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称】:明宣德青花鹦鹉衔桃水盂【类别】:瓷器
【年代】:明宣德年间
【文物原属】:明宣德年间民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市文物商店
简介
鹦鹉全长18.2厘米,宽6.2厘米,首高8.8厘米,尾高9.9厘米,腹高7.1厘米,桃形水盂腹径4.3厘米,高4.5厘米,口径62厘米,鹦鹉和桃形水孟连为一体,底径7.5厘米。此器胎质坚实细润,白中微带灰色。平底不施釉,由于坯胎内含有少量铁质,故底部露胎处泛出火石红色,呈云般状,宛如朝霞。全器施釉丰满,釉汁显得丰腴、莹润,釉色微闪淡青。因釉内有均匀气泡,在釉层表面出现细致的“桔皮棕眼”,桃形水孟内壁,施釉肥厚,釉汁犹如堆脂,显得凝重饱满,釉色白中闪青,釉面滋润柔和,亦称之为“硬亮青釉”。釉表有缩釉现象,缩釉处几乎显露胎骨,呈现出淡肉红色。
此器的青花着色剂,系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其色泽浓重、艳丽,蓝若宝石色,并有垂流、晕散现象,部分由于料质不纯泛出铁色的金属光泽和斑点,而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着色浅淡处,青花颜色清晰淡雅。
此器大胆地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造型采用立体雕塑形式。将鹦鹉塑成半月横卧状,回首,翘尾,双翅突起,喙衔带枝叶的硕桃,紧紧与鹦鹉腹部相连。
为了烘托此器的真实感,青花着色的方法和布局上也经过了精心的构思。首先将鹦鹉的头、颈、桃枝和桃的外壁用浓重的“苏麻离青”料进行平涂渲染,反映出的颜色淀蓝深沉,借助于青花色泽的不稳定、流淌、晕散和泛出铁锈斑的金属光泽的特性而形成大面积的不规则的自然沉陷深入胎骨,维妙维肖地表现出鹦鹉头、颈的羽毛光怪陆离、五彩斑烂的虚拟效果。同时也衬托出桃形水盂恰似果实丰硕,更富有立体感。这样的用色方法,可以与国画艺术中泼墨技法相媲美,使人耳目一新。鹦鹉的双眼,处理的更为绝妙。在眼睑部位有意留出空白,用青花绘出眼圈,在蓝白相间中,用深色青色点出双睛,这样使鹦鹉的双眼目光炯炯、入意传神,妙趣横生。然后用青花勾绘出鹦鹉的鼻孔和嘴角,在淡青釉的辉映下,与深蓝色成鲜明的对比,更显明快。最后在双翅和腹、尾、桃叶的青色着色,又分深浅变化的格调。双翅上部用浓淡结合的颜色渲染成鳞状羽毛,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在半边留出空白,分出层次以显示羽翼丰满健壮。上翅分四层,下翅分五层。鹦鹉的腹、尾、双翅的后部羽绒和桃叶的叶脉,用浅淡的青花,以刚柔结合的纤细线条勾勒,疏密有致,繁而不乱。有的若隐若现,有的如剥茧抽丝,脉络十分清楚。一个完整的鹦鹉雄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形象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相当别致。
此器造型艺术别开生面,而且结构设计也独具一格。鹦鹉的腹腔呈中空,桃形水盂内底靠鹦鹉腹部下留有一孔与腹腔连通;鹦鹉翅膀的末端靠近尾根部也有一孔,这样设计水盂和腹腔相通,将水注入盂内,利用空气对于水所产生的空气压强,使水盂和腹腔内保持水平,增加水的贮存量。实际就是一件连通器。如需挪动,将尾孔堵住,切断空气。空气压强只作用于水盂内的水,水就不易受震荡而流淌。若孟内水变污浊,可从盂内直接震倒,尾部留孔由于空气压力,可以将腹腔内的浊水沉淀物荡涤干净。更有趣味的是,桃形水盂内底施满浓重青花颜色。清水注入盂内,利用水产生的折射作用,给人以池深水满的错觉。这不仅是一件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而有还利用物理现象的实用品,这充分证明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制瓷艺人独具匠心的巧思和高超的聪明智慧,不禁令人赞叹,拍案叫绝。
评价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制瓷工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掌握了一套钴料氧化物经过高温煅烧还原的经验和性能。用青花色表现出淋漓尽致、错综复杂的色彩变化,正是此器独到之处。如此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造型,显示出当时的技术工人细心观察生活,将大自然中的鹦鹉姿态瞬息变化、巧妙、娴熟、准确的运用到制瓷工艺上的妙手绝伦的创新和高超的技艺,使人们见之赏心悦目。表现出含蓄传神,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羽翼丰满、意欲展翅,矫健自如的魅力和栩栩如生的完美艺术效果。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以其胎质精细,釉质晶莹透澈滋润,青花色泽明艳,造型新颖和纹饰内容丰富而闻名遐迩,是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使这时的青花瓷器的制作“开一代未有之奇”,有了飞跃的发展。《陶录》曰“诸料悉精”,“青花为贵”,所以被人们视为珍宝,因而后世均以“宣青”为范。
此器经鉴定为明代宣德时期的民窑产品。民窑作品发狂放不羁、独权一帜的风格与官窑产品争相斗艳,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酷爱生活,创作了人民郡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时多以瓶、罐、尊、盘、碗等器皿习见,以动物为造型的器物在国内外藏品中尚难见到,尤以鹦鹉形式出现的器皿更为罕见。此件鹦鹉衔桃水盂到目前为止是国内仅有的一件,堪称为瑰宝。它的发现为我国陶瓷艺术宝库中增添了一颗绚丽的明珠,而且也影响到清代康熙时期的三彩鹦鹉,乾隆时期的豆青釉里红莲蓬式水盂等都以此受到启迪。为研究明代宣德时期的作品又增加一件新颖别致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