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杂技陶俑②

  汉代陶塑珍品。1969年山东济南市郊无影山西汉墓出土。杂技陶俑烧造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有二十一人,七人登场表演杂技,姿态生动,其中两人为女子,穿长袖花衣,相向起舞;两人倒立,两手着地,上身挺直,下肢前曲,头部前伸,作“拿大顶”姿态,造型矫健稳重而有力;一人腾身而起正在翻筋斗;另一作难度很大的柔术表演,双足由身后上屈放于头侧。表演者左前方一人,穿朱色长衣,可以转动,似为指挥。右乐队七人伴奏,使用的乐器有钟、建鼓、小鼓、瑟、笙等。两女子长跪吹笙,其余都是男性。陶盘左右两端有七人,长衣曳地,拱手而立,作观赏状。一侧三人戴冕形冠,另侧四人头戴环形帽。(这个舞台是一件长形陶盘,21件陶俑或演秦、或观赏,被固定在陶盘之上。在舞台的中心,有一头戴冠、身着朱袍的陶俑。似为演出司仪,他正在向观众介绍节目。司仪身旁有两位身着红、白两色舞衣的女子,她们正挥动长袖,翩翩起舞,旁侧戴尖帽的男子,正相向倒立表演“拿大顶”。向后还有两位男子在表演软功,舞台后有七人组成的乐队,演奏者分别在吹笙、鼓瑟、击缶、敲钟、捶鼓,个个神情专注。舞台两侧有七名观众或助兴者,他们头戴冠、腰系带,相向拱手而立。)整组造型较为稚拙,仅塑人体轮廓,姿态亦稍呆滞,但色彩浓艳,人物繁多,渲染出市井意趣。杂技表演,汉代甚盛行,文献多存记述。解放后发现的汉画象砖和画象石,有不少以杂技表演为题材,但是成组杂技陶俑的发现,较罕见。
  西汉墓随葬品,在这张陶板上,汉代艺术家为我们再现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化石,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汉代统治者接受“谓死如生”的观念,盛行厚葬,尤其在西汉经济复苏之后,这种情形上行下效,愈演愈烈。随政治、经济各方面变化,西汉晚期的陶俑不似早期随葬题材的单一和造型的呆滞,开始出现世情浓郁的百戏、说唱等情境陶塑,尤以图中看到的乐舞杂技俑为多,它们出土于山东济南市无影山西汉墓。
  这组彩绘杂技乐舞陶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台演出场面,在目前发现的同类内容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属于年代最早的一件。它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布局井然有序,气氛热烈欢快,人物生动传神,再现了当时风行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
  现有市场中的汉代陶塑陶俑,不论真伪均以多以单体造型出现,鲜见有似于图者的作品出示。拥有真品者即便出售,也早作暗盘交易。收藏爱好者须谨慎对待。如若市易,该物估计可价高万元左右。

为您推荐

彩绘乐舞杂技俑②

  ??——“百戏”的舞台缩影   ????年代:西汉 馆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宝价值]   ????再现当时风行于市井的“百戏”在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化石。   ????这件乐舞杂技俑..

东汉博弈乐舞纹镜②

  【名称】 东汉博弈乐舞纹镜   【类别】 铜器、   【年代】 东汉   【文物原属】 东汉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   【简介】   面径23.1cm。   镜圆形,圆钮,水波纹方形钮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有四..

白玉乐舞伎带板②

  【名称】:白玉乐舞伎带板   【材料】:白玉   【类别】:玉器   【年代】:唐   【文物现状】:现存于世   【文物尺寸】: 宽5.4厘米   【简介】: 玉料白色,扁方形,浮雕伎乐胡人。胡人长鬃,两边卷曲,深目大鼻,双手..

汉代乐舞杂技陶俑②

唐朝乐舞②

  中国唐朝的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其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社会思想开放,各民..

舞乐杂技图案铜印②

舞乐杂技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4'1.4cm,通高1.3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4人各据一角,右上角之人边歌边舞,右下角之人跪坐吹奏似竽的乐器,左上角之人弹奏横于座前的瑟,左下角之人似在表演抛戏杂技。 舞 乐是汉宫廷行祀、典..

骆驼载乐舞俑[造型]

◎陶塑/盛唐 1959年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出土 通高67厘米 陶质三彩 釉/陕西省博物馆藏 ●高大的骆驼,背上垫圆形毡,驼架上覆盖长方形毛毡垂到身侧。 骆驼四腿有力,曲颈昂首长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