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元赵孟頫书七绝诗
【类别】中国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纸本,纵:34.7cm,横:35.3cm。
释文: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子昂为中庭老书。
末识:“子昂为中庭老书。”有“张珩私印”、“博山”、“潘厚审定”等藏印。作品未见著录。
此为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诗中“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借用了唐代朗州刺史李翱向禅僧药山惟俨请道的故事。以手示上下,并对说:“云在天,水在瓶。”
此帖虽仅短短五行大字,却笔力深沉稳健,气势恢弘傲放,结体严谨端庄,首尾富于变化。书风虽显苍老,但依旧雍容洒脱,是赵氏晚年大行书中的精品。
欣赏赵孟頫书法,总有一种优游淡然的心情,就像欣赏一部讲述市井旧事的老电影。《千字文》、《续千字文》、《前后赤壁赋》、《归去来辞》、《洛神赋》、《胆巴碑》、《仇锷墓碑铭》等,每一卷摆在眼前,都值得你沏上一壶茶,坐下来细细品味一番。其中原因,除作品的艺术含量丰富外,当然与作品字数较多也有直接关联。然而,有一件作品是个例外,它就是赵孟頫为“中庭老”书写的一件行书七绝诗册(见图)。
这件作品为作品录唐代李翱的一首偈诗:“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一作“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末题“子昂为中庭老书”,无书写年月。页面钤有“张珩私印”、“博山”和“潘厚审定”等鉴藏印,流传情况不详,未见有著录。有评者谓此作乃赵孟頫晚年大字行书精品,未见有异议。这件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其艺术和思想内涵之丰厚,足以令人反复品咂。
作品所录偈诗颇有来历。诗作者李翱是唐代的古文学家、哲学家。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韩愈之于李翱可谓亦师亦友,在政治、文学和思想上给李翱以很大影响。李翱发展了韩愈的“性三品”说,并融合佛、道两家主张,撰写了《复性书》,提倡“灭情复性”。其立论方法为宋代理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启迪。在任朗州刺史时,李翱数邀药山惟俨禅师至家中供养,禅师不应。李遂入山拜谒。时禅师正于树下读经,未理睬李翱。李翱站立很久也未见禅师问候,遂愤然曰:“见面不如闻名。”禅师曰:“何必贵耳贱目?”李翱闻听此言火气顿消,拱手请教禅师:“如何是道?”禅师用手向上一指,又向下一指,问:“会么?”李翱答:“不会。”禅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似有所得,进偈诗一首,就是赵孟頫所录的这首七绝。单就诗作而言,我们无法断定是李翱参透了禅师的禅机,还是在赞颂禅师的道行,抑或仅仅是记事,但后来这首诗便被当做禅偈,尤其是最后一句最能启发心性:在天为云,自在逍遥;在瓶为水,安然恬静。以此悟人生处世之道,虽乏勇猛精进之气概,倒也能历练出一种适应变化的能力和一种为人处事的平和心态。也许赵孟頫就是看中了这首诗的这一点,甚或他一直以此引导着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信手拈来,为“中庭老”创作了这件行书作品。赵孟頫与妻子管道升笃信佛教,同为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因而赵孟頫对这首禅偈的体会肯定有自己的深度,只是我们不得而知。
赵孟頫这件诗册可算是他传世作品中的“小品”,然字距、行距疏朗,结字也舒展开张,用笔如锥画沙,线条似折钗股,因而给人的感觉是“小中见大”,有深沉稳健、雍容洒脱、自在自得之象。从书脉上看,这件作品气度神韵得力于大令,在笔墨技法上得力于唐人。但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存在的独特意义自然不是某某大家“再世”,而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色。虽然力倡“复古”,但赵孟頫之所以成为赵孟頫,其道理也在于此。赵孟頫一生创作了不少鸿幅巨制,可谓功力盖世无双,但最能体现他个性的还是他的一些“小品”。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王穉登评曰:“赵魏公书名绝世,而尺牍尤工,纵横放逸,无不如意,若禅入三昧,虽游戏而皆入圣者也。”赵孟頫这件行书作品没有他尺牍中的那种“纵横放逸”,但仍给人以“禅入三昧”而“无不如意”的感觉。可以说此作是在一种清静寂定的心境中开始创作的,前两行基本上是在用楷书笔法写行书,规行矩步,如水在瓶,安然恬静;从第二行最后两字的连属开始,至第四行的“事”字,书写进入行书的轨道,用笔、结体稍有“纵”意,但仍是一字一字地写,如云在天,随微风浮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一段中的“事”字已运用草书符号,一笔折转撇出,颇得顿挫淋漓之趣,煞是痛快;而且因拖尾较长,造成了字距的变化,好像是在为下面重要的一句做铺垫烘托、启示下文一样。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字一独立,墨色由浓至淡,仿佛闲云野鹤,散散淡淡,潇潇洒洒。通观全篇,字形由敛渐放,由小渐大,随着诗意由具体升华到抽象,书家的心性也仿佛在书写中升华。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一次逍遥的心灵之旅,书家从尘嚣中超脱出来,尽管是短暂的一瞬间,却足堪回味,再回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