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瓶②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饰以向左斜的细绳纹;晚期使用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竖细绳纹和篮纹等。
  关于物体的重心及其应用,我国约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所认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这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西周时,这种提水壶经过改进,变成了宫廷的玩物――欹器。它也是一种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据兰州研究史前文化的收藏家张靖先生考证,尖底瓶不是汲水器,也不是欹器。仰韶居民没有水井,他们生活在河边上,从河里面取水,尖底瓶无论从容量运输等方面都不适合最为水器。此外,张先生还收藏有十多厘米高的小尖底瓶,这样小的尖底瓶肯定不是用来汲水的。通过实验,许多尖底瓶并不具备“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的功能。作为欹器,更不可能。且不说原始社会人类有没有这样的哲学理念,单就尖底瓶的器形来看,就有带耳的和不带耳的。不带耳的尖底瓶,没有重心支点,不可能“中则正,满则覆”。张先生在研究中发现了我国甲骨文,金文以及甲骨文以前的文饰符号中有关尖底瓶用法的直接证据。在文饰型符号中,有两个人双手擎举一个尖底瓶,在两人的胳膊和擎举着的尖底瓶的下面,是一只琮。我们知道,琮是一种礼器。这个文饰符号表明:尖底瓶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此外除了做礼器使用之外,张先生还有一个推测:做暖水瓶用。古人把瓶子特意做成尖底,肯定是有特殊的需要。尖底最突出的功能是比平底器物更容易的插进松软的物质中。据发掘资料,仰韶文化的居民居的半地穴居室内都设有一个灶坑,和保存火种的砂陶罐。灶坑兼备做饭和取暖双重功能。灶坑内有燃烧后的灰烬,这些灰烬蓄热性能非常好,可以长时间保持热量。仰韶居民为了在冷天或者夜里也可以喝到热水,就可以把装水的尖底瓶很方便的插进灰烬中。需要饮水时取出来,喝完再插进去。由于做暖水瓶用,所以可大可小,可以有耳,也可以无耳。

为您推荐

金罍②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

绿玉斗②

  第四十一回 茶品梅花雪 劫遇母蝗虫 ……。又见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那一只..

石瓢提梁壶②

  【名称】:石瓢提梁壶   【类别】:   【年代】:   【文物原属】:收藏   【文物现状】:此壶由上海画家先生收藏   【简介】:   高11厘米 口径5.7厘米 杨彭年、陈曼生   一些著名文人墨客参与到紫砂艺术当..

人面方鼎②

金盆②

  1.制的。供注水之用。   2.比喻或圆。   3.。江西省水岩乡,位于最大的——。传说金盆村的母亲河——铁石河里有一个金脚盆,所以取名金盆村。   4地名。四川省简阳市宏缘乡金盆村,位于简阳市西北方向,与成都市..

纚②

  纚1   绳索。   系住。   盛装的样子。   郑码:ZALT,U:7E9A,GBK:C07B   笔画数:25,部首:糹,笔顺编号:5544441254125441352211535   纚2   古代束发的布帛:“冠禅~步摇冠。”   连续不断:“车案行,骑就队,~乎淫淫,..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盃②

  明代 成化 斗彩鸡缸盃   (A.D.1465~1487)   成化瓷品,胎薄釉润,娇巧玲珑,青花色淡平实,用笔柔和,与前期相较,前犟劲,後柔丽,各具风韵。而以青花描绘轮廓,和谐套配各种釉上色彩,即所谓「斗彩」。以前均认为斗彩始於成化,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