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尘( 1908年03月02日——1994年05月28日) 原名,又名陈斐,人。青年时代在上海求学。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7月任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独幕剧。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抗战开始后,在各地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有《乱世男女》、《》、《岁寒图》,《》等。 解放后参加创作了电影剧本《》和《鲁迅传》等。1977年创作了历史剧《》。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78年后受聘为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培养了许多戏剧人士。
陈白尘(1908—1994)
中国剧作家、小说家。原名陈增鸿、陈征鸿。1908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河县城(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商人家庭。中学时代就接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写新诗和白话小说。
192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1926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同年加入国民党,从事进步的学生运动,和共产党人有了初步的接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退出国民党。此后,先在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学习,后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成为南国社的重要成员。1929—1932年,流浪各地,求职卖文,曾赴日旋归,并与友人一起组织过民众剧社、摩登社、南风社等戏剧团体,开展进步戏剧运动。
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淮阴特委秘书长,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秘密写作小说和剧本。两年半的囚徒生活,成了他创作上的丰收季节。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做“亭子间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大后方,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抗战戏剧运动和革命文化工作。曾参加上海影人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华剧艺社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为这些剧团写了大量剧本,对掀起大后方抗战戏剧的高潮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组织指示建立起中华剧艺社,在困难的局面下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等,使剧社成为大后方坚持进步戏剧的中坚力量。在此期间陈白尘还曾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四川省立音乐戏剧学校、中央大学任教或兼课,并担任过《华西日报》、《华西晚报》、《新民报》等报副刊主编。
1946年回上海,在电影和戏剧战线上继续投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运动。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组织地下的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解放后该会正式成立,被选为主席。1949年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南方第二代表团副团长、上海市文联秘书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调北京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195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秘书长,后历任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66年调江苏省文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操文笔。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当学为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白尘早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27— 1929年,有短篇小说集《风雨之夜》和长、中篇小说《旋涡》、《一个狂浪的女子》、《罪恶的花》、《归来》、《岐路》等出版。30年代写作的小说,短篇多收在《曼陀罗集》、《茶叶棒子》、《小魏的江山》3部集子中,中篇则有《泥腿子》单行本问世。
陈白尘也是一位散文作家。《五十年集》中收了他30年代以来的部分散文作品。晚年散文创作更加成熟,有回忆录似的长篇散文《云梦断忆》(1982)、《寂寞的童年》(1984)问世。
陈白尘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剧本创作上。从 30年代到80年代,共写作话剧及电影剧本50多部。喜剧和历史剧尤为所长。讽刺喜剧《恭喜发财》(1936)、《魔窟》(1938)、《乱世男女》(1939)、《后方小喜剧》(1940,包括《未婚夫妻》、《禁止小便》即《等因奉此》等独幕剧)、《结婚进行曲》(1942)、《升官图》(1945)以及根据鲁迅原著改编的《阿Q正传》(1980)和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1947)、《乌鸦与麻雀》(1948,集体创作,陈白尘执笔)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的剧本如《升官图》和《阿Q正传》等在国外有译介和演出。
除喜剧和历史剧之外,陈白尘的代表作还有《岁寒图》(1944),这是一部带有悲剧性的正剧,表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和苦斗精神。它与《升官图》的思想是相通的,只是以不同的美学手段,暴露了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
剧作家陈白尘纪念馆:http://www.eelove.cn/chenbaicheng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