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辟邪
尺寸:长6.5cm宽2.9cm高3.2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辟邪昂首挺胸,张口露齿,脑后有支角,腹侧有羽翅,身上有纹,尾垂于地,作伏卧状。凡立体的玉辟邪多属汉魏时期作品,出土和传世的都有,此器为传世品中的佼佼者。
,神兽名,在汉唐及其后古籍常有关于其传说古事之载,原文摘录如下:
《》:'聚窑洲有辟邪,天鹿。'《》:'射魃'、辟邪,除群凶。'注:'射魃、辟邪,皆神兽名。'关于辟邪的形状,说法不一,大多认为它是一种似、独角或双角,身有翅的兽,这与今所见墓前之石辟邪之形是一致的,其作用,顾名思义,主要当然是辟邪祛凶。
汉魏玉辟邪
上的辟邪,今所见最早作品为至物,现将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迄今所知,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两件于1966年在省市西汉渭陵遗址出土,一高2.5厘米,长5.8厘米,,作昂首前视,张口露齿,头顶中部有独角,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两侧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质色,呈挺胸伏卧状。另一件长7厘米,高5.4厘米,形式与前述一器同,亦为圆雕,唯形作直目前视,作捕物前的爬行状。玉辟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陕西省市一东汉墓出土,器较高大,计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前述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的两件相似,唯背中有圆筒式插座,脑后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阴刻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略异。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辟邪外,另在和魏南北朝墓中亦常见用、和石料制作的辟邪,亦见一些魏晋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兽作镇墓用。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传世品,其中较精美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件,藏一件和一些散失传世品。上述各器形态与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为双角,有的以纹图等形式琢饰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特别,其上除整器是一双角辟邪且较大外,又于其胸腹间爬行两只小辟邪,后者或即其子。
从上述近十件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玉辟邪情况分析,知此期玉辟邪有如下一些情况和特征:
①此期之西汉陵区出土的两件玉辟邪,是迄今所知在科学发掘中最早遗物,说明以玉作辟邪形器,最晚在西汉中期已开始。
②此期玉辟邪,其制作手法除一些以琢纹手法饰于器物上外,就主流而言,都是用圆雕法琢制,其器用主要有作镇邪、器座、实用器皿等三种之用。
③此期玉辟邪尽管形式没有一件是相同的,但其共同特点很多,是综合头和身,或双角兽之角,须、翅、虎爪子一体之作,充分表现其凶猛超凡、神奇威武之势。
④此期玉辟邪之所以有双角和单角之分,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可能是代表不同的神兽,如有的古书记述,称双角者为辟邪,独角者为桃拨或、等。而有的书则与前述完全相左,把独角者称辟邪,而双角者为其它神兽。另一个可能是,独角或双角不是表现不同的神兽而是与此期的早晚所代有关,如本处所录各器中,一般年代较早者为独角,而年代较晚者为双角。因此,究竟何说为宜,唯待今后更多的科学资料来证实,在没有完全搞清其确切原因之前,此皆暂称为辟邪。
清代玉辟邪
玉辟邪,自以后极少见,及至中期,特别在清年间,复以新的形式出现。如曾见清中期一件玉辟邪式器,以立雕加和,线刻而为,作子线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复合为一器。各辟邪皆双角,背有齿状凸脊,体光素无纹且无羽翅,头顶有双角,颔下有须,形如狮或虎,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近似的辟邪,亦见用其形作一仿古器皿者。
综观清代辟邪,计有如下一些情况:
①此期玉辟邪之料,全部用优质玉料制作,表面讲求平滑的抛光,亦便于保存原玉璞皮色,但总体的神气,没有汉魏时期的古朴典雅和威武。
②此期玉辟邪中的具体形态,凡前期的双角、羊须、猛兽身躯等都保留下来,是知它与前期是有延续和继承的关系。
③此期玉辟邪亦有一明显的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为极少见有独角者(按此期凡独角神兽,另称为'角端'),腹间无羽翅,背有齿状凸脊,蹄足等。
(图) 汉立体圆雕玉避邪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