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②

1 .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

  简介
  出生:1992年6月6日
  来自:山东济宁
  身高:1.80
  血型:AB型
  星座:双子座
  爱好:翻绳
  属相:猴
  网名:时光可可
  别名:可可,小瓷
  喜欢的东西:风衣,白衬衣,草莓,冰淇淋
  性格:始终游走在浮躁与沉郁的边缘,受双子星的牵引,极具两面性
  喜欢女孩:干净,善良,知性,善解人意
  BLOG:http://blog.sina.com.cn/blogzhangxiao
  作品
  散文:《那个阳光明媚的三月》《夕阳落下的摸样》《黑色六月的告别》《回首只如初见》《痛在理想之前》《时光三弄》《只是这青春太美》《恋字成殇》《时光划地成河》《你好,我的上海》《走路去上海》《冬天快乐》《四季芳华》《乘着它们的翅膀》《三月划破冬天的脸》等。
  短篇小说:《寻找泥塑》《旅人未古》《逃亡》《被时光错爱的孩子》《时光断裂的声音》《时光划地成河》等。
  长篇小说:《恋字成殇》《靖夜》
  另作有大量影评及乐评。
  主要经历
  1998年第一次在杂志发表作品。
  2004年在杂志开设乐评专栏“浮世梵音”。
  2008年获得第十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2. 甘肃省平凉市道德模范
  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6月7日,高考第一天。等儿子张晓为自己穿好衣服,洗完脸,把自个儿挪到床边坐好,曹雪红目送儿子离开,开始“胡
  思乱想”。
  儿子的考试结果怎么样,尚不知晓。可一旦儿子考上了,“那可怎么办?我不能再让儿子背着我去上学,我不能再成为儿子的累赘。”
  曹雪红越想越自责:我没有尽到一点儿母亲的责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4年。儿子的童年被我剥夺了,少年时代也被我剥夺了,我不能再剥夺儿子的青年时代!
  泪如雨下,曹雪红用完全变形的手艰难地拽过一张卷纸,低头擦拭泪水。
  抬起头,曹雪红说出自己的心愿:“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儿18岁生日,我想为他做最后一件事,在很大的范围内告诉我儿:妈对不起你!”
  “我再大,我还是你儿”
  考场内的张晓无从知晓母亲的心思,但他对母亲的惦记一时一刻也没有放下。考试当天中午,他还是没有听从母亲的嘱咐,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为母亲接尿、递水。
  张晓不言,但有书信为证:“因家中发生不幸,我亲爱的爸爸离开了我们。那是1993年的事了,那时我才4岁。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妈妈由于悲痛病倒了。住院命保住了,可留下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可恶的病魔夺走了妈妈的自由权……”
  10岁的张晓第一次写信向别人求救,也是最后一次。
  爸爸因车祸去世后,不出一月,母亲高烧不退,七八天说不出话来,千方百计保住性命,从此生活却无法自理。
  住院两个多月,家中的积蓄全部花完,还欠下了外债。不得已,外公外婆将张晓母子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了甘肃平凉老家,借住在亲戚家。可时间不长,他们就成了亲戚眼中的包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将母子俩拉出了亲戚家。眼看要流落街头,好心的大妈腾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供二人栖身。
  两年光景,他们又被清出摇摇欲坠的草房,租住在另一家四处透风、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内。6年后再次搬家,挤进稍为宽敞的砖房。房东看他们可怜,将房租由50元降到20元。这样,他们一样也承受不起,在社区的帮助下,又是两次搬家。
  笔记本上,张晓写下激励自己的话语:“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14年,张晓含泪奔跑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常年卧床的母亲,刚开始尚能挪动,搀扶着可以自己上厕所。随后病情越来越重,她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都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时间稍长,要洗脚、洗澡、剪指甲。生火,做饭,洗衣服,也都是他的事。
  曹雪红记得,儿子四五岁时,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
  上了小学,张晓就开始连揉带搓地洗衣服。张晓总是让妈妈穿得干干净净。
  儿子一天天长成了大小伙儿,曹雪红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让儿子给自己擦洗全身,这让张晓着了急,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疮,不洗不行。长大的儿子反过来劝说妈妈:“我再大,就算把媳妇娶了,娃生了,我还是你儿。”
  身处青春期的张晓不是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告诉自己:“那是我的母亲,我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我是娘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熟悉曹雪红母子的宝塔社区主任李萍说,张晓活生生地演绎了《宝莲灯》里母子俩的患难真情。
  “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饿着”
  “母亲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母亲,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每当别人夸奖自己孝顺,张晓总这样说。
  “久病床前无孝子。”常有人惊叹张晓的14年是如何坚守下来的?
  张晓却说:“这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琐事。我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生活艰辛,但张晓很少哭。“眼泪能侵蚀人的脊梁,让你直不起腰。”张晓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不愿过多的提起过去,但对于最为艰难的日子,张晓刻骨铭心。那是2000年前。母子俩靠拾别人的菜叶子糊口。没有面吃,就吃拾来的菜,没盐、没醋,白水煮菜,时间稍长,肚子胀得受不了,娘俩儿口吐绿水。
  “我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我娘饿着。”张晓自小倔强。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让给母亲吃。
  5岁直到高中,张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捡柴火。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张晓外出捡柴。天黑下来,仍不见儿子的踪影,曹雪红拄着拐棍踉踉跄跄挪到路口等待,只见儿子吃力地将一大捆柴火往回拖。将儿子搂入怀中,曹雪红失声痛哭。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临近高考,还是班上的十一二名。
  张晓打小懂事,知道保护母亲,不给母亲添麻烦。
  最初住在菜园子的草房,狭小的空间容不下两个人同时站立。冬日的风时常把木条拼起的“门板”掀翻。年仅四五岁的张晓用小铲子在地上挖个坑,再找来木棍将门板死死顶住。
  从菜园子搬出后,家中一度分文没有,房东又催要房租。没法子,曹雪红忍痛卖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条毛毯和自己结婚时一幅床罩、一对枕巾。
  生活依旧难以维计。因为欠交几十元房租、电费,房东掐了他们的电。悲愤交加,曹雪红决定外出乞讨。
  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曹雪红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可真坐在了西安的街头,她怎么也张不开嘴,伸不出手。一连3天,没要到一分钱,也没吃上一口饭。狠狠心,母子俩花3.5元买了一碗面。可娘俩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先动筷子。
  回到平凉,在好心人的指点下,张晓给时任甘肃平凉武警8670部队政委的刘春灏写了一封求救信。
  很快,刘政委来到张晓家,送来米、面和慰问金,帮他们渡过了难关。此后多年,刘政委和部队官兵将张晓一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一直关心着张晓的成长,有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在张晓幼小的心灵里,军人的坚强和勇往直前,深深地感染了他。
  每位好心人的帮助,都被曹雪红记入自家《恩人簿》。曹雪红时常拿这些教育张晓,教育他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我也有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总有同龄人问我:这么苦,这么累,你就没有郁闷、痛苦、扛不住的时候吗?”张晓坦言:“我也有郁闷、痛苦,甚至想放弃生命的时候……”
  记得一天晚自习后,推着自行车赶往家中,脚步越来越沉重,10多年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越想越烦躁,张晓索性把自行车撇在了路边。
  天开始打雷,雨倾盆而下。张晓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苍天啊,你咋就这么残酷。”
  此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击到一棵大树上,树着火。那一刻,张晓的脑子里突然闪过“凤凰涅磐 ,浴火重生”的念头,精神为之一振。
  平时,脾气不好的母亲少不了唠叨,打骂也是有的。理解母亲的病痛,张晓总是默默地忍着,要么转身忙自己的事情,从不当母亲的面发脾气,也不诉苦。
  可2007年春节的前一天,张晓感到自己再也挺不住了,甚至想到了放弃生命。
  年关将至,屋外的鞭炮声不断,张晓心乱如麻。房东一遍遍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迟迟没有着落,高考又要临近,真不知会怎样。他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时,又招来心烦的母亲一顿责骂……
  左思右想,“扑通”一声,张晓面向病床上的母亲跪倒在地,他觉得再也挺不住了,“妈,你不孝的儿子,先走一步……”
  张晓没命地磕头,边磕边诉说:“妈呀,做儿的没能力,我本想挣钱给您看病,给您买好衣服,可如今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再也背不动了。饶恕你不孝的儿吧,我不想再做任何没有意义的努力了……”
  这是张晓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向母亲诉苦。病床上的曹雪红心如刀绞,哽咽难语:“儿呀,妈多少次都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撂不下你啊……”
  “妈呀,我也是放不下您啊……”
  哭诉让张晓渐渐地冷静了下来。悄声直起腰,擦干眼泪,他走进厨房,他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回首往事,张晓泪流满面。可他不后悔,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以及母亲朴素的教诲,让自己学会了坚强。
  班主任老师刘建军称赞张晓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以我的阅历,没有人能比。”
  70多岁的邻居大妈,感慨自己活了那么大的岁数,没见过张晓这样的孩子。
  自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中认识了张晓,团平凉市委就默默地呵护着张晓。高考前,为让张晓有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团市委设立专门的救助基金,把许多好心人的慰问挡了下来,个别媒体的采访也推到高考之后。前不久,张晓获得了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团市委把喜讯也留在了他高考之后。
  团平凉市委决定在全市66万名青少年中发起向张晓学习的行动。
  这两天,高考后的许多同学在忙着填报志愿。而成绩不错的张晓,想的不是上哪所大学,而是如何不去上大学:“上大学,母亲怎么办?我又需要好心人的资助。他们给予我的太多了,我不能再接受他们的帮助。我这么大了,应该自己照顾母亲,支撑起这个家。”
  张晓一心想的是参军,之后在部队考军校,“这样我可以把别人的帮助降到最低,在部队上军校,尽早为社会作贡献。”(记者 狄多华 实习生 张鹏)
  采访手记:有担当方能顶天立地
  在平凉,谈及张晓,记者听到最多的字眼是“大孝”。有人感叹:“一天两天的孝叫小孝,长年累月的孝就是大孝。”
  一个不满18周岁的男孩,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孝敬、坚强、乐观”,张晓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恰恰是不少同龄人所缺失的,甚至是一些成年人难以做到的。
  “80后”、“90后”的孩子,个个是父母掌上明珠。天长日久,许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回报。而张晓却把照料母亲视作理所应当。
  张晓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苦难的生活,好心人的帮助,加上母亲朴素的教育,让他始终在心智健康地成长,而不是自暴自弃,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张晓面对苦难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仅仅以母子感情去理解他尚不全面,这中间还有责任感。一个热爱母亲的人,必然会担当更多。有所担当,方能顶天立地。将来有一天,张晓会明白,他是母亲的全部。而母亲是他生活的极重要一部分,却不是他的全部。(狄多华)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硕士,研究员。
  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学、环保产业政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与政策、环境恶化与水旱灾害、环境价值评介、环境规制、气候变化经济学
  主要成果:
  《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编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90年代初我国因生态破坏诱发的水旱灾害的损失计量”(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国家风景名胜资源上市的国家利益权衡”(论文,合作),《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水旱灾害与中国农村贫困”(论文),《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

4.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教授

  主任医师、特邀顾问。
  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颌面外科主任。
  参与编写及译著包括《正颌外科手术学》,《现代临床口腔正畸学》,《临床口腔新技术新疗法》及《头颈部综合征》。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应用,口腔种植,牙槽突外科。

5.陕西电视台台长

  张晓同志,男,汉族,1962年生人,中共党员。现任台长。
   1986年毕业于播音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至陕西电视台总编办任播音主持人。
  1992年担任陕西电视台新闻部播音科长。
  1994年任全国播音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播音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主任播音员。
  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播音员。
  1997年3月,经全台招标被任命为陕西电视台广告部总经理。
  1998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联合会授予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和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2000年被陕西省广电厅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2001年7月,在陕西电视台与陕西有线电视台合并后,经参与全台招标,被任命为陕西电视台广告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
  2002年被推选为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协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卫视联合体常务理事。同年,被陕西省广电局授予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2003年度,被评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4年评为播音指导。
  2005年,被任命为陕西电视台副台长。
  2008年,被任命为陕西电视台台长
  曾担任1996年春节联欢晚会西安会场主持人。

6.明末大臣

  张晓(生卒年不详),字明衡,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人。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举进士,授大理评事,继为户部主事,监督徐州粮储。治理黄河,救济灾民,多有善政。升任大同知府,再升至户部侍郎,总督仓场,革除积弊多端,后升至兵部尚书,以年老致仕。

7、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8 经济学学士,经济师

  张晓,34岁,经济学学士,经济师,华龙证券咨询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95年涉足证券市场,1999年获得证券从业,中国证监会注册证券分析师,执业分析师资格,甘肃证券期货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委员。2005年“兰州十大理财先生”获得者。CCTV-4证券数字频道证券节目宏观经济分析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投资漫步》、甘肃电视台《股市风云》、兰州电视台《股友沙龙》、甘肃黄河之声经济台《股友沙龙》、甘肃广播电台都市调频台《股市沙龙》等栏目特约股评评论。新华社《证券投资》周刊、《金融月刊》、《信息时空》周刊、甘肃省《都市天地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兰州日报》等证券专栏特约撰搞人,《鑫报》财富专版撰稿,《上海证券报》股民学校讲师团讲师,《兰州晚报》理财大学堂讲师,北京大学甘肃工商联函授站“证券投资学”客座讲师,平安保险理财培训客座讲师,兰州商学院“证券投资学”、“证券分析”客座讲师,甘肃证券期货业协会特约撰稿人,《兰州晚报》、《鑫报》理财学堂特约撰稿人,甘肃广播电台都市调频台《财经在线》“证券时间”、“财富天堂”嘉宾主持人。

9.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中青年委员,广东省风湿病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杂志》和《循证医学杂志》编委.

为您推荐

周洋②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研究员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3 – 1994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   1994 – 1996 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博士后。   1996 – 2002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复合材..

王富仁②

  王富仁,著名学者,1941年生,山东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外文系,毕业后在山东任教多年。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考取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考取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

缪钺②

   缪钺(1904——1995),字彦威,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于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后随家寓居保定。1922年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4年文预科肄业。1924..

曹海军②

张宏②

1、明代画家  :(公元1580年—?)字君度,号鹤涧,明代画家。江苏苏州人。他擅长画山水画,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画石面连皴带染是他画作的特色。写意人物,神情具视,构图疏密得宜。传世作品有:《兰亭雅集图..

林白水②

  林白水(1874-1926),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今)青圃村人。报界先驱。曾任养正书塾讲席。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同年冬赴沪,与等成立,组织。后留学,入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回国后历任福建军政府法..

李力②

1、前石家庄陆军学校校长  直隶昌平(今属北京)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察热挺进军司令部参谋、晋察冀军区纵队作战科副科长、华北野战军团参谋长、第十九兵团炮兵团团长。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