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权②
教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刑法学
学历背景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厅工作
2.1999年8月分配至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3.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获奖情况
1.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2.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3年);
4.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
5.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
6.第一届“法鼎奖”(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银奖(2005年)。
主要学术成果统计
(一)主要论文
1997年
1.“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法学》1997(1),P.16~20;
2.“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3),P.22~30;
3.“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3),P.19~22;
4.“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4)。
1998年
5.“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3),P.30~48;
6.“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
7.“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 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
8.“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2),P.33~39;
9.“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4),P.43~48;
10.“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4)。
1999年
11.“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5),P.127~138;
12.“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6),P.61~66;
13.“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6),P.90~97;
14.“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4),P.120~126;
15.“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4),P.17~26。
2000年
16.“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3),P.46~72;
17.“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2),P.89~95;
18.“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
19.“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
20.“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
21.“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
22.“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