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
二、溯源
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徐年松、许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术工艺部门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髻发的士女形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文化美术界的好评。徐的儿子徐竹初继承家传并有所创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台湾、香港展出,赢得很高声誉。徐竹初的木偶头代表作品珍藏在城区延安北路花园大厦二楼《竹初木偶艺术馆》。
三、艺术特点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虎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漳州布袋木偶最重要是木偶头,漳州艺人雕刻木偶头注重五形(眼、口、鼻、眉、耳)、五骨(眉、顶、颧、额、颏骨)。其中,木偶头最重要的是木偶脸。脸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两眼、一嘴、两鼻孔(五形);眉骨、 骨、下颏骨(三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据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经历和气质来构思,加上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抓着了角色的神髓,木头人也自然地活了起来。如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
漳州木偶雕刻除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雕刻一件作品至少要用两三天,若要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花费的时间就更多。而世袭的秘制涂料尤为重要。一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
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四、代表人物--徐竹初
现在漳州木偶头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徐竹初。徐竹初出生于木偶之家,他的竹初艺术被誉为'活的文物'、'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中华一绝'、'国家级艺术珍品'。徐竹初说,木偶可以有四大用途:演出工具、玩具、工艺品、艺术收藏。早在20世纪50年代,'竹初木偶雕刻'就名扬海内外了,他的木偶雕刻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 --- '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
通过对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的抢救和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授至海内外,使木偶雕刻艺术得到传承,并促进对台文化交流。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分布在厦、漳、泉以及周边地区。
五、传承意义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木偶头的造型艺术也因之而获得了一个深厚的发展基础。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如果固守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随戏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目前,漳州木偶头雕刻就面临着这种境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许多老艺人只得改行。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漳州市的徐竹初、徐聪亮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