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简介】
赵太侔(1889—1968)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原名赵海秋,曾用名赵畸,太侔为其字,后来即以字行(也有说法认为他又名赵畸,字海秋)。山东(今青州市东关青龙街)人。原以戏剧创作与著名,后脱离戏剧工作,曾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执教。【赵太侔大事年表】
在原籍读中学学习时加入。后到台实艺学馆学英文,1909年毕业。1913年加入国民党。辛亥革命后,短期任职于烟台山东军政府,后在济南加入国民党。1914年,赵太侔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回山东教学,在济南任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英语教师。1919年赵太侔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先入攻读西洋文学,后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此间和留美的、涂上元、等交往甚密,并共同组织中国京剧在美公演,受到美国华侨的好评。
1925年夏,赵太侔归国,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是我国现代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并被北京大学聘请为讲师,讲授戏剧理论课程。南方革命形势高涨,吸引他1926年南下,担任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国民党青年部秘书。 1926年,他到,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28年1月,出任的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秘书长。
1928年夏,省立山东大学停办,山东省教育厅长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赵太侔被提名为筹委会(后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冬,国立山东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在青岛筹建,赵太侔被聘为筹委会委员,
1928年6月,他去山东泰安创办民众剧场,继续从事戏剧教育。1929年5月被聘为山东省立一中校长,6月民众剧场迁济南,更名山东实验剧院,他任院长, 兼任国立山东大学筹委。至1930年秋学校停办。 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
1930年5月10日,成立,赵太侔先任文学院教授,后任教务长、校长。1932年春,教育部指令国立青岛大学进行“甄别”整理,同意原校长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1932年7月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后,广聘优秀教师,从严治校,成效显著。
1936年,由于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不断高涨,赵太侔受到当局的指责、地方的刁难,同时,背负政府拒绝拨给资金经费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于当年8月辞职,离校到北平艺术专门学校任校长。从1939年1月起的抗战期间,他在先后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央训练委员会处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参事等职。
1946年1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度出任校长,他主持恢复办学,使学校的规模和设置比以往显著扩大,成立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十多个系,成立了海洋研究所,他发动全校人员设法自救,在经费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办学。他同情进步师生,设法保释被捕的爱国学生。南京政府教育部密电要他查明并解除有共产党嫌疑的中文系教授职务,他予以保护。
1949年4月,在青岛解放前夕,有人劝他出走南方,教育部也曾密令他南下广州,但他留意已决,并采取措施,拒绝执行国民党当局南撤命令,与一些进步教授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寻迫害,与学校师生共迎解放,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他向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代表,办理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将山东大学交给人民新政权。
1949年9月,山东大学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学,他应聘为外文系教授。同年秋,他参加了。1958年山东大学奉命分拆,部分迁校济南,他留在青岛余部海洋学院,继续从事外语教学,任学院校务委员、海洋学院教授。他还分别担任山东省三届常委及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省委委员、民革市委副主委等职。
1968年4月,赵太侔在“文革”中受迫害,1968年4月于投海自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山东海洋学院(即今)于1980年5月22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他的一生给予了正确的评价,恢复名誉。
赵太侔对汉字研究造诣很深,热心的研究,曾发表了《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拟议》等论文。他擅长,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给汉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
【赵太侔与近代教育】
赵太侔曾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在山东大学任校长。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工作完成并正式组建。经先生推荐,杨振声出任校长,赵太侔辞去省立一中校长的职务,专职任文学院教授,后任教务长、校长。时年41岁。
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后,将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又分开),取消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并筹建工学院(1933年成立)。任命杜光埙任教务长,其他教学组织负责人基本未变。
赵太侔认为,办好大学,教师的力量和科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原有基础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更加重视广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当时文科不但有梁实秋、黄敬思、、等知名教授,理科也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河南教育厅长、河南中山大学校长。物理系主任蒋德寿教授是留学英国的物理学家,任之恭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化学系主任汤滕汉教授,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德国政府特许优等药化学师。生物系主任教授,是法国里昂大学博士,著名寄生虫学专家;刘咸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博士,在国际上也负声誉;教授是比利时比京大学动物学博士,著名的组织胚胎学专家。当时的师资力量使国立山东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同时,赵太侔严抓学校学风。1934年4月,教育部派员到各国立大学视察,对国立山东大学教学中的严谨,研究中的创新,建设学校中的勤俭节约,培养人才中的质量等甚为满意,并发出表扬训令,使国立山东大学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良好声誉。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仍在青岛复校,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再次主持学校工作。复校后,赵太侔收回校舍,设立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共16个学系,以广育人才,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使复校后的学校有了很大发展。
抗战胜利初,各大学均处于恢复阶段,纷纷争聘教师。赵太侔接任校长后,礼贤纳士,登门聘请。当时应聘的有:、、、、、、、、童第周、、杨宗翰等等。
赵太侔在两任山东大学校长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运动不甚理解,认为学生只有读书成才,将来才能救国,所以采取说服、劝服的办法。但是,他对学生又寄以无限的希望,十分关心和爱护。1934年8月,物理系学生(即,中共地下党员),被青岛当局逮捕,押解济南。赵太侔闻讯,赶赴济南,亲领俞启威返回青岛,送给旅费,密嘱速速远走。
1947年到1948年,赵太侔对在爱国民主运动中两次被逮捕的200多名学生,采取营救措施。亲自修改营救学生的文稿,通过校务委员会作出决议,被关押学生一律不作旷课论,保留他们的学籍。
【赵太侔与近代戏剧】
赵太侔精于舞台设计。他首先用布幕取代了硬片布景,还使用了有色灯光,并设计改建的舞台,这在当时皆属先进。在艺专工作的一年内,戏剧系举行了一次北京最早摆脱文明戏影响的话剧演出,他任舞台设计和《》的导演。翌年又在《晨报》上创办《剧刊》,并发表了《国剧》、《光影》和《布景》三篇文章。同时,他倡导话剧超脱人生、纯艺术化,主张保存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