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昌南古镇
由于窑里窑场汇集,玉岭瓷土优良,周边地区瓷土矿藏丰富,古时烧造瓷窑的燃料———松柴充足,便于就地取材,从窑里起沿东河、南河、西河直至镇区湖田、小港嘴,烧造瓷器的瓷窑鳞次栉比;沿窑里到东埠街、湘湖街、白虎湾、胜梅亭、黄泥头、玉湖田一带不下数十座,日夜烧窑,“火光烛天”。窑场兴旺,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们陆续迁入昌南镇务瓷,尤其是周边地区都昌、抚州、婺源、鄱阳等地的人们来昌南镇经商贸易的日益增多,商贾盈市逐渐形成了业陶都会。唐代,昌南镇已成为瓷器的集散地,官府曾在此设博易务,以管理贸易和税收。由于制瓷业的发展和瓷器产品进贡京都的影响,加之所处地理环境优越,水上交通方便,这时,昌南镇已成为浮梁经济重镇。
从东晋至唐初三百多年间,昌南镇陶器生产已进入瓷器阶段,已有青瓷、白瓷、彩瓷等品种,并各成系统。地方文献记载:唐代昌南镇已有陶窑、霍窑制瓷贡于京都,而据现代专家考察,景德镇的胜梅亭、白虎湾、黄泥头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场均属五代,这反映了唐代昌南镇的造瓷业已有一定规模。公元583年陈叔宝继皇帝位,在建康大造宫室,下诏新平镇瓷窑烧制陶瓷柱础进献华林园。到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新平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出现了两位因陶瓷工艺精湛而颇享盛名的人物,一名陶玉,一名霍仲初。陶玉,是新平镇钟秀里人,也称昌南镇人,他烧制的瓷器被称为“陶窑”。公元621年,他载瓷进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陶玉所制瓷器精美,质量已接近珍贵的玉器,当时被称赞为“假玉器”。霍仲初是昌南镇东山里人,他烧制的素色瓷,被称为“霍窑”,“土墡腻质薄”达到“莹缜如玉”的程度,成为古代瓷器的名牌产品。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颁发诏令,要陶玉、霍仲初制瓷进御;皇上对陶玉、霍仲初的垂青,让昌南镇的瓷器一时声誉鹊起,名扬天下。发展到宋景德元年(1004年)钦赐芳名景德镇时期,则“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明清时期两朝烧制御器,景德镇瓷业达到顶峰,“瓷业高峰是此都”,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2、昌南陶瓷
一、昌南陶瓷的历史传承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 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陶瓷名天下'。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景德镇官方也以此为荣,在对外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时加以引用。
昌南陶瓷(南宁)有限公司源于素有“千年古镇”之称的“瓷都”江西省景德镇,本公司以江西景德镇为生产基地,依托中国广西南宁为桥梁,服务于东盟陶瓷爱好者为宗旨。 景德镇陶瓷制造有千年历史,本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工艺美术瓷器、名家瓷、雕塑瓷、青花瓷、粉彩瓷器、历代仿古瓷、现代艺术瓷、陶器、茶具、外销瓷、礼品瓷等等。所制瓷品具有独特的文化、经济价值。公司将恪守“诚信第一,”的方针 ,为各位陶瓷爱好著和艺术家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
昌南陶瓷——南宁景德镇昌南陶瓷精品部,成立于1997年8月。多年来,从事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播。以瓷会友,诚信为本,在景德镇艺术家和 国内外朋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为国内外的艺术瓷爱好者和集藏者寻觅了很多现代艺术陶瓷珍品,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院校美术教授、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中青年艺术新秀们的优秀作品,还有祢足珍贵的仿古精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