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翚仿巨然楚山欲雨图②
【类别】中国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藏
【简介】
绢本,设色,纵:93.5厘米,横:46.5厘米。
《仿巨然楚山欲雨图》轴,是王翚49岁时的杰作。行书自题:“巨然楚山欲雨图”,款:庚申润月廿六日为虞翁先生,王翚,钤印两方。又恽寿平行书题五言诗一首:“秋窗日日晴云里,何事烟岚暗不开;看到墨华零乱处,楚山天半雨声来。”署款:“重九前三日题于枣华斋。毘陵恽寿平”,钤印两方。秀劲的书法,文雅的诗句,为画面增添了魅力。
图中,远山层次变化微妙,烟云迷离。中部松竹杂树并茂,错落有致,水阁内一人眺望。近处叠叠山泉流入平湖,水中小艇游鸢,湖边杂树丛生,掩映水阁数座,阁内人物虽小,其姿态清晰可见,桥头一人行走,整个画面湖光、山色交互辉映。山石作牛毛皴,以淡墨色皴擦,浓墨点苔,墨色滋润、明洁。丛树竹林,用点叶法,墨色浓淡分明,增强了画面远近、前后的层次感。布局疏密相间,妥帖自然,整个画面工整细密、风格秀润,是王翚早年作品的典型面貌。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生于明崇祯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632-1718)。终年八十七岁。圣祖玄烨命其主持绘制《南巡图》,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御书赐于“山水清晖”四字,声誉大著。早年得王鉴、王时敏亲授,熟谙宋、元诸家技法,自成一格。善画山水,偶写花卉,精临摹,功力深厚,为“虞山派”的领袖。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加恽寿平、吴历并称“六大家”,居清初画坛主流地位。
王翚出生于绘画世家,他的曾祖王伯臣、祖父王载仕、父亲王云客都是画家,幼时即得到家学熏陶,初学画于同乡画家张珂。顺治年间王鉴游虞山时,见王翚画扇,极为赏识,赞其天资超人,收为弟子。后转师王时敏,得以临摹许多历代名家真迹,镕铸造南北画派于一炉,技艺大进。尝与王时敏遍游大江南北,广识著名收藏家,观摹宋、元真迹。其摹古功力极得王时敏赞赏:“(石谷)凡唐宋诸名家无不摹仿逼肖,偶一点染展卷即古色苍然,毋论位置溪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夺真,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杂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于是他在摹古仿古的基础上,综合诸家之长,晚年画风简练苍浑,有独到的艺术风格,在“四王”中,王翚的艺术成就最为显著,门生弟子很多,以杨晋较为著名,其山水画的影响极为深广。
王翚与早年即为知友,恽氏《瓯香馆集》中曾记载他们难忘的一次会面,是在康熙十一年深秋,九月,王翚应画家周亮工之邀,前往南京。之后于十月又偕弟子杨晋同赴常州,寓居恽寿平处,长达四十余日,相与切磋画艺,共同进行创作,还与当时镇江名画家笪重光合作书画,互为作品题记,堪为艺坛佳话。王翚的力作能有恽寿平的题记实为难得。因此,《仿巨然楚山欲雨图》可称“双绝”,作品愈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