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螭纹玉佩呈椭圆形,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1厘米。它以羊脂白玉雕琢而成,采用圆雕、透雕、阴刻、琢磨、抛光等工艺,将两只子母螭穿梭于草丛间嬉戏雕刻得生动形象,憨态可掬。两螭身体呈卷曲状,阔嘴宽鼻,独角双耳,角上阴刻“二”字纹,圆眼双眼皮,鼻上下卷两根胡须,双大耳,腿爪部阴刻数道线表示螭爪趾。背部二前腿呈跪卧状,一条后腿伸直,长尾上卷,尾上亦阴刻“二”字纹表示毛片。两螭之间以透雕的草叶纹相隔。1964年于西宁市山陕台汉墓出土。
《西宁山陕台发掘汉墓》(青海日报1964年6月25日)报道:山陕台汉墓呈长方形,全长15米,宽4.7米,墓室距地表7.4米,可分墓道、主室、侧室三部分。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铜器二大类。陶器有碗、罐、壶、勺、灶,铜器有甑、奁、盉、印等,其中铜印放在一盒内,此螭纹佩亦置于盒内。铜印阴刻篆字“彭安世印”,推测彭安世当系墓主人。这座墓规模比较大,仅木椁用木就达100多立方米。从其规模、随葬晶分析墓主人当是上层人士。
中华民族用玉的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玉器的是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距今已有8000—7000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玉器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汉武帝以后,推崇儒家学说,而儒家“贵玉”,赠玉、佩玉、葬玉成为当时社会时尚和显示身份的标志。汉代玉器无论从形制、纹饰都得到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儒家思想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文化内涵,玉成为君子的化身。
这件螭纹玉佩属于吉祥类玉饰品,既可佩带,亦可把玩。以玉祈求吉祥,往往是通过刻于其上的吉祥语、图案或瑞兽来表达。螭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作瑞兽,被作为吉祥图案刻在器物上,而单独用作玉器的装饰则始于战国,也是汉代玉器较流行的装饰题材,传说佩之可辟邪祛魔。螭纹作为瑞兽的装饰题材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为您推荐
商代晚期鱼形玉饰,长4.7厘米,厚0.3厘米。
淡绿色,半透明,浮雕。扁平弧形,两面刻纹相同。圆目张口,背、腹部用细斜线刻出鳍,尾分两歧。身略弯作游水状。头、尾处共有小孔三个。制作简单古朴,是商周时期盛行的佩戴装饰..
【年代】:西汉
【尺寸】:最大件长3.7厘米,宽0.2-1.1厘米,厚0.1厘米
最小件长3厘米,宽0.2-1厘米,厚0.1厘米
【出土地】: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6号墓出土
【收藏地】: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特征】:11件。灰..
【年代】:西汉
【尺寸】:复原长约150厘米,宽80厘米
【出土地】: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收藏地】: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特征】:如图所示的串联穿缀的式样为发掘后经现场考古专家复原的。这些..
【年代】:西汉
【尺寸】:长5.7厘米,直径1厘米
【出土地】:贵州省普安县铜鼓山遗址出土
【收藏地】: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玉色】:乳白色,起灰褐色斑,光润,微透明
【特征】:这件管饰造型特殊,中心钻孔从..
【年代】:西汉
【尺寸】:鹿首形珠高2.2厘米,宽1.1厘米,厚1.6厘米
熊首形珠高2.3厘米,宽0.9-2.1厘米,厚1.1厘米
【出土地】: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收藏地】: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特征】:共7..
此件为卷云纹圆形玉坠饰,通高3厘米,直径4.7厘米。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透闪石质,灰白色,有黄褐斑,玻璃光泽,不透明。呈圆柱体,一端平齐,另一端为斜面,凸凹不平;中腰微束,作浅凹槽,阴刻弦纹4周,将器体分为上下两节,每节各琢5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