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清代朝(公元1821—1850年,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年号)前后共29年。道光皇帝素以俭朴著称,即位之初,首先裁减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也力求简朴,控制费用。所以,道光瓷除了少量官窑精品,大部分瓷器都不能与清三代相提并论。不过,在纹饰上改变了乾隆、嘉庆时期的繁缛装饰风格,出现了一些较为清新的装饰画面。
早期的道光青花瓷和朝的青花瓷差别不大,也有较为精细的。中后期就要比嘉庆的稍微差一些。
二、胎釉
道光青花瓷胎体细白,胎质疏松,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一般大件器物胎子厚重,小件器物胎子比较轻薄。釉面多数粉白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气泡,釉面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胎釉结合不紧密,足根有的圆而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一般小件器物釉面肥厚,呈粉白色。大件器物白中泛青,釉面呈微波起伏状,有的是“”。
三、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描绘,早期产品近仅明代、青花的效果,浓重艳丽,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黑色结晶斑,传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鲜艳,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仅淡描青花,大多数显得飘浮。一般官窑器颜色或为蓝中发青,呈色稳定,色泽亮丽,或蓝中略带灰色,呈色淡雅,层次清晰。其青花颜色均不够沉着,而民窑器青花色调暗淡漂浮。青花派生品种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斗彩、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冬青地青花。其中青花粉彩器在当时大量出现,如:外粉彩开光花卉里青花碗、外蓝地粉彩花卉里青花碗。
四、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继承前朝式样,创新极少。无论是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体往往薄厚不一,比例不协调,最常见的品种有盘、碗、壶、尊、盒、瓶等。盘:花口盘、、撇品盘、三足盘。
碗:撇口碗、折腰式碗、葵瓣口碗、花口碗、、、墩式碗。
壶:、无柄长流壶、、盉壶、端把茶壶等。
尊:蝠耳尊、、灯笼尊。
盒:椭圆式盒、海棠式盒、八方委角方盒。
瓶:较为丰富,有、、、直颈瓶、扁方瓶、兽耳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还有冬瓜罐(创新式样)、将军罐、花觚、温锅、洗、缸、长方盆奁、长方委角茶托、水盛、烛台、折沿盆、渣斗豆等。这时期还烧造了一些在件器皿,比起嘉庆朝要多,胎体普遍厚重,有大缸、云龙盆、大盖罐、大盘、六方大花盆等。
整体看,道光青花制作工艺不是很精,进化论大小器皿方正棱角分明,线条不优美,个别较笨拙,瓶类上下比例不是很协调,制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五、纹饰
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比较平淡,用笔纤细,花卉描画不活泼,人物有形无神。常见题材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缠枝桃、缠枝八宝、折枝花、牡丹勾莲、三果、云龙、团龙、云鹤、云凤、夔凤、松竹梅三友图、蕉叶、雀梅、松鹤、八仙、宝相花、蟠螭、蝠寿、凤牡丹、海水异兽、婴戏、瓜蝶、松石人物、竹蝶、花鸟、山水风景、婴戏、仕女、八仙、鱼藻、博古、八宝、三羊开泰、蝠狮纹等。还有一些用文字作装饰,如“万寿无疆”、梵文“寿”字、戒烟歌等,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整体看,道光青花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构图简单,缺乏活力,寓意喜庆、幸福的图案增多,以清装仕女、金石博古和《无双谱》人物为时代特征。有海水云龙纹、龙凤纹、团螭纹、婴戏图、仕女图、八仙、八宝、佛手、石榴、瓜果、花草虫蝶、博古、鱼藻等,更增添了一些前朝不曾有过的纹饰题材,如狗、猫、鸽子、蝈蝈、蟋蟀等,为沉闷的官窑纹饰增添了一些清新的气息。民窑青花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以吉祥图案为多见,所绘缠枝花卉多用单线条勾画,花叶多为三角形,因绘制较为精细而成为本朝的典型纹样。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所绘线条纤细浅淡。瓶、罐等大器上多有“喜”字。
六、款识
道光青花的款识,以青花“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为主,楷书款极少。字体有力,笔划粗,排列工整,风格近似于嘉庆款。官窑瓷年款多为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字外无框,以青花和红彩写款。民窑瓷器多用矾红图章款,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字体不甚规矩。
仿明清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识写法与被仿品相差甚远。
这时盛行堂名款,词类款明显比嘉庆朝多,最著名的是“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款字用侧锋写出,很规矩。“退思堂”款与之相类。另外还有“立本堂”、“嘉乐堂”、“嘉阳堂”、“庆宜堂”、“直善堂”、“乐静堂”、“浩然堂”、“履信堂”、“聚庆堂”、“珠林堂”、“惜阳堂”等。堂名款一般都是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