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芾行书复官帖②
【类别】中国
【年代】宋代
【作者】
【简介】
白粉蜡纸本,纵27.1厘米,横49.9厘米。
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收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传统、遍临百家、博采众长。这样似乎看起来是比较慢也比较笨的途径,但实际上,慢往往意味着快,笨也往往意味着巧。“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实践多少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在“”中,的天分最高,成就最大,但他似乎对书法并不太看重。他自己就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黄庭坚富有诗人的气质,草书恣肆不拘,有“展眼舒眉之姿,伸手挂足之俏”,但看得多了,就不免显得单调和草率。蔡襄功力深厚,用笔一丝不苟,但拘谨有余,而灵活不足。米芾则兼具众家之长,是一个个性鲜明、面目繁多的书法家。
《复官帖》为白粉蜡纸本,纵27.1厘米,横49.9厘米,是米芾写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的一件作品。文后有米友仁、郭天锡、成亲王等人的题跋。《墨缘汇观》、《壮陶阁书画录》等书对此帖均有著录。
这件作品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初看起来,整幅作品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甚至出现了几处补字的情况,是一件不太完美、不太精到的作品。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和不精到,反而使这件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第一行“一年复官不知是”下笔缓慢,起笔藏锋,中锋行笔,结体稳健,笔酣墨饱,充分显示了米芾的功力。从第二行开始,则有了明显的变化,起笔不再处处藏锋,而是或藏或露,行笔不再迟缓,而是加快了速度,增加了草书的成分,而且多有枯笔。这些,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动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力度,同时,也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气势。在用墨方面,这件作品也颇值得称道。燥、润、酣、枯、浓、淡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达到了燥润相映、浓淡相宜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最后,再说说这件作品的章法。古人云:“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用这一标准来评价《复官帖》,是最为贴切不过的。尽管它横无行、纵无列,但米芾却在书写的变化中实现了整幅作品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是一种矛盾中的和谐。
这件作品的另一个值得赞叹之处是米芾对古人的融会贯通。米芾对于前人如“二王”、颜真卿、李邕等的法帖到了如醉如痴甚至为了据为己有而不择手段的地步。他在传统上下过很大的工夫,有时临摹原帖可以毫厘不爽、几可乱真。《宋史》上称他“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正因为他功力深厚,在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米芾并不是一味地摹仿前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功力和对传统的理解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集古终能自成家”,米芾的成功给予后人的启示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