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1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评为教授。1997年到东北大学在职进修博士学位,2000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7月起,协助陈昌曙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2002年5月调入大连理工大学。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
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哲学领域:技术哲学、科技思想史、科技伦理
科技管理领域: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硕士生: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科技文化史
博士生: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科技思想史
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 科技管理
出版著作和论文:
著作:
1.假说与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数学与思维(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数学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002年再版
4.理科教育中的德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5.希尔伯特——探索数学的生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6.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 辽海出版社 1995
7.悟性的智慧,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8.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
9.中国技术思想史论(合著), 科学出版社 2004
10.风中静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中国科技伦理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
译著:
1.大数学家的思维方式(编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2.数学经验(主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吉尼斯发明史(主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4.技术史(第一卷)(主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5.鲁滨逊——非标准分析创始人(主译),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
一、科学技术哲学方向:
1.试论现代数学中的经验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83,4
2.数学抽象度的哲学分析,哲学研究,1985,11
3.哲学和自然科学关系的若干问题,哲学研究,1987,8
4.从中医取“象”看中国传统抽象思维,哲学研究,1993,4
5.哲学教学的哲学研究,哲学研究,2001,7
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哲学研究,2003,1
7.“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哲学研究,2005,12
8.近四十年我国数学哲学观念演变的初步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5
9.两种“万物皆数”观念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4
10.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2
11.警惕“学”、“术”分家的倾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5
12.我国技术发展中的文化观念冲突,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1.3
13.倡导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文化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4
14.亚伯拉罕.鲁滨逊的数学哲学思想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
15.现代数学与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2
16.西方科学思想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科学交流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1.5
17.中国古代科技思维方式刍议,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3
18.略论有机的数学观,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19.中国传统知识的量化特征及其对数学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
20.略论中国近现代技术发展的文化多样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2
21.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认知特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
22.“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
23.中国传统的有机论思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8.2
24.技术进步能否天人和谐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9.4
25.知识与行为的统一 科普研究 1997.2
26.中国传统科学中“取象比类”的实质和意义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7.4
27.关于“有机整体”的认识误区及其思想根源 社会科学辑刊 1996.3
28.中国传统技术观念对技术现代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6.3
29.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8.4
30.我国技术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历史反思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3
31.技术价值特点分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4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功能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33.论“象思维”的机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2.3
二、科技管理方向:
1.从知识经济角度看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问题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
2.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公共管理学报 2004.2
3.论柔性管理对挖掘企业隐性知识的作用,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2
4.试论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问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0
5.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优势互补与科技创造,中国科技论坛,2004,6
6.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发展--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5.1
7.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科学学研究,2005,2
8.基于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个体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9.智力资源管理效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5
10.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科学学研究,2006,4
11.A New Development Branch of Human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Intellect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2.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3.The Intelligent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enefi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4.On the Role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acit Knowledg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SM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ess,2005.
15.《老子》中的有机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1
16.组织学习主体:哲学与嵌入性视角的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
17.论隐性知识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管理策略,科技与管理2006,1
18.员工隐性知识的识别及模糊综合评判,科技管理研究,2006,5。
科研成果及所受奖励:
曾获得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湖南省优秀图书奖
第二届“Newton-科学世界”杯全国十大科普好书奖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3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读硕士、博士人数:
博士:11人 硕士:9人
已毕业硕士博士人数:
硕士:17人 博士:2人
以上资料最后修改时间:
2007-6-7
【图】王前(1882年 -1977年),原名殿国,字晦庵,曾用名文璞。黑龙江双城人。保定法政学堂毕业。曾任黑龙江省政府谘议局选员、中华民国第一、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辽宁北镇县知事、中东铁路管理局高级委员、华北沦陷区唐山禁烟分局局长。解放后为街道消费合作社副主任委员。1957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77年11月在北京逝世。
王前
刘少奇与王前生有一子一女。这次婚姻无疑是一次悲剧。个中是非,也无多少神秘之处。一个建筑工人与一个售货员的家庭故事,同样可能在一个党的领袖与一个新四军护士的家里发生。令人遗憾的是,这次婚变被江青利用,畸形曝光,成为严重贬损刘少奇人格形象的一个源头。当江青与王前出于不同的用心,又一同教唆已经成年的女儿作践刘少奇之后,刘曾忿忿地说过,在他一生当中,对他身心伤害最多、最深的就是这个曾任他妻子的人了王前与刘少奇所生的女儿,写了那张糟糕的大字报,得到的回报,是一个自己的人格也遭到贬损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名分。刘少奇与王前离婚前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带着儿女。
人们时常见到吃饭的时候,刘少奇端着大碗,轮流向女儿、儿子两张圆圆的小嘴里,一勺一勺喂食的情景。这样长大的女儿,是不可能不知道她父亲的真正形象的。那张大字报贴出后不久,她便再次叛逆,彻底走上了一条逃避那个时代的道路。“文革”未尽的悲剧在她与她生母,在她与她所有的亲人之间,恐怕将是永远绵延下去的浓浓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