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
笔 名: 东尧子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2 民 族: 汉族 人。民盟成员。1987年进入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2003年起调入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有专著《文本的审美结构》,论文《历史颓败的寓言》、《反抗危机:论新写实》、《主体与幻想之物》,专著《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等,专著《移动的边界》、《文学超越》、《后现代的间隙》、《表意的焦虑》等十多部。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2年度评论家奖。专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后现代性》获199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中国社科院首届优秀成果奖,《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评论《小说的困难》获《工人日报》三连冠优秀奖,《难能的小说》获《钟山》专家评论奖,《析解深度》获1991年《福建文学》评论奖。一、 工作简历和学术经历
1976年上山下乡当知青,1978年春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77级);1980年留校任教多年。1983年秋进入福建师大中文系攻读文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教授和教授,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6 月毕业到福建社会科学院从事文艺理论与当代文学研究工作。1987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文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导师是教授,1990年7月获博士学位。1990年8 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当代文学思潮,后现代文化理论。目前正在研究'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课题。1992年被评定为副研究员;1997年被聘为文学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98年被评定为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担任当代室副主任。1998年被聘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北京大学文化书院跨世纪学院客座教授。欧洲汉学研究会成员等。1995年至1998年先后应英国皇家学院,荷兰皇家学院邀请,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院、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鲁尔大学等地做访问研究和讲学。1998年兼任德国鲁尔大学东亚系常任客座研究员,研究顾问(现已御任)。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录》(1992年度,第16版)等名录辞典。
二、主要代表著作有
(1)、著作
1、《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 月,23万字。2、《本文的审美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27万字。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 月,23万字。4、 《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华艺出版社,1997年 7月,29万字。5、 《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万字。6、《文化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8万字。7、《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万字。8、《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20万字。9、《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30万字。10、《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40万字。11、《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35万字。12、《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与杨鹏合作),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底即出,32万字。
获奖情况《无边的挑战》获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奖;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994年度优秀成果奖。《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年第二届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论文《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来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主要主编和编选物
1、编选《中国先锋小说精选》,《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中国城市小说精选》,《中国新本土小说精选》,《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版。每本书前附有陈晓明写的长篇序言,每篇小说后附有陈晓明写的三千字左右的评论。2、主编'晚生代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中国女性文学'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等。3, 参与主持编选《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五卷),并编选《抚摸的纯粹感觉--新表象小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
(3)、主要中文论文
* 1、《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福建论坛》,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22-26页,12000字* 2、《作家群与读者群的文化反应》--《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第57-63页,12000字。3、《觉醒与蜕变》--《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5期,第4-10页,10000字* 4、《文化冲突与文学张力》--《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第4-10页,16000字。* 5、《自然美发现的历史透视》--《美学新潮》,1986年第2期,第123-145页,18000字。6、《论文学视界--文学的文化形态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第88-95页,14000字。7、《文学的苦闷》,《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3500字。8、《论象征的审美特性》--《美学新潮》,1987年第3期,第42-61页,14000字。9、《复调和声的二元变奏--论'金牧场'》--《当代作家评论》, 1987年第5期,第16-22页,10000字。10、《超越粗陋理性》--《上海文论》, 1987年第5期,第67-73页,13000字。11、《论艺术表现的个体敏感性》--《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第3-10页,14000字。12、《理解的艰难》--《文学研究参考》,1988年第3期,第22-25页,5000字。13、《在现代精神边缘的选择》--《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2期,7500字。14、《悟性的空间》--《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第162-165页,8000字。15、《论文学本文的语义蕴涵》--《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第17-26页,15000字。* 16、《幽暗国度里的光明--论文学作品的深度性》--《花城》,1989年第4期,第192-206页,23000字。17、《文学:向着亚文化形态开放》、《百花洲》、1989年第2期,3000字。*18、《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广角》,1989年第2期,第4-10页,12000字* 19、《拆除深度模式》--《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第32-41页,14000字。20、《无边的存在:小说语言的临界叙述》--《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21、《理论的赎罪》--《文艺报》,1989年5月12日,4000字。22、《文学的巴比伦塔已经倒塌》--《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7000字。* 23、《现代主义意识的实验性催化》--《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第13-20页,第4期,第18-24页,24000字。* 24、《后新潮小说的叙述变奏》--《上海文学》,1989年第7期,第66-73页,14000字。25、《先锋派与文明解体》(与靳大成等合作)--《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第65-72页,15000字。26、《苦闷的文学》(与程麻、李洁非等合作)--《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18000字。27、《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当代电影》,1988年第 期。28、《王朔电影:亚文化的象征》--《中国电影报》,1988年 月 日。29、《无法拒绝的存在--论王朔》--《文化春秋》,1989年第6期,第63-67页,8000字。30、《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先锋小说》(与王宁合作)--《人民文学》, 1989年第6期,第107-112页,10000字。31、《宗教衰落之后:艺术的命运》--《电影艺术》,1989年第12期,第20-26页(另至第54页),13000字。32、《倾斜与变奏:王朔电影的都市二重奏》--《光明日报》,1989年11月9日,5500字。33、《无望的超越:从深度到本文》(获《福建文学》优秀评论奖)--《福建文学》,1990年第1期,10000字。* 34、《冒险的迁徙:后新潮小说的叙事转换》--《艺术广角》,1990年第3期,第4-12页,14000字。* 35、《折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当代电影》,1990年第5期,第37-52页,25000字。36、《道德轴心的破裂》--《电影艺术》,1990年第6期,6000字。* 37、《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第47-62页,24000字。* 38、《历史颓败的寓言--先锋小说的后历史主义倾向》--《钟山》,1991年第3期,第144-156页,20000字。*39、《无底的游戏:论解构》--《艺术广角》,1991年第3期,第21-29页,14000字。* 40、《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第128-141页,19800字。41、《反神话与神话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5期,第105-111页,11000字。42、《诡秘的南方--论南方的先锋派》--《福建文学》,1991年第5期,第105-110页,11000字。43、《生存之境:文学价值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5000字。44、《末路寻踪:都市与历史》--《花城》,1991年第5期,10000字。45、《反抗与逃避:先锋文学的女性意识》--《文论月刊》,1991年第11期,9000字。46、《折解神话:回到真实的生活深处》--《福建文学》,1991年第12期,12000字。47、《文学史杰作》(香港),《大公报》1991年 月 日,3500字。48、《在野性与强力的后面》,《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5期。49、《琼瑶、三毛与大陆的精英文化》(台湾)--《中国论坛》,总第368期,月刊第7期* 50、《旧梦难圆--大陆八O年代文化论争》--总第369期,月刊号,第8期(91年)51、《寻根的谬误》--同上,总第370期,月刊号,第9期(91年)52、《走出低谷--大陆的先锋小说》--同上,总第371期,月刊号,第10期(91年)53、《西学化与国学化》--同上,总第372期,月刊号,第11期(91年)54、《文化救赎》--同上,总第373期,月刊号,第12期(91年)*55、《颠倒等级与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60-70页,20000字。56、《语言的迷津》--《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1期,14000字。57、《解构的界线》--《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第98-105页,13000字。58、《漫谈刘震云的小说》--《文艺争鸣》,1992年第1期。59、《知识的增长与批评的权威性》--《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3期,3000字。* 60、《新时期的终结与九十年代的新课题》--《文汇报》,1992年7月 日,4500字。61、《小说的困难:回到生活深处》(获全国'三连冠''文艺短论'二等 奖)--《工人日报》,1992年6月 日,3500字。62、《难能的小说》--《钟山》,1992年第4期。63、《后悲剧风格-'风琴读解'》--《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2期。*64、《理论话语:从容启示的时代》--《艺术广角》,1992年第4期,14000字。* 65、《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12000字。*66、《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当代作用评论》,1992年第5期,17000字。67、《挽歌悠唱-评刘心武'风过耳'》--同上,第6期,第12000字。* 68、《常规与变异--当前小说形势与流变》--《文艺研究》,1992年第6期,16000字69、《终止逃避》--《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4期,4000字。* 70、《永无归期的流放》--《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14500字。* 71、《抒情的时代》--《上海文学》,1992年第11期,17000字。*72、《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花城》,1992年第6期,22000字。73、《彷徨与蜕变:1991年中国大陆文学形势透视》(台湾)--《文化论评》(三民出版社),1992年10月,17000字。74、《文化记忆与历史叙事》(香港)--《现代艺术思潮》,1992年第2期,6000字75、《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模仿》--(台湾)《中国论坛》,总第374期,月刊号,第13期(92年)76、《大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论坛》,总第375期,月刊号,第14期(92年)* 77、《悖离与超越--再论大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论坛》,总第376期,月刊号,第15期(92年)78、《保守性与合法化》--《中国论坛》,总第377期,月刊号,第16期(92年)79、《灰蓝色与失语证--时代的情感记忆》--《中国论坛》总第378期,月刊号,第17期(92年)80、《王朔现象与大陆的民间社会》--《中国论坛》总第379期,月刊号,第18期(92年)* 81、《文革记忆:永久的文化幽灵》--《中国论坛》总第380期,月刊号,第19期(92年)82、《重唱革命歌曲》--《中国论坛》总第381期,月刊号,第20期(92年)*83、《写作与政治:第三世界文化的历史境遇》--《中国论坛》总第382期,月刊号,第21期(92年)84、《传统文化在商业社会中的命运》--《中国论坛》总第383期,月刊号,第22期85、《新情感的危机》--《中国论坛》总第384期,月刊号,第23期86、《走向体育神话的时代》--《中国论坛》总第385期,月刊号,第24期87、《重返乌托邦》--《文学自由谈》 1993,第3期,88、《后殖民文化的倾诉》--《中国文化报》1993年4月.89、《为'后'一辩》--《文论报》1993,8月.*90、《主体与幻想之物》--《钟山》,1993年第1 期,25000字。91、《中国当代文化的双重语境》--《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4500字。92、《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钟山》1993年,第1期,3000字。93、《王朔漫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4500字。* 94、《历史转型与后现代的兴起》--《花城》,1993年第2期,25000字。*95、《破裂与见征:新情感的变迁与危机》--《作家》,1993年第 期,16000字。* 96、《反抗危机:新写实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20000字。97、《精神与欲望:都市末世学》,吴滨《重叠影象》跋,--中国社科出筷版社,1993年6月,6000字98、《临界叙述:先锋小说的语言经验》 15000字* 99、《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3期,14000字100、 《欲望如水:女性的神话》--《钟山》,1993,第4期,9500字.101、 《商业时代的窘迫神话》--《文艺报》,1993年8月日.5000字102、《先锋派:当代性与开放性》--《文论报》,1993年10月日.字.103、 《后文化现象与知识分子的两栖心态》--《作家》,1993年第8期,14000字(与孙津等合作).* 104、 《文化拼贴的时代》--《文艺争鸣》,1993年第5期,11000字.105、《城市守望者》--《新生界》,1993年第4期,4000字.106、《孙甘露:绝对的写作》--孙甘露小说集《访问梦境》'跋。107、《文化颓败者的狂舞》--《钟山》,1993年第6期,25000字(与张颐武等合作)108、《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钟山》,1994年第1期,26000字(与朱伟等合作).109、《拆解娱乐》--《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5000字.110、 《废都滋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2万字(与李书磊等合作).111、《1991年军旅文学研究述评》--《1993年文学研究年鉴》,9000字.112、《1992年长篇小说概观》--《1993年文学研究年鉴》,9000字* 113、 《填平鸿沟,划清界限》--《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19000字.* 114、《反激进: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东方》1994年第1期。 10000字。115、 《后东方视点:穿透历史表象》--《文艺争鸣》1994年第2 期,8000字。116、 《后现代:文化扩张与文化错位》--《上海文学》1994年第3 期,14000字(对话,主持'批评家俱乐部')。* 117、 《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年第2期,22000字。(对话,主持'新十批判书')。* 118、 《废墟上的狂欢节》--《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15000字。* 119、《表象崇拜:分享剩余意义的叙事法则》--《今日先锋》1994年第3期17000字。120、 《对文学说话》,《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7000字。* 121、 《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 3 期,18000字。* 122、 《表象与状态: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概论》--《文艺争鸣》1994年第4 期17000字。123、《语言神话的破损与重建:1979年以来的中国叙事文学》--《奥莱特'历史档案》,1994年出版,18000字。124、《消费时代的文化走势》--《中国文化报》1994年1 月 日,6000字。125、 《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中国作家》1994年第3 期(与徐小斌合作)。126、 《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东方》1994年第3期,第81- 86页,5000字。* 127、 《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 5期,第74 -82页,16000字。128、《历史布景与个人记忆》--《文艺争呜》,1994年第4期,10000字。*129、 《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5000字。130、《众声喧哗:走向文化部落的时代》--《原道》,1994年第1期,9000字。131、《彻底的倾诉:在生活的尽头》--《作家》,1994年第11期,3000字。132、 《陈染论》--《小说评论》,1996年第5期,12000字。133、 《守望与越位:1993年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13000字。134、 《先锋的岐途》,《大家》,1994年第2期。5500字。135、 《阅读的胜利:被拖着走的文学》--《中华读书报》,1994年7月 日,3500字。136、 《又见棕榈:无根的迷惘》--序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8000字。* 137、 《超越情感:欲望化的叙事法则》--《花城》,1995年第 1期,20000 字。138、 《生动的空想:特定时期的精神轮廓》--《大家》,1995年第 2期字,6000字。139、 《爱欲、自我与诗性的跨越》,同上,2800字。* 140、 《语言与欲望:后本土小说论》--《作家》,1995年第7 期。21000字。*141、《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山花》1995年第1 期,7000字。142、《只有一个张承志》,《文论报》,1995年7 月。6000字。143、《怀旧的年代:1994年的精神症候学》--《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144、 《真实的迷失: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与现状》,《湖南文学》1995年第6 期,12000字。145、 《面对生活现场的叙事--何顿小说论略》--《山花》,1995年。5000字。146、 《意外的合谋: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重叠影像》--《今天》,1995年。* 147、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第3 期,12000字。* 148、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面对现实说话》--《北京文学》,1997年,第4 期,26000字。* 149、 《先锋派之后:九十的年代的文学流向》--《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28000字。150、 《文本研究:想象的精神飞地》--《大家》,1997年第2 期,11000字。151、 《批评的位置》,《作家》,1997年第4 期,8000字。*152、 《想象的位置:回归传统的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 期,14000字。*153、 《晚生代与大陆九十年代文学流向》--香港《明报》(月刊),1997年,第8 期,5000字。* 154、 《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文艺争鸣》,1997年 ,第4 期,16000字,第24-34页。154、 《文化想象的间隙》(与刘康对话)--《作家》,1997年第1 期,15000字。* 155、 《假想的出路:评第三种批评》--《文论报》,1997年8 月,5000字。156、 《中国大陆的后现代文化》(长篇对话,与王岳川、王一川等合作),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 期,10万字。陈晓明承担部分约22000字。* 157、《寄生与颠覆:中国当代新电影的叙事法则》--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期,11000字。158、《先锋小说派及其发展》--《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11000字。159、《中国大陆的后现代主义现象阐释》--香港,《民报月刊》,1998年,第3期。160、《后东方视点与当代中国文化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张京媛主编。161、《后现代主义与大陆文化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批评话语》,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8,张旭东主编*162、《绝对现实主义的崛起》,《南方文坛》,1998年,第3期。*163、《仿真与审美转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25000字。164、《语言的极地》,《当代作家评论》,同上,8000字。165、《无望的倾诉--评林白'说吧房间'》,《南方文坛》,1998年,第1期。*166、《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7-416页,46000字。*167,《虚构的危机》,《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800字。*168,《异类的尖叫》,《大家》,1999年第5期,23000字。169,《又见三剑客》,《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8000字。170,《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评程文超》,《南方文坛》,2000,3,8800字。171,《跨越红土地——评熊正良的小说艺术》,同上,2000年,第4期,9500字。*172,《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1-42页,36000字。(获文学所第二届2001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73,《语词写作与修辞的乌托邦》,《九十年代诗歌备忘录》,2000年,19000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74,《分裂的力量——评电影'月蚀'》,《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175,《经典的危机》,《山花》,2000年,第5期,7800字。176,《解构男人或语言的妄想症——评海男的'男人传'》,《大家》,2000年第3期,3500字。177,《暧昧的身份认同——评林白的'玻璃虫'》,2000年第1期,3500字。178,《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5500字。*179,《文化研究与政治上正确》,《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5500字。180,《无底的游戏——后结构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11000字。*181,《从现代主义到没有主义》,《21世纪》(香港),2000,12,第33-39页。12000字。*182,《记忆的抹去与解脱——评铁凝》,《读书》,2001年,第3期。183;《怀着知识的记忆创新》,《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29-33,9000字。*184,《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第5期,第72-79页,15000字。185,《媒体批评》,《南方文坛》,2001,3,5000字。186,《文人格调,文人何为?》《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8000字。187,《逃跑的童话——评杨映川》,《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000字。188,《在现实主义侧面》,《特区文学》,2001年第6期,5000字。*189,《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化——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思想背景阐释》,《山花》,2002年,第1期,20000字。*190,《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第4-16页。(头条,17500字)*191,《个人记忆与历史的客观化》,《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16500字。192,《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流向》,《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17-24页,15000字,*193,《消费社会中的文学叙事》,《大家》(云南),2002年第4期,18000字。*194,《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长城》(河北),2002年第4期,19500字。195,《执着不变的李锐》,《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5月29日,第11版。196,《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197,《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期,第17-24页,14000字。198,《方法论的焦虑》,《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199,《历史在别处》,《人民日报》,2002年。200,《走进历史深处——序路文彬'想象与演绎'》,《珠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4)、英文论文
*1,'The Disappearance of Truth: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 Critical Studies,--Amsterdam - Atlanta, 1996, vol.6, page158-165.*2,'Post-politic in the Nar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Boundary 2, (US), 1997, Autumn.*3,'Anti-radic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1997-1998, Winter, Page:29-44; Sharpe Publishing House.*4,The Extrication of Memory in Tie Ning's Woman Showering: Privacy and the Trap of History,Privacy and Mordern Chinese Literarure, ed, Bonnie Mcdougall,2002, London ' Amsterdam.(注:打* 号的为重点文章。以上的论文目录不包括发表于报刊杂志的短文。)
2.画家陈晓明
1964年生于成都,师从画家曾尧先生和张幼矩先生。 现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农工党四川画院画师,民盟成都书画院画师。 作品曾参加过省市美协举办的各种展览。并发表于多种画册/报刊/杂志。3.大学生陈晓明
网名呢喃的火花。男。金牛座。1982年2月出生于福建莆田。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2004年下半年起在《萌芽》《青年文学》《青年文摘》发表作品。 出版有《月光走失在午夜》。 历年在《萌芽》杂志发表主要作品情况 《寂静森林》2006年1月 《住在灯塔里的人》2006年11月4.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陈晓明
1961年6 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经历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工学学士1986年9月—1987年8月 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助教研究生班 结业1996年9月—2001年11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 工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82年7月—1990年1月 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 任教和研究1990年2月—现在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和教学 研究领域 1、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及其医疗器械的研发;2、组织工程学;3、先进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产品研发;4、功能薄膜、涂层及材料表面与界面。 科研项目 1.新型生物降解、可诱导成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家“863”项目,80万元2.电沉积-烧结法制备高稳定性钛合金/钙磷生物活性梯度涂层,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6.0万元3.生物陶瓷人工半髋关节的产业化,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80万元4.高稳定性钛合金生物活性梯度涂层的牙根种植体,湖北省重点项目,3万元5.新型牙根种植体的产业化,省攻关项目,5万元6.钛合金表面梯度诱导成骨多重复合材料的骨结合特性研究,教育部重点项,10.0万元.7. 金属种植体在骨内实现生物和机械协同固定新技术研究,省人事厅(百千万工程),2.0万元8.生物可吸收高分子骨内固定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开发,湖北省重点项目,15万元.9.人工髋关节与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开发,武汉市重大项目,70万元 主要奖励及荣誉 1.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 “复合型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机理研究”200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 “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内固定件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2004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4. “《特种陶瓷工艺学》” 1997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 “《生物陶瓷》”1994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5.淮阴工学院副教授陈晓明
女,1969年4月出生,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分别于1989年7月、2001年6月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9月考入江南大学,现为该校的在读博士。 1989年8月以来,她一直在淮阴工学院(以及其前身淮阴工业专科学校)食品工程系任教。曾获 “校十佳青年教师”、“淮安市2001年度百名新女性”、“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现是我校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她坚持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担任班主任工作负责,所带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校先进班级,本人获优秀班主任称号。 陈晓明同志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承担过化工原理、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实验及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她教学严谨,注重研究教育规律,讲究教学方法,自制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教学效果好,年年教学考核为优秀,曾两次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曾获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主持制作的食品工艺学课件在省多媒体竞赛中获好课件奖。 陈晓明同志积极从事食品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淮安市科技项目2项,参与市科技项目8项;参与完成了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和国家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法夫酵母产虾青素的研究”的子课题“虾青素的提取、性质与应用”的研究工作,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碱法破壁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6篇,其中“法夫酵母的碱法破壁”获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富含虾青素的法夫酵母对金鱼体色的影响”获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陈晓明同志积极参加科学技术推广活动,是淮安市轻工协会理事。被聘为涟水县的技术顾问,为多家企业进行科技咨询,为盱眙仇集小磨麻油厂成功实现了“麻油快速澄清”,并进行了“保健香油1#”的研制;2003年到2005年间,先后为淮安市天康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市晶星米业有限公司、涟水泓保家禽养殖合作社、洪泽食用菌养殖有限公司、淮安市凌桥米业有限公司、淮安市华茂食品有限公司编写申请省农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些项目在2003、2004、2005年分别获得资金2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4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6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陈晓明,男,汉族,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编审。曾任:吉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二处处长、研究室主任,中共吉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吉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秘书长。现分管工作:市县指导处、研究室、机关党委。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1977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1981年考入湖南医科大学眼科攻读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眼科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WILMER眼科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陈晓明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26年,具备坚实宽广的医学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主攻青光眼,熟悉和掌握青光眼研究的最新动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青光眼诊断治疗技术,对临床视野学也有深入研究。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负责,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同时不断努力学习和进取,以精良的技术和丰硕的成绩赢得国内同道的好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1999年获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日本参天制药眼科医生奖。作为博士生导师,陈晓明教授教书育人,现已培养12名研究生,为国家栽培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现任职务:眼科教研室主任
现任职称:眼科教授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眼科杂志》编委、《眼科》编委、《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
工作成绩: 1. 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视野及视乳头检查法的研究
湖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及省科技进步奖(1987年) (第一作者)
2. 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及视乳头改变与视野缺损的关系
张文山眼科基金会二等奖 (1988年) (第一作者)
3. 青光眼最早期视野损害
张文山眼科基金会三等奖(1991年) (第一作者)
4. 青光眼早期诊断与治疗
湖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995年)(主要研究者)
6. 中央角膜厚度对Goldmann压平眼压的影响
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日本参天制药眼科医生奖(1999年) (第一作者)
8.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籍贯安徽,1962年生,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犯罪系,现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福建省刑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主编《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外国刑法专论》、《刑事诉讼法学》和《刑法案例精解(上)》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在《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法学》、《法令月刊》(台湾)、《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SSCT)、《Policing and Society》和《Journal for Juvenile Justice and Detention Service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9 陈晓明 女、汉族,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教师。1954年出生。1971年参加教育工作。1990年、1991年两次获津市市教学比武一等奖;1991年代表津市参加常德市数学比武获一等奖;同年代表常德参加湖南省教学比武,又花一等奖;1993年作为湖南全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比武,获三等奖。其录制的数学课《来法分配率》、《角》等两节均已全国发行。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