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因四川省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 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 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 长江中游的一种以为主并含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1959和1975年曾3次 发掘。其间,在西陵峡又发现几处同类遗址。约在70年 代初期,这一类遗存被普遍地称为大溪文化。迄今发掘 的主要遗址还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 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和 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见、 )。
文化特征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 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盛行圆 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索纹、横人字 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 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 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石器 中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颇具特色。有很少的穿孔石 铲和斜双肩石锛。偶见长达三、四十厘米的巨型石斧。 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 器。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大溪文化流行红烧土房屋并较多使用竹材建房。葬式复杂 多样,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是该文化的特殊葬俗。
大溪文化的陶器
类型和分期 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 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花套、关庙山等 地的遗存,可称为大溪类型。长期多夹炭陶,夹砂陶比 例始终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盘、陶簋多见,典型器 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种成组的戳印纹。彩陶纹 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有的器形和彩纹,明显 受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 区,如三元宫、丁家岗、汤家岗等地的遗存,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 数量。有特征鲜明的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 少,彩陶筒形瓶仅有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印纹、刻 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体卷云纹彩陶也具特点。至今 没有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象。有人认为,这 类遗存虽确有许多与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 是受大溪文化强烈影响的另一种原始文化。
大溪文化以大溪类型为例,可归纳为3期。早期: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 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戳印纹发达,彩 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 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 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
社会经济 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 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常发现稻草、稻壳印痕。红 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经鉴定为粳稻。除饲养猪、狗外, 从大溪、三元宫、丁家岗遗址的发现看,鸡、牛、羊可 能也已成为家禽家畜。同时,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 占一定比重。特别在大溪有些地段的文化层内,夹杂较 多的鱼骨渣和兽骨,包括鱼、龟、鳖、蚌、螺等水生动 物以及野猪、鹿、虎、豹、犀、象等的遗骸。
制陶业方面,以白陶和薄胎彩陶最为突出,代表了 较高的工艺水平。在白陶圈足盘上,通体饰有类似浅浮 雕的印纹,图案复杂精细。薄胎细泥橙黄色的彩陶单耳 杯和圈足碗,胎厚仅1~1.5毫米,绘以棕红色的多种纹 样,显得精美别致(见彩图 彩陶碗)。划城岗遗址发 现一座保存稍好的窑址,由斜坡状火道、火膛和出烟口 3部分构成。火膛下半部挖在生土中,上半部用大块红烧 土垒成。火膛之上未见窑箅,围绕窑壁内侧有一周放置 陶坯的平台,大多数陶器火候较低,据测试,烧成温度 为750~880℃。
印纹白陶盘 汤家岗遗址出土
房屋建筑 在红花套、关庙山发现的房屋基址,普遍经过烧烤,已成红烧土建筑。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 两类,前者常呈圆形,后者多属方形、长方形。地面起 建的房子,往往先挖墙基槽,再用粘土掺和烧土碎块填 实,墙内夹柱之间编扎竹片或小型树干,里外抹泥。室 内分布柱洞,挖有灶坑或用土埂围筑起方形火塘。居住 硬面的下部,常用大量红烧土块铺筑起厚实的垫层,既 坚固又防潮。有的房顶系铺排竹片和植物秆茎,再涂抹 掺有少量稻壳、稻草末的粘土。有的房子还有撑檐柱洞 或专门的檐廊,或在墙外铺垫一段红烧土渣地面,形成 原始的散水。可见为适应南方的气候条件,建造住房已 采用了多种有利于防潮、避雨、避热的技术措施。
墓地与葬俗 共发现 300余座大溪文化的墓葬。其中大溪墓地的最多,人骨保存较好。该墓地死者头向普 遍朝南,除个别为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墓外,绝大多 数实行单人葬。葬式一类为直肢葬,数量占半数以上,以 仰身直肢为主。另一类为屈肢葬,其中多数是仰身屈肢, 以双脚压在髋骨下的仰身跪屈葬和下肢向上□曲的仰身蹲屈葬最为特殊。下肢弯屈程度很大的屈肢葬,当是将 死者捆绑后埋葬的。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最多的30余 件。女性墓一般较男性墓富。有的石镯、象牙镯等饰 物,出土时还佩戴在死者臂骨上。在几座墓里发现整条 鱼骨和龟甲,有的把鱼摆放在死者身上,或是置于口边, 也有的是两条大鱼分别垫压在两臂之下。以鱼随葬的现 象,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尚属少见。另外还有以狗作为 牺牲的。大溪墓地儿童与成人的葬制基本相同,但在红 花套和关庙山则是瓮棺葬。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比较,两者都有外形近似而各属自身系统的折沿盆、敛口钵、□ 口瓮和小口直领罐等陶器,反映了在同一时期南、北所 流行的器物形制和作风。另一方面,明显存在互相交流 影响的因素。如淅川下王岗的早一、早二期遗存中的陶 豆、盂、筒形瓶式细高器座等,是受大溪文化影响的产物;大溪、关庙山、红花套等处发现的圆点钩叶纹和花 瓣纹的彩陶罐、垂幛纹彩陶钵片、双唇小口尖底瓶片等, 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南下影响所及的实物例证。至于 大溪文化与时代稍晚的屈家岭文化的关系,两者当是先 后直接继承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是不同系统的两种文化, 尚无定论。在湖南石门皂市、湖北宜都城背溪、秭归柳 林溪,新发现一种较早的新石器遗存,为探讨大溪文化 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大溪文化的分布地域,湘北一 类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其归属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工作和研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