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②
男,1970年生,浙江省市人。现为教授、博导。
1970年3月出生在东阳市马宅镇,
1984年考入(浙中名校,先后培养数名国内外院士,著名的有院士、院士、院士等)
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4年他又在欧洲连续获得3项研究大奖:欧盟的玛丽·居里奖,奖金115万欧元;洪堡基金会索非亚奖,奖金105万欧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奖,奖金113万欧元。
2005年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2005年度菲涅尔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以19世纪最伟大的光学家菲涅尔命名,每两年颁发一次,主要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08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TWAS Young Affiliates(通讯院士)
在2007年院士增选中,潘建伟是最年轻的候选人
2007年1月20日,由5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成果“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榜上有名。这是科大成果连续第五年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也是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最近五年内第四次入选“十大科技进展”。
●1997-1998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1997)以及纠缠态交换(1998);
●1999-2000年,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1999)、四光子纠缠态(2001),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2000);
●2003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2003年,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
●2004年,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2006年,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2007年,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
●2008年,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月28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以《量子中继器实验实现》为题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