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电影演员、辽宁人民艺术剧团院长
一、个人简历
李默然原名李绍诚。原籍黑龙江阿城。1927年12月21日出生于省尚志县。。幼时家贫,做过小贩、小工、杂役、邮差等。
1945年参加牡丹江邮政业余剧团,同年参加青文剧社,开始演剧生涯。
1946年参加一面坡。
1947年考入东北文协文工团,正式开始演艺生涯。
1951年随团并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
1954年人民艺术剧团成立,他继续做演员并任副院长、院长。
夫人龙潮,前辽宁省歌舞剧团作曲兼。1950年,李默然与龙潮结婚,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李龙吟也是一名话剧人,曾创作表现早期领导人的话剧《马骏就义》和歌颂医务工作者的话剧《天使》。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创作的新作《寻找春柳社》目前已经完成。
二、艺术生涯
从艺逾60年,李默然共演出话剧60多部。先后在话剧《》、《第一次打击》、《》、《》、《》中担任主要角色。此外,还在8部影片中担任过主角。1962年在影片《》中成功地创造了爱国将领“”的形象,赢得广泛声誉。后又在影片《》中饰演东北民主联军姜部长。“文化大革命” 后参加拍摄《》等影片,并曾主演电视剧《》。 演出影片:1962:《甲午风云》; 1964:《兵临城下》; 1977:《》; 1978:《》; 1983:《检察官》; 1984:《》。1945-1950年李默然登上舞台初期,表演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
1951-1952年,他经过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的学习和训练,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在《曙光照耀莫斯科》一剧中扮演党委书记库列宾,获东北地区话剧汇演优秀表演奖。
1953年以后,他创造了数十个舞台形象,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954年在《尤利乌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中扮演的李石清、在《》中扮演的,1960年在《第一次打击》中扮演的,1962年在《第二个春天》中扮演的冯涛,1979年在《报春花》中扮演的李键(该剧参加30周年演出获表演一等奖)等。
李默然的表演富于激情,演出气度恢宏,凛然有正气,感情真挚而充沛,并善于抓住关键时刻,在一连串的情感爆发中,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着力追求的是塑造有感情、有个性的活人。他重视技巧的掌握,重视对人物基调的整体把握和处理,同时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内心生活的动作细节,使人物个性鲜明。在他的表演中,本色与性格化、生活与夸张等艺术上的辩证对立因素被较好地统一起来。
三、人生经历
1954年后,历任东北人民艺术剧 院话剧团队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 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主席。1985年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 席西班牙国际戏剧大会,当选为执行主席。
1994年12月在辽宁省文联第四次代表大 会上被聘为第四届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艺界联合会第六 届全委会副主席。
1998年1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曾任中共十五大 代表,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联合委员会第五届理事。 现为名誉主席、名誉院长。
四、艺术成就
1986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话剧表演艺术家”称号和“话剧终身荣誉奖”的殊荣;1956年获全国话剧会演二等奖;
1960年获全国称号;
1995年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辽宁省政府授予“人民表演艺术 家”称号;
2007年获得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7年4月23日第十七届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著有《从“初恋”到年届花甲—表演艺术探索》一书。
五、默然语录
1、回忆童年卖烟卷的日子:“我像是一个流窜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赚取可怜的差价是以生命为代价的。”2、年轻的李默然对演员的认识:“其实我并不知道当演员是个什么样的?身上有什么任务?要经过什么努力?我一概不知。”
3、当把“效率”读成了“效帅”引起哄堂大笑后,李默然说:“我这个文化程度在文艺团体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叫博览群书。”
4、“邓世昌是我捡来的。”最初进入《甲午风云》剧组,李默然完全是服从组织安排,他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
5、第一次拍电影《甲午风云》的李默然一点都不紧张:“我完全被这个人物的感情和行为震慑了,用北京人艺的演技学派来讲,一个演员塑造一个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形成了,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对待某些人是什么样的,我这个脑子里头就像演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6、“在广大观众心目当中形成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他们不愿意破坏,这个广告伤了他们的心,我就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什么权利都有,我就是没有权利伤害广大观众群众。我就从那下定决心,今后广告一次不谈。”
7、“我是一个戏剧人。”
8、“如果说话剧舞台与影视还有一争,那就是话剧演出与观众互动、共同创造,这一优势,影视是不具备的。”
9、“现在演影视剧的话剧演员很多,但长期脱离舞台,缺乏表演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即使再回到舞台,也很难以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只能靠名气来玩票。”
10、“中国话剧百年的发展史说明话剧不能脱离时代,目前话剧不景气有客观原因,但话剧人也应反省自身,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群众。”
六、人物特写
2007年4月23日,第17届“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演播厅举行。81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前主席李默然,捧起了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奖座。此前,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李默然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戏剧大师曹禺曾说:“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样保持这样永远的艺术青春。5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活动。……他走过了一条不间断的持续探索的艺术道路,为人民群众留下了一连串闪耀着生命灵光的人物形象。”
春和景明,繁花似锦。北京青年湖畔,新落成的《话剧人生》主题雕塑右侧,李默然手植的银杏树正在吐绿。
闪回1
卖烟卷之余戏园蹭戏
李默然的童年是在白色恐怖中度过的,生活中除了家灾还有国难。他的父亲有兄弟八人,母亲又生了八个孩子。一场名叫白喉的传染病夺去了大院里38个人的性命,也差点让7岁的李默然丧生。
10岁的时候李默然才踏进学校大门,4年的学生生涯中他每年都考前三名,然而生活所迫,14岁的李默然不得不辍学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卖过烟卷、打过小工、也当过邮差,最后到了牡丹江邮政管理局当了一名最底层的办事员。
李默然后来回忆那段卖烟卷的日子说:“我像是一个流窜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赚取可怜的差价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每天早上他穿上母亲缝制的棉袄到日本人的商店排队买烟,一个人一次只能买两盒,排了一个早上转上无数个轮回,把棉袄里面的兜全装满了再开始往外卖。一盒烟能挣一分钱,一天也就挣两三毛钱。但这区区几毛钱也会给拮据的生活带来很大改观。倒卖烟卷被日本人定为经济犯的范畴之内,李默然一次不幸被发现,遭到日本人痛打,两颗牙被打掉。为了记住仇恨,李默然始终没有镶过牙。
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李默然也有意外收获。卖烟卷之余他常去戏园子里蹭戏看。耳濡目染,每一个戏种,每一出、每一场都熟记在心,《狸猫换太子》、《铁公鸡》、《水浒》、《三国》、《五家坡》等至今记忆犹新,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根基。
那时候当一名演员对年轻的李默然来说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有哭有笑,有打有闹。“其实我并不知道当演员是个什么样的?身上有什么任务?要经过什么努力?我一概不知。”
闪回2
因念别字苦读六年
初生牛犊不怕虎,1947年10月,李默然抱着好玩的心理报考哈尔滨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李默然先考的是自己最不擅长的音乐,考官拉的每一个音调他都唱成“5”,无奈的老师只好劝他去另考戏剧。因为看了《兄妹开荒》和《白毛女》,李默然就唱了四句杨白劳的唱段,结果却意外地一次考中了。
进文工团不久,李默然就遇到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
每天早上文工团员们轮流读报纸。这一天轮到李默然,他正读着,突然听到有的同志在笑,原来他把“效率”读成了“效帅”。
战友们的哄堂大笑给年轻李默然带来不小的打击,也令他深受震动。“我这个文化程度在文艺团体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叫博览群书。”
李默然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从1947年到1953年,整整6年时间,李默然不间断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读书读得很杂,文学的,戏剧理论的,全都看。用熟记的台词对小说中的生字,对于只上过4年小学的李默然来说竟成了认字的捷径。
今天李默然简历上有着一连串头衔:话剧院院长、中国话剧研究会会长、戏剧家协会主席、文联名誉主席等等,它们昭示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而背后的艰辛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味。
闪回3“没有疙瘩才不是英雄”
1960年,李默然第一次拍电影,也就是这部《甲午风云》,让李默然一炮走红。在片中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骨鲜明生动地呈现上银幕,并永远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成为中国银幕上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邓世昌是我捡来的。”最初进入《甲午风云》剧组,李默然完全是服从组织安排,他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车。到了长影,李默然看到两个人。一个是《甲午风云》的林导演,另一个是著名摄影师王起民。王起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导演大喊道:“你还找什么邓世昌啊,这不就是吗!”。开始导演有意让李默然演李鸿章,最后改为邓世昌。这令李默然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一个满脸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问导演,导演回答得也很经典:“脸上没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风云》一拍就是两年时间。在当时条件下,关于邓世昌的资料,无论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传说中的均很少。第一次拍电影的李默然一点都不紧张:“我完全被这个人物的感情和行为震慑了,用北京人艺的演技学派来讲,一个演员塑造一个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形成了,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对待某些人是什么样的,我这个脑子里头就像演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李默然说,他塑造的“邓大人”形象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不是因为他的表演有什么独特的功力,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民族气节在邓世昌身上有集中表现,跟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吻合,这些打动了观众。
闪回4一个广告悟到一个道理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作为老艺术家的李默然曾率先为国内一家知名企业产品在银幕上做了一次药品的商品广告,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
李默然本以为为货真价实的商品做广告不应该受到责难,更何况他做广告只是想为戏剧家协会的戏剧节拉赞助,他自己只得了一个价值700元的随身听。没想到观众反应如此强烈,“在广大观众心目当中形成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他们不愿意破坏,这个广告伤了他们的心,我就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什么权利都有,我就是没有权利伤害广大观众群众。我就从那下定决心,今后广告一次不谈。”
后来天津有一个服装商场,找到李默然,请他拍一幅西装的宣传广告照片,并许诺给他100万酬劳。李默然说:“实在对不起,就是1000万,做广告这件事情我这一生再也不谈了。”
长镜头
艺术之外的幸福生活
因跑调结良缘
多年来,李默然与夫人龙潮相濡以沫,构筑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龙潮离休前为辽宁省歌舞剧团作曲兼指挥,大家闺秀,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又先于他入党,李默然认为自己能娶到她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当时文工团要求团员做多面手,秧歌、话剧、大合唱、乐队什么都要会。李默然参加演出了话剧《俄罗斯问题》后,全团就为配合土地改革,排演歌剧《血泪仇》。李默然碰上了一个大难题—不识谱。好在他饰演的是国民党孙副官,只唱四句,别人一教,也就混过去了。
但排大型歌舞剧《纪念碑》时,李默然却不能“蒙混”过关了。这不仅因为他所饰演的唐文有多段独唱,更重要的是,歌剧的总指挥是他日思夜想的意中人,他后来的夫人龙潮。为了与龙潮有更多的接触,也为了今后事业发展,李默然在音乐上下苦功了,终于,《纪念碑》演出成功了。1950年,李默然与龙潮结婚。
李默然笑言,当初夫人答应嫁给他,只是为了从专业角度帮他改掉唱歌老跑调的毛病,尽管后来他一辈子也没解决这个问题。
李默然有三个子女。长子李龙吟也是一名话剧人,曾创作表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话剧《马骏就义》和歌颂医务工作者的话剧《天使》。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创作的新作《寻找春柳社》目前已经完成。
“我从小很少看我父亲演戏,后来走上演艺道路。我父亲也没有手把手教我演戏,我跟我父亲一起演戏,一起拍电视剧、电影,都是他的一些做法启发了我的感受。”李龙吟说,李默然要求演员拍戏的时候要“词顶嘴”,即台词背得特别熟,脱口而出。而且李默然化妆以后从来不跟别人说笑,也从来不谈戏以外的事情,演出之前他会拿一杯水“默戏”。“他认真的做法使我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
养生有道钟情老陈醋
退休后李默然大多数时间呆在沈阳,老伴腿脚不便,他担当起“李铁梅”的角色,是操持里外的一把好手。买菜做饭在李默然看来是一种乐趣,每天他都早早起床,拎着菜篮子去早市逛一圈。“逛早市可说是一举三得,买菜、散步、接触社会,既锻炼了身体,呼吸了新鲜空气,又可以看看热闹,了解社会民情,带来好心情。”回家后,他还要做一套自编的健身操,把全身关节部位都活动一下,这样一天就不会觉得疲惫,做事也有精神。
李默然喜欢吃面食,平时荤素互补、粗细搭配,五谷杂粮、玉米、豆类是他家中餐桌上的“常客”。虽说东北人爱喝酒,但李默然却对醋情有独钟,戏称自己是个典型的“醋坛子”,每天都要单独喝两次老陈醋,每次喝一勺。
养生须养德。李默然的养生之道是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豁达大度,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对人真诚,与人为善。“心态不好,服用任何补品都是白费的。”李默然把自己的健身体会归纳为“生活规律、坚持锻炼、饮食得当、心情舒畅”十六个字。
李默然诗歌朗诵的功底深厚,舞台上他那庄重大方、嗓音宽厚、清晰洪亮、声情并茂,且极富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风格以及个人魅力,为亿万观众所折服。当记者询问李默然朗诵的诀窍时,他淡然一笑:“诀窍说不上,只不过年轻时练过几年气功。气是声的底座,有气才能有声。”
留声机
“话剧演出的优势是互动性”
从艺逾60年,李默然共演出话剧60多部。“我是一个戏剧人。”李默然说:“在我的从艺生涯中我只拍了6部电影,很少数的电视剧,我主要是从事舞台话剧艺术。我经常跟大家讲,我在电影上是一个业余演员,我说的是真话,不是谦虚,当然我在话剧上也不是什么专家,这两者比较起来,我的精力更多在话剧舞台上。”
1995年携一台激情如火的小剧场话剧《夕照》参加全国小剧场话剧调演,并获最高奖“终生荣誉奖”后,李默然宣布“封箱”,正式告别了话剧舞台。但这些年他依然心系情牵着话剧。
“话剧特质之一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群众,反映现实生活相对比较敏捷、迅速,这是这个外来剧种能够在神州大地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话剧的几个发展高潮也证明了这点,如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话剧佳作迭出,影响甚至超过了影视。”李默然说,中国话剧百年征途艰辛,有三点尤为重要的经验值得继承: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和与观众共同创作。
在李默然看来,上世纪80年代末,话剧人开始探索实验话剧,后来一部分人逐渐脱离时代,脱离大众,形式大于内容,观众不买账,话剧因此陷入尴尬境地。
“如果说话剧舞台与影视还有一争,那就是话剧演出与观众互动、共同创造,这一优势,影视是不具备的。”李默然认为,一出话剧演出千百次,会有千百次的不同。因为话剧是在演出中不断体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创造的,是靠观众现场反馈给予台上演员新的刺激,产生新的激情来完善人物形象。无论是“体验”派,还是“体现”派,或是持“间离效果”主张的人们,他们都是从“怎样被观众接受”这个主要任务出发的。观众的喜怒哀乐,是鉴定话剧演出的试金石。说话剧演出要时刻想着观众,实不为过。
“现在演影视剧的话剧演员很多,但长期脱离舞台,缺乏表演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即使再回到舞台,也很难以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只能靠名气来玩票。”李默然希望这些演员们不时回到话剧舞台,不要荒废自己的基本功。
“中国话剧百年的发展史说明话剧不能脱离时代,目前话剧不景气有客观原因,但话剧人也应反省自身,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群众。”李默然呼吁话剧人要把眼光、精力和心思放在广大群众身上,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进入新时期,生活中英雄辈出、奇迹不断,三峡工程、飞船上天、青藏铁路,这些前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值得我们话剧人去表现、讴歌,否则就是我们失职。所以当我看到重庆创作演出了反映三峡工程移民的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