间奏曲:
先是第8曲的进行曲,克里特军的士兵们登陆了,这是充满幸福感的明快进行曲,交替地强调出管乐器和弦乐器。随后是克里特姑娘们之舞。这个芭蕾舞场面是由夏康舞曲、最缓板的单人舞、巴瑟比埃舞曲、嘉禾舞曲和巴沙加牙舞曲构成的(第9曲)。
第二幕:
第一场:在宫殿中。
伊德梅尼欧向好友阿巴杰说出自己不得不把儿子当活祭品献给海神的缘由,于是决定照阿巴杰的建议,要儿子和艾蕾特拉逃到阿果斯,等待海神之怒平息。这段阿巴杰的咏叹调(第10曲)常被省略。
伊丽亚得悉伊达曼特将和艾蕾特拉一起离开,以为王子爱上艾蕾特拉而悲伤,但伊达曼特则安慰她:“不必担心”(non temer)后就离开。
在第11曲中,伊丽亚向伊德梅尼欧说出自己悲惨的命运,在宣叙调后转入咏叹调,表示父母已战死,现在把伊德梅尼欧看成是自己的父亲。伊德梅尼欧晓得她正爱着儿子时,心中的苦恼就更为加深,然后唱出充满英雄气概的咏叹调:《从海的远方》(fuor del mar,第12曲)。
伊德梅尼欧要艾蕾特拉即刻和伊达曼特一起离开克里特岛,但不得被海神发现,她就认为这么一来,两人的爱就会结下果实,于是高兴地唱出咏叹调《我亲爱的人》(idol mio,第13曲),这是此部歌剧中给艾蕾特拉安排的唯一表示女性温柔感的歌曲,高音域的华彩语法美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悸动。
接着是一段进行曲。这段由法国号和小号奏出的曲调,和前面只由弦乐伴奏的咏叹调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场:西顿港。
船夫和送行的人一起合唱,表示海上平静无浪。在合唱中间插入艾蕾特拉充满希望的歌声,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合唱(第15曲)。然后是艾蕾特拉、伊达曼特和伊德梅尼欧的三重唱(第16曲)。这时的伊达曼特很惋惜和伊丽亚分别,国王则担心着儿子可能的遭遇,唯有艾蕾特拉是兴高??烈的。不料,当伊达曼特和艾蕾特拉刚踏上船的甲板时,大海立刻暴怒起来,乌云密布,掀起惊涛骇浪,众人为这异象感到无比害怕,唱出快板的合唱(第17曲)。高音域不祥的音响,告诉我们这是非比寻常的;接着从海中出现一只怪兽,人们因恐惧海神的愤怒,争先恐后地逃散,这时可以听到众人的惊叫声(第18曲的合唱)。
从三重唱到这些合唱之间,音乐不曾中断,戏剧的紧张感猛增,速度和音量但逐渐增加,最后转入d小调,提高了此剧的悲剧性格。
第三幕:
第一场:皇宫的花园。
孤单的伊丽亚,祈求微风能带去她对伊达曼特的憧憬,哀叹般唱出咏叹调《微风呵》(zeffiretti lusinghieri第19曲),这是一首爱的告白,由优美的木管助奏。咏叹调尚未完全终止,伊达曼特出现,他说由于预感死亡邻近,决心和怪兽搏斗。伊丽亚请求他务必小心,不要有不幸发生,这就是由伊达曼特开始的《爱的二重唱》(第20曲),他们以优美的三度音程唱出爱的快乐。
这时艾蕾特拉和伊德梅尼欧一起出现,而且目睹两人亲昵的样子,自此进入四位主角的著名四重唱(第21曲)。这是由伊达曼特开始唱出的,他问父王为何回避他,但父亲只悲叹自己的残酷命运;伊达曼特表示要独自踏上旅程,而伊丽亚则表示要紧随他的身边;不用说,艾蕾特拉是嫉妒的,内心无比痛苦。四重唱之后阿巴杰登场,他说民众间引发很大的骚动,要求查明灾祸的原因,于是唱出一段咏叹调(第22曲),向神祷告,对遭遇悲惨命运的克里特岛发发慈悲。
第二场:宫殿前的大广场。
大祭司告诉国王说,街头巷尾都在流行瘟疫,对海神的震怒感到害怕,逼迫伊德梅尼欧说,活的祭品是绝对必要的。国王终于说出牺牲者是王子伊达曼特(第23曲)。这时,在悲剧色彩浓厚的分解和弦上,民众战栗地唱出一段合唱(第24曲)。这时战胜怪兽的伊达曼特出现(第25曲的进行曲),并进入小抒情调与合唱中(第26曲)。伊德梅尼欧对神唱出祷告之歌,加入祭司和民众后形成大合唱,最后是已经觉悟死亡的伊达曼特的宣叙调。
在第27曲的咏叹调中,王子表示自己愿意当活的祭品,请求在死去前允许吻一下父王的手。在这紧要关头,伊德梅尼欧却无法忍心举起手上的斧头。这时伊丽亚跑过来说:“王子是无辜的,我是敌国的公主,我才是最适当的牺牲者。”说也奇怪,就在这时候,海神奈普钦的像移动起来了,传来神谕之声:“伊德梅尼欧必须退位,由伊达曼特继位,并娶伊丽亚为王后。”(第28曲)
听了这些话,艾蕾特拉气得全身发抖,燃起妒火,在富戏剧性宣叙调后,唱出和《魔笛》中夜之女王般愤怒的咏叹调:《欧烈斯特和爱雅丝神呵》(d,oreste e d’aiace,第29曲)。这是充满异样热气的曲调,接近末尾处加入绚烂的花腔音群,然后沉潜到看不到洞底的深渊中。她唱完就离去。
伊德梅尼欧告诉众人,就照神的谕令进行,然后把王位传给伊达曼特,而且向神祷告,祈求伊达曼特和伊丽亚的婚姻幸福(第30曲)。听到老国王的这段宣??调后,大家就爆发出欢天喜地的合唱(第31曲),这是明丽又丰沛的音乐,很适合此剧的结束场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