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川绘山水图②
【类别】中国
【年代】现代
【作者】
【简介】
设色,纸本,镜心,尺幅:82×50厘米。
款识:青山处处比画图。良福、倩辉双正。振川于羊城。
钤印:赵、振川
赵振川,1944年生,西安人,祖籍河北束鹿。自幼生活在艺术氛围极浓厚的家庭,在国画上深得其父赵望云授教心传,并受师兄、等人影响。1959年初中毕业后考入西安统计学校。1962年夏入原西安美协创研室学员班学习中国画,受教于石鲁、何海霞。1964年底到陕西陇县山区插队劳动,1971年返回西安。1978年秋调入陕西美术家协会从事国画专业创作工作。1964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美展。1983年有大量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个展,受到美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好评,并先后赴美、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和讲学。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赵振川画集》、《现代山水画库》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美术学院荣誉教授、陕西省政协委员。
赵振川是近年来颇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在继承“长安画派”重视生活与尊重传统的同时,他致力于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广阔背景中,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对自然和生命本体之美的颖悟。其画风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远中更饶意趣。其精妙的笔墨所透散出的流动气息,显示出中国画笔墨表现方法新的自由和活力。
“长安画派”自赵望云以来,便有一种优秀的传统:重视小品画的创作,重视写生和笔墨实验,将大幅创作与小品实验结合起来。赵振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这件山水画小品就属于笔墨实验性的作品。画面中部淋漓豪放的笔触显出了作者创作时激情奔放的放松心态。除此以外,整件作品中干湿互用,随意挥洒,自然交错形成的光影、明暗、肌理效果,也使画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本件作品的构图比较传统,以山石的刻画为主体,将下部放牧的人物和上部的房屋遥相呼应,既衬托出了山势的高峻、葱茏,又增添了画面浓郁的生活情趣,只聊聊数笔便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这一点是十分成功的。通观整幅画面,一改传统以南方画家为统领的清淡、孤高、冷峻的面貌,营造了浓郁、阔大、苍茫、深沉、大气的山水画格局,为中国画坛又添新境。
赵振川在创作中牢牢把握了中国画的笔墨精髓,以水墨为作品的基调,在画面的人物和房屋部分略施了一点赭石色,起到了丰富画面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以水墨为主、局部敷淡色的画法在传统画作中也曾出现,如传世名作郭熙的《早春图》中也是以水墨画全局,仅在庙宇部分略施朱红。这种淡雅超脱的画法在赵振川手下运用,也是妙不可言。
画家赵振川的山水精神和他的影子
唐代诗僧贯休名句:“雁荡经兴云漠漠,龙湫燕坐雨蒙蒙”,读着似有无限惬意的感觉。品长安画派传人赵振川先生的山水画作,墨气拂拂,满纸轻岚,,或苍冥四合、或山色幽莽、或山麓嶙峋、山色之苍黛幽微,山气之清馨袭人,山意静谧悠远,自然界的无边风月,共酿就出一种可以栖息精神的理想王国。“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一诗句真可借来语他的笔墨意趣和盎然的画面气氛,也似乎可以嗅到他山韵凝固味道。
与先生交往,是工作也是先生品格使然。他是一个率情率意的人,不使心眼不使坏更不会摆谱拿腔做势。赵振川先生是长安画派赵望云大师的真人真传,他嗣继倡延了长安画派的“密宗”,他扎根在文化底蕴沃厚的长安,守望和迷恋着这片“麦田”。同时他又是一个很古典的人物,他也是一个坚守道德底线而不失当代人文精神的书画大家。赵振川先生徜徉在山水意趣间也使他成就山水,水山亦缔造了他的画风和画名。名山大川拓展了他的胸襟,也续延着长安画派“香火”。可以说山水在阐发着他个性和崇高理想之间一如既往地以他刚猛生涩,志趣丰盈的山水语汇,避开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艺术大道。从他的涉猎、从题材选取、从构图技法和气韵等多重角度为人们展示了带有长安画派特质文化方言和文化地理特征的视觉感应。正如法国文论大师丹纳曾以为人文地理对美术有着决定的意义和作用。此种人文地理包括环境风俗、地域文化、风尚风物和时代精神。而人的精神作品也同样受到“地理”环境,风俗和时代精神的影响。无独有偶,中国明代绘画巨匠董其昌论山水画派有南北宗之说,就笔墨风调观之:北派多写北方山水,画面多方山方石,笔墨雄健豪放,工细而多富贵之气;南派画多写江南山水,画面多圆山圆石,笔墨柔淡秀丽,写意则附有一定的文人气。而赵振川先生作品,既有北方粗犷又具南方的柔谧;从小在其父的熏陶下,他的山水画既承古又生新;其父的宽广人文情怀对他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不但游历了好多大山名川,而最精道的还是他多少次用脚板叩醒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和秦巴的山山水水,这些山水对他的杂染,他无数次像野兽一样守在“山从人面起,云旁马头生”秦巴山间,因而,他的画面,对这儿的山水精神,尤多体悟。
中国山水画依如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始于唐代,圆熟于宋元。而赵振川的山水之作,虽于宋元明清历朝优秀遗产多有取法,他更多地是从其父望云老先生那自幼得来的一种精神潜质和自我的锻造打磨。真如石涛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真实地履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胸中积壑深厚,画风简洁、苍健、浑朴、烟润、厚重,以其作品意象内涵观之,那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是他仰天地山水和酿长安画派情愫复合杂糅。亦和山水蓊郁自然气韵有着同一机杼理念。赵振川先生的画以在形似之外,更讲意境,山水之中有人心,人心之中有山水。他并没有远离人生和山水,而又不同于普通的人生与山水,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的山水画作,在继承其长安画派风骨的基础上,卓然而立,雄健俊朗的笔线骨力,用墨大胆,浓时如乌云堆积,淡时如轻纱曼妙,他以墨为本,又在墨色之间,色色相套,留白天成,真是让人清新悦目,了无匠气俗尘之感。他这种画面语境和元素的相谐相合,成就了他的境界和“源于生活,迁思妙得”大笔淋漓,生气飒飒画风。
先生胸襟轩爽若他的大山水,照人若雪。读书出经入史,才情纵横亦如他山水,故其画作磅礴深郁,气象万千,其小品也笔墨俊秀,点化之间,生机浩沛。他的早期作品沉着泼辣,在大起大落中寻找生命盛年的张力和快意;后期作品平实坦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灵秀平实,凝练静谧,隽逸通达,于浓淡疏放中,更有了老而弥坚韧劲和活力。他的自由和张扬,是在他的山水里,在大自然里,他平日里“懒得说”也许就是这样“于言”才成就了他的“敏于行”。他把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苦爱、思索和阐述都尽情流泻在笔端。钱钟书先生曾说:“大抵学问是荒扛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都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如此,艺术亦如此。只有真正耐得寂寞,潜心艺事、方有作为。他仍在默默地“下自己的蛋”,用他的语录:“艺海无涯,吾当终生以求”来结扎,这篇胡言乱语就可以不写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