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轮美奂传奇的开始。
2、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3、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明代景德镇开始仿龙泉,其仿品多为官窑所产,其永乐仿品称“冬青釉”。有碗、罐、高足杯等,其釉色稍偏青绿,是因白瓷胎所致。明宣德仿品多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字款,以仿南宋粉青釉为主,器里外均施釉。正德仿品则施釉较薄,呈色浅嫩,多见碗类。嘉靖仿品,碗瓶匀有,釉面光洁明亮,釉质肥厚。清康熙以后,青釉烧制最为成功,有粉青、冬青、豆青等。
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王无可考。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情趣。另一类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即所指的弟窑,被誉为民窑之巨擘。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龙泉市的徐朝兴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龙泉青瓷 藏家的最爱
龙泉青瓷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而被誉为瓷苑的一颗明珠,受到世界各国青瓷爱好者喜爱。龙泉窑瓷在北宋时就开始对外输出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南宋中期外销瓷进一些步增加。元代随着贸易的发达,龙泉瓷作为主要产品之一,通过宁波、温州、丽水等港口大量销往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数十个国家。明代龙泉青瓷传入欧洲,倍受青睐,身价不菲。多年来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龙泉青瓷,世界众多博物馆都收藏有龙泉青瓷,并被视为珍品,龙泉青瓷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龙泉牌青瓷获中国国家部优产品奖,先后有200多件精品,均获得国家级新产品“金龙奖”。珍品哥窑61公分迎宾盘、52公分挂盘被誉为当代国宝。七寸精嵌“哥窑”艺术挂盘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礼品,哥窑紫光盘、紫光瓶等51件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送展30多个国际博览会、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被国际各大博物馆收藏。
传统古瓷 行情上升渐入佳境
早在1992年,龙泉窑青瓷就在拍卖会上亮相。199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高24厘米的龙泉窑堆塑造像便以4.4万元成交。1998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一件明龙泉窑青瓷棱口大盘拍得36.8万港元。2000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件南宋龙泉窑琮式瓶拍出了27万元。但总体而言,2001年以前龙泉窑青瓷在拍卖市场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大关注。
2001年随着瓷器市场行情整体好转,龙泉窑青瓷市场行情也开始上扬,北京翰海春拍,一件明初龙泉窑刻花花口青瓷大盘以30.8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一件明龙泉窑青釉菱花口大盘以62.2万元成交。此后几年,先后有多件龙泉窑青瓷接近或突破百万元大关。2005年,龙泉窑青瓷在拍卖市场上倍受关注,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高13.3厘米的宋龙泉窑青瓷三足炉拍出84.3万元,一件直径14.5厘米的宋代龙泉窑青瓷笔洗以318.8万元成交。同年在上海信仁“梅子初春——龙泉窑精品”专场拍卖会上,共上拍31件拍品,成交率达90%。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成交的唯一一件高古瓷便是龙泉青瓷,中国嘉德上拍的 6件高古瓷,成交的4件也是龙泉窑青瓷,北京翰海推出的一件南宋龙泉窑琮式瓶拍出275万元。仅2007年上拍的龙泉窑瓷器,拍卖价格突破百万元的就达 11件。明清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倍受藏家追捧,拍卖价格稳中有升。在目前龙泉窑青瓷拍卖成交记录前10位中,有7件是明清时期的。2008年,有多家拍卖公司推出龙泉窑瓷,其中,北京翰海迎春拍卖会上一件明龙泉窑暗刻花卉折沿青瓷盘以76万元成交,无锡文物公司推出的一件明永乐龙泉窑青瓷执壶以63.8万元成交。据雅昌艺术网统计资料显示,自1992年到2008年3月,拍卖公司共上拍龙泉窑瓷器2495件,成交922件,总成交额为151,420,124元。
龙泉青瓷大师
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
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当之无愧的青瓷掌门人。
卢伟孙
1962年生于龙泉。
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
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
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
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
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
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 《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
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
2006年作品《春·秋 》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 获奖。《漩》获铜奖。
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