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水序②
【类别】中国画论著作。
【年代】南朝宋
【作者】宗炳
【简介】
山水画论。南朝宋宗炳。一篇。约有430年。有《津逮》本,《画苑》本、《书画谱》本、《历代名画记》载、全宋文本。主要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内容(道)表达出来,第一个把老庄之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指出作山水画,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应目会心”、“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卧游”、“以形媚道”、“应会感神”、“披图幽对”、“万趣融其神思”、“畅神”等著名论点;提出绘画透视学“远小近大”原理。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著作,是中国山水来乃至整个中国画的最重要著作。
(375-443) 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所著《画山水序》,中云:“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论述了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Philippe Brunellesco, 1377-1446)创立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又立“畅神”之说,称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较之中国画理论“以形写神”的见解,又推进了一步。此论亦被后世文人信奉“以画自娱”者引为依据。
释文:
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城能妙写,亦城尽矣。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
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