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行书诗页②
【类别】中国
【年代】现代
【作者】
【简介】
纸本,纵 24厘米,横34.5厘米。
著名书法家前些年曾说过这样的话:“就书法而论,的成就要比梁启超高。”理由是康有为用笔老辣,气势逼人,颇有开宗立派的气魄。但近两年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梁启超的书法成就并不逊色其师,甚至已经超过其师,最起码是并驾齐驱。孙先生的这种认识是客观的。因为梁启超固然没有康有为那种山林之气,但他在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庙堂之气则是康有为不能望其项背的。
梁启超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法,看似中规人矩,实则处处用心,具有一种温和、含蓄而又刚健、遒劲的美感。
这里欣赏到的他书写的行书诗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件总题为《半山绝句》的作品,包括“金陵即事”、“乌塘”、“午枕”、“题画扇”、“清明”五首七言绝句,纵 24厘米,横34.5厘米,通篇给人的印象是下笔一丝不苟,笔笔有交代,且灵活多变,处处见神采。更令人钦佩的是,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字数较多,却是始终如一,首尾呼应,神完气足。’’从书凤上看,这件作品明显受到唐楷(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以及北魏墓志的影响。如第三行的“开”字、第六行的“乌”、“行”二字,直接取法颜真卿,用笔圆浑,结体舒展;而第三行的“柴”、“桥”、“分”三字,第七行的“冈”字,第十一行的“画”字等,则直取北朝,只不过是泯除了魏碑的棱角和方折的痕迹,变得更为圆润和纯熟。在书写过程中,梁启超既注意到了行笔的轻重缓急,又注意到了前后的衔接和搭配,通篇看来,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大的起伏,但细加观察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字与字之间,还是笔画与笔画之间,都有着细微的变化:行笔有的重拙,有的空灵;结构有的严密,有的疏朗。而且,结体看似乎正,实乃险绝,作者靠着随时调整达到了整幅作品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件作品,既表现了梁启超深厚的传统功力,也表现了梁启超丰厚的学识修养。由此看来,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取决于技巧,而是取决于书法家的个人修养和境界。
梁启超(1873—1929),生于广东新会,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起从学康有为,协助进行变法理论的著述和编校工作。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宣传改良,主张保皇。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晚年专心学问,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一生博闻强记,勤于治学,著述甚车,成就斐然,堪称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约一千四百万字。其书法取法高古,师宗汉魏,尤重北朝。平生所藏碑帖甚夥川缶写汉魏碑刻甚勤,所书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和儒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