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的舞台缩影
????年代:西汉 馆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宝价值]
????再现当时风行于市井的“百戏”在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化石。
????这件乐舞杂技俑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的一座西汉古墓中,由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形陶盘和固定在陶盘上的二十多个活灵活现的彩绘陶俑组成。整个乐舞杂技俑造型非常逼真,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在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
????【国宝鉴赏】
????汉代盛行厚葬,在西汉经济复苏之后,这种情形更是上行下效,愈演愈烈。从而随着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西汉晚期的陶俑不再像早期随葬题材那样单一和造型呆滞,开始出现以表现世情浓郁的百戏、说唱等情境为题材的陶塑。其中,尤以上图中所展示的乐舞杂技俑为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件乐舞杂技俑的陶盘中,21件陶俑在表演汉代“百戏”,他们各有分工,舞台中心是司仪在介绍节目,其他人有的跳舞,有的表演武术,有的演奏,还有一批观众在观看。“百戏”是我国古代歌舞杂技的总称,在汉代极为盛行。从总体上而言,这件陶俑整组造型较为稚拙,仅仅雕塑了人体轮廓,姿态亦稍显呆滞,不过色彩浓艳,人物繁多,很好地渲染出了市井意趣。
????【国宝故事】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用吼叫、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乐舞已经全面盛行,不朽著作《诗经》中的许多乐章就是为乐舞服务的。各个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乐舞。这时候的乐舞就存在着“雅”与“杂”之分。诸侯国上层欣赏自己所谓的雅乐、雅舞,并对世俗之乐嗤之以鼻。而广大劳动人民则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乐舞形式,并凭借自己新鲜的特点不断向僵化的庙堂歌舞发动冲击,结果创新战胜了保守,鲜活战胜了呆板,下里巴人战胜了阳春白雪,“杂舞”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到了汉代“杂舞”臻于大盛,王公贵族也都争相欣赏“杂舞”,更不要说大街小巷的“杂舞”一片了。这时候的“杂舞”也就是指“百戏”,它包括了杂技、魔术、武术、竞技、乐舞角力等诸多形式,体现了极大的艺术包容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