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晗简介
韩晗,男,湖北武汉人,1985年出生,文学评论家、作家。戏剧戏曲系硕士,师从于著名学者教授。2007年作为青年作家的代表之一(文学评论界)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目前为全国中华美学学会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第五届黄石市青联委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美学阐释与西方戏剧美学研究。已出版长篇小说《寂寞城市》、随笔集《蝴蝶飞出地平线》、大文化散文集《大国小城》、学术专著《文化的撒旦和上帝》与译著《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在《读者》、《山花》、《作品》、《鸭绿江》、《青年文学》、《散文选刊》、《中华散文》、《滇池》、《雪莲》等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并在《四川戏剧》、《社会科学论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戏剧文学》、《理论与创作》、《船山学刊》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译著、学术理论著作三十余篇,总共累计数百万字,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美术观察》转载。赴全国各地大学、教研室、博物馆参加过多次国内外学术课题研究、学术会议与讲学。曾两夺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奖理论一等奖、天府文学奖优秀单篇作品奖、《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奖、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批评家奖等奖项。被新浪网称为“晚生代学者型青年作家”、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最有潜力的思想家”。 被各大主流媒体评为80后四大才子(其他三位才子有,,)。
关于韩晗
作家之路,父亲一路搀扶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
王汉文
作家是要承担社会发展责任和义务的。要想成为一个现代作家,就必须要有高学历,必须要博览群书、通晓各门科学,要做一个学者型的作家。
——韩晗父亲语
2月中旬,记者在从黄石走出去的少年作家韩晗的家里,对他进行了采访。韩晗,身高1米9,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长着一张娃娃脸。韩晗首次向记者吐露了他与父亲的感情故事,讲述了他在父亲严厉管教下的成长经历。
一、苦乐童年 父亲拔苗助长
我于1985年4月1日出生在黄石市一个医学世家。
我入学之前,爸爸便对我进行了在当时的我看来近乎是不人道或者说是拔苗助长的残酷培训:1岁多时,爸爸就买来笔纸要我画画;在我2岁多时,爸爸便要我每天背5首唐诗;在我3岁之后,爸爸又将我送到书法培训班学习书法。
在我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年幼的我竟故意将毛笔折断了。爸爸见我有违他的意志,第一次伸手打了我一巴掌,并大声地骂我没有出息。我哭了,爸爸也落下泪来。他将我从书法培训班一直背回到家里,一路上给我讲了很多古代名人幼年时勤奋学习的故事,启发我将来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我对文学的兴趣出乎爸爸的意料,我几乎不出门,天天将自己关在屋里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爸爸就叫教我查字典,遇到不懂的文言文词句,爸爸就叫我翻辞海。在我上小学之前,我就已经把一本塑料皮的《新华字典》和一本硬纸板封面的《辞海》翻乱、翻破了。
上小学后,我便以奶奶为素材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作文,不久,《我的奶奶》便在黄石日报的副刊版上发表了。
二、多梦时节 父亲撕碎小说
到了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爸爸却买来一大堆数学试卷要我做。我不理解,说:“你不是说要我将来当作家吗?怎么又要我做这么多数学试卷?” 爸爸说:“作家更要知识全面,一个数学总是不及格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好作家呢?”爸爸强行将我送进数学快班。
进入高中后,爸爸仍然要我参加数学辅导。爸爸对我说:“作家是要承担社会发展义务和责任的。要想成为一个现代作家,就必须要有高学历,必须要博览群书、通晓各门科学,要做一个学者型的作家。”
爸爸妈妈熟睡之后,我再爬起来偷偷地写作。在进入高二时,我的第一部14万字的长篇小说《雨后阳光》写成了。然而当我忐忑不安地将《雨后阳光》捧到爸爸的眼前时,我却没有看到爸爸在我儿时发表第一篇文章时的那种兴奋表情,他满脸的愠怒,一语未发,横了我一眼后,毫不留情地将我苦熬了上百个夜晚写出的小说撕碎了。
三、青春少年 《寂寞城市》让我一夜成名
高二下学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并一次性通过了全部课程。爸爸得知后很高兴。当时的上海少年作家韩寒正在搞退学风,爸爸怕我受到影响,对我说:“退学搞创作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学历不高的作家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2003年高考前夕,我因心理压力过大和熬夜太多而得了肺炎。就在高考的那几天我都天天在发烧,每天一考完试就到医院去打点滴。
也许是高考的压力压抑太久的缘故吧,我从高考一结束便很快地进入了写作状态。我坐在电脑前对着疯狂地敲击,将一部早已存活在内心的青春爱情故事敲打出来。
整整一个暑假,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外地旅游、散心。两个月后,我的这部19万字的青春爱情小说终于写完了,并根据一首歌的歌名将其定名为《寂寞城市》。而且凑巧的是,就在我写完小说的那一天,我收到了四川的录取通知书。 我先将《寂寞城市》以“布拉格之夜”之名在网上发表,不久该小说便被北大中文论坛连载并引起轰动,且创下点击率之最;紧接着搜狐网教育频道及其它数十家网站均争先恐后予以了转载或连载。
四、饱览山川 慈父是我人生的向导
最初录取我的是西南民族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上学后不久我便与爸爸商量要转到文学系就读。
一次,他主动提出要带我出去旅游,并拿出家里的积蓄和他平日积攒起来的轮休来陪我,实让我惊讶,感激涕零。
第一次爸爸陪我游览了广西的桂林,云南的昆明、大理、西双版纳,江西的婺源、景德镇、凤凰村等地。此后的每一个假期他都要陪我出去旅游一至两次。
两年内我们游遍了中国三分之二国土。我们每次旅游都不随旅游团,而是每人各背一个包,自己买火车票、汽车票,自己找宾馆、旅店。我们不随大流去人多的旅游景点,而是专游古镇、古城、古塞,甚至没有人烟的荒漠、孤岭、废墟。我们还经常在农家古舍里借宿,与农家人一起吃饭、闲聊。
爸爸说,我带你出来旅游,不是单纯地让你观光、看风景,而是要你亲临实境,感受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风貌。在2005年暑假后,结集出版一本旅游散文集来。我这才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我疑虑地说:“我是写小说的,没写过散文,可能写不出来。”爸爸鼓励说:“你的第一篇小说就成功了,我相信你的散文也会写得很好。”
2005年暑假后,我的第三本书《》旅游散文集如期出版。该书不谈爱情、不谈颓废、不谈奇幻,写的是一篇篇文化浓郁与哲理深邃的文化散文。书中充盈着我对于中国文化、民俗风情、知识分子命运以及国民心态的感悟。 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中国散文界、期刊界的瞩目。
《大国小城》散文集获得成功之后,爸爸又要我写历史厚重的小说。我有一个稍大于我的作家朋友,他写了好几本拳头加枕头的历史小说,赚了不少钱,现在房子也买了,小汽车也有了,我好羡慕。我爸爸说:“你羡慕他什么?你才20岁,买套房子,买辆小‘富康’就满足了吗?那你还当什么作家?拳头加枕头的小说不能写一辈子,如果你只打算写到30岁、40岁,那你还不如现在就辍学,早日去做生意、赚钱。要知道一个作家想靠稿费赚大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名利不可能对等。”
在我写小说、散文的同时,爸爸还要求我写论文。我开始尝试的几篇都被否定了,但后来却有6篇论文被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其中一篇《略论传记文学创作的几点要素》在2004年12月被中国最权威的资料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成为该资料50年来最年轻的被转载者之一。
我成功了,成为一位被世人称道的少年作家。然而,我发现爸爸也曾经热爱过写作,而且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业余油画家,他撰写过医学等论文近60篇。我感到非常的内疚——因为爸爸为了我的成才而放弃了他的所有爱好与追求。
现在,爸爸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考研究生,博士生,还要我出国深造。爸爸说:“你好好读书,等你考上硕士、博士了,我还要陪你去出国去欧洲、美洲旅游,陪你走遍全世界。”
黄石青年韩晗PK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06-10-11 9:57:0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消息(东楚晚报)首席记者 刘真 报道:
我将已出版书所有版税的百分之十捐出来,进行目前国内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国家支持且条件准许,我还想在下一步设立“中国古镇与文化遗址保护基金”。在此我承诺,无论今后出版多少作品,获得多少版税,我将会一直遵循这个承诺。
——韩晗致人民网的公开信
昨日下午,由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主办的 “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新闻发布会。由教育界权威人士、专家及有关领导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了100位“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黄石青年韩晗成功入围。在会场上,韩晗真诚地发言:“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我将以我更优秀的作品来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
作为本报推荐参加“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韩晗,日前在人民网致公开信——捐出部分版税以保护物质类文化遗产。韩晗在公开信中说:我决定从我第四本书《大国小城》开始,一直到我所有已出版图书的版税期(最后一本专著的出版后五十年)。我将这些已出版书所有版税的百分之十捐出来,进行目前国内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国家支持且条件准许,我还想在下一步设立“中国古镇与文化遗址保护基金”。在此我承诺,无论今后出版多少作品,获得多少版税,我将会一直遵循这个承诺。
大师走了,谁来保卫我们的思想?
在竞选激烈的“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韩晗的身份是:学生,学者,作家。作为一名大四学生,将三者融为一体是很难的,尤其是作家身份。
什么是作家?韩晗的理解是,作家就是表述生活的灵魂工程师,是至善之人的形象者,“即使时代再堕落,对于作家、写手和三流文痞的定义一定得区分开来,因为作家必须是具备人性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叙述者。”韩晗在博客里这样回答记者。
韩晗认为,就中国的作家而言,写古镇的很多,但是有保护意识的少,至于用实际行动保护古镇的几乎没有。即使有某些民间的保护活动,也多是企业家或是专门的环保团体所为。作为一名年轻的写作者与考察者,韩晗希望能用自己发起的这种行动,开中国学者保护古镇与传统文化之先河,切实保护中国的民间文物与民族文化。
韩晗举了一个实例:德国有位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伟大的人类学家,名叫夏尔奈·希拉姆。他终生致力于“还原现场”的研究,也是还原现场理论的提出者。他有一本书叫《考古学在前进》,就是探讨这个“还原现场”的问题。他希望能够把遗址恢复到最原初的样子。他有一句名言,足以让我们深思——谁掌握了过去五千年,谁就掌握了未来一百年。
记者翻阅韩晗的《大国小城》一书,有段话同样让人反思:有一部经典的电影,让人想起一句话,“瓦尔特走了,谁来保卫萨瓦热窝?” 而现在,我们要不停地拷问自己, “张岱年、启功走了,谁来保卫我们的思想?”
对文物惨重的破坏,你揪心吗?
1985年出生的韩晗,今年21岁。仅凭对文字特有的情感和驾驭能力,他完全可以像、一般,肆意挥洒青春文字,或刁钻或煽情地捕获一大批年少的读者群体。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用大文化散文方式完成了他的第四部作品《大国小城》。“写完这本书后,我就盟生善举之意。”他说。
韩晗的目光从何时起穿过年龄的界线,超越时空,超越地域,饱含深情地投射到中国大地上那些遍体鳞伤的遗风古镇?
2004年初,韩晗陆续走完中国内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古镇。他说,愈往前走,他的步伐愈凝重愈往前走,他的心情更加悲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与历史见证的古镇,现在却面临着重重危机。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严酷的现状。中国古镇、古城区与古遗址的总面积为世界所有古镇古城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目前国内古镇的维护却成为了大问题——西南地区古镇由于某些影视剧组的破坏,导致某些珍贵的古建筑遭受着不可恢复的毁坏;重庆兴隆古镇被居民楼包抄,已经出现了火灾隐患;同样,在四川临邛古镇与汉唐遗址,更出现了建筑物遭到毁灭性损害,文物惨遭盗窃的严重毁坏……这些令每一个中国人揪心。
韩晗在公开信中道出“义捐版税”的理由是,作为一名文化研究者特别是城市文化的研究者,他不得不从本质上进行深思。就他看来,目前国内大量的物质类文化遗产呈现出“三少”局面——拨款少,中国地大物博,古民居古村落成万上亿,星罗棋布,几乎数不胜数,政府不可能一一拨款;管理少,目前国内确实紧缺博物馆学的人才,大量的古民居在得到专家的认识鉴定之前就受到毁灭性的损害;游客少,很多古博物馆与古遗址几乎没有游客。据报道,陕西蓝田人类学博物馆由于没有游客,连大门口石碑上的错别字都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更改。这显示了一点,目前确实很少有人能自觉地保护文物,保护物质类文化遗产。作为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遗物,是不可再生的。某些历史谜案还没有解决,某些历史典故还没有得到证实,很多物质类文化遗产,还需要留给我们子孙,作为下一步考证的一手材料。现在这些文物没有毁在时空与战乱中,难道就能毁灭在我们的手上吗?
韩晗痛定思痛地呐喊:对文物惨重的破坏,你揪心吗?
挑战余秋雨:爱,但要行动
在韩晗“精语凉言”的博客中显出的《大国小城》封面,非常逼人。色泽斑驳的古城墙上,黑色草体的《大国小城》下,是以大红作底色的一段直白:大文化散文,80后PK余秋雨,用余秋雨的方式。
据悉,《大国小城》是韩晗亲临云南、广西、江西、上海、江苏、湖南、海南、福建甚至境外进行学术考察时,沿途所撰写的大文化散文。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舶来文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和冲突入手,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前景进行了颇具价值的展望和反思。他说:“每篇散文都代表了我的两个考察思想,一个是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碰撞后产生的危机,一个是中国正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所产生的文化问题。在《山人墓》中,韩晗试图提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冲突,而在《高楼下的影子》里,韩晗则想到了城市里的文物保护问题,在江西婺源,他写下《被遗忘的贵族》,“那是我对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和当下社会的矛盾思考”。
韩晗的《大国小城》篇篇有意,句句在心。 有媒体称,叫板余秋雨,青年韩晗即将掀起文化散文新高潮。但本报记者采访韩晗时发现,韩晗对余秋雨的挑战,并非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认识上,他更倾注行为的表现,“爱,但要行动”,这才是21岁黄石青年挑战余秋雨的真实目的。
前不见“古人”的韩晗,率先挑起此大任,他能够等到呼应的“来者”吗?
韩晗:蝴蝶飞出地平线
对韩晗的了解,绝对大多数来源于他的父亲,那位在医疗战线工作、眼中满是慈爱的大男人,无论何时谈起自己的儿子,都是用一种很柔和声调讲着“我家韩晗……”10月10日,记者在网上与韩晗聊了近2个小时,于是有关这位少年作家的成长轨迹与目前状况便在记者头脑中丰满起来了。
写作状态是灵感所致
在仔细阅读了韩晗的作品后,著名文学家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写给《寂寞城市》的序中如此评价:韩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华美,带有文化意味,并包容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信息。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他的写作欲望也差点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还没上大学时韩晗便喜欢构思作品,记得在中学时代,他就给一家杂志社寄过一本6万字的散文集《雨后阳光》,编辑回复称“嫩且无创新”。之后,他便将自己的写作欲望强压了下来,和别的学生一样,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
《寂寞城市》是韩晗高考结束那天开始创作的。可能是以前压抑久了的缘故吧,韩晗刚从高考考场下来,就感觉平时被束缚的写作神经一下子被调动了,灵感如泉涌一般。于是,他开始对着电脑疯狂地敲击这部似乎早已存活在内心的青春爱情小说。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韩晗也深深地陷入了自己构思的小说里,并时刻为笔下的人物感动着。以至于两次发烧,但病得头重脚轻的他也照写不误,有时候灵感来了,凌晨一两点钟他也爬起来奋笔疾书。
19万字的小说终于写完了,很凑巧的是,完稿的那天刚好收到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说写完后,韩晗又几易其稿,但直到定稿时还没思考出该给小说起个什么书名。后来韩晗偶然听到一首叫做《寂寞城市》的歌,觉得这四个字与小说的主题十分吻合,于是就借用了这个名字。
直到现在,韩晗的创作仍无定时,他曾经自嘲似地对记者说:我什么时候想写东西了,立刻就能进入状态。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的作息时间很杂乱,没有规律,所以最近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会试图调整自己的健康状态。
网络点燃文学梦
韩晗从小就爱好文学,看了很多大作家的书。读初中时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时代接触到网络并且深深爱上了网络文学。爱好往往是成功的起点,韩晗开始用网络和文字编织自己的作家梦。他用网名“布拉格之夜”尝试着在网上发表一些文字,很快便得到网友们的热情回应,赞许和批评都有。这对年少的韩晗而言已是莫大的鼓励。有人阅读和评价自己的文章总归是一件令人备感欣慰的事,韩晗的写作欲望也随之水涨船高,他把键盘敲得越来越勤,挂在网上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而且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后来,韩晗干脆在“天涯”和“红袖添香”两个文学网站开设了专栏。迄今为止,在网络中畅游了5年的韩晗已在各大文学网站发表了数百篇文章,累计近百万字。而最令韩晗满意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寂寞城市》也是由于曾在北大中文论坛连载并引起轰动、屡创点击率之最才最终被出版社相中的。可以说,网络除点燃了韩晗的文学梦之外,还给了他出书的机遇。
2003年9月,因《寂寞城市》在网上颇受好评,韩晗打算将它出版。他先是把书稿的概要寄给了某出版社,编辑给他的答复却是:如果有出书资格的稿子算60分的话,那么你的稿子只能得59.5分。这一次,韩晗并没有放弃,他又先后找了许多家出版社,比较之后选择了偏重于出版小说的南海出版公司。他将书的前半部分寄过去,三天后,一位编辑打来电话,怀疑他的书“代写或抄袭的可能很大”,韩晗决定再试一试,遂将后半部分书稿也寄了过去。11月,出版社的几个编辑到“北大中文论坛”看了韩晗以“布拉格之夜”之名连载的《寂寞城市》,韩晗在那里的人气很旺,没有哪个网友不知道他和他的《寂寞城市》。于是编辑们不再怀疑韩晗了,反而佩服起年少的韩晗有那么老道且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文笔。之后,出版社的编辑们捧着韩晗的书稿专门聚到一块儿研究,最终拍板给韩晗出书。
最大开销是买书
除旅游外,韩晗最喜欢看书,曾经是文化类的图书,比较喜欢广西师大和三联的版本,现在比较爱好一些视觉艺术方面的。当然,现在也为了写一些书评和论文也会去读一些书单里面的书。
成了专栏作家、也相继出了几本书,有了一定的收入,在花钱方面还是比较节制。相对来说不算节约也不算大手大脚。他用来买书的开支比较大,在家里有成百上千的买,在学校里面一本本地买吧,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放书的空间。韩晗向记者抱怨说:现在他住4人间的寝室,他的空间全部是书,要不是在学校外面租房子的条件太差,他可能早就搬出去了。
学校的老师对他很关心,学校有很多老师都是在国内知名的学者,他常常和教授们闲聊,时间一长便成了交情很深的朋友,甚至在某些学术活动或是出版活动上可以合作。
《大国小城》因旅游而成
作为少年作家,他在班上有比较知心的朋友。但是他通常是一个人生活。他是一个比较喜欢安静的人,很少出去玩,要么选择去周边地区旅游,或在环境比较好的咖啡厅休息,有时候也去书店逛逛,但是很不喜欢书店里面的浮躁气息。
旅游是韩晗的爱好之一,很多都是在长假期间和他的父亲一起进行的。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国内各个地方的古镇。在他的心中,古镇既给人一种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又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韵味,徜徉在古镇的时空中,感觉好像空间被消解了,时间变得漫长而又单调,这便是古镇的最大趣味。
韩晗一直确信“80年代生的人”里面多半都喜欢城市,喜欢古镇的可以说是没有了。他便是那与众不同的一个,他所有的旅游都是去古镇参观,写成了他的散文集《大国小城》,即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争取下个月面市。
著名作家曾对韩晗的散文赞誉有加:韩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华美,带有文化意味,并包容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信息。
对于同一层次的作家们,韩晗说自己很少评价他们,但认为很多人都不是作家。他说,一般来说评论都要以文艺理论为依据,但是很多人基本上都成为了一个歌手或是演员了,自己没有办法评价他们,以及它们的文本。
《八月飞雪》正在进行
长篇小说《八月飞雪》,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写了接近10万字了,总共30万字,预计明年初截稿,状态好了就写,从不逼迫自己每天一定要写多少字。
除此之外,他还写论文,做翻译,那些让许多人都觉得枯燥无味的纯学术论文,韩晗却做得有滋有味。他曾笑着对记者说,他的英语好到没有过四级的地步,但是却能够胜任Times和国外学术论文的全文翻译,目前正在给中国最权威的社会科学报刊《社会科学报》做翻译。喜欢翻译,以及英语写作,包括口译,口译是自己学着玩儿,但是他极为厌恶被汉化的英语,或是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平生最憎恨四六级考试,北京的农大和北工大取消了四六级和学位证,他们学校也取消了,感觉极好。
来源:人民网综合
青联委员中的学者
“出名要趁早。”如果张爱玲是先知,那么这句话便是对韩晗说的。这位23岁便被冠以“著名学者”之称的青年,其成就几乎遍布文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艺美学、文论、戏剧电影研究、文艺评论、社会评论……23岁生日那天,他甚至将20万字的《西方文论简介》全文独立翻译工作的完成,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这些很多人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取得的成就,韩晗似乎轻而易举就把它们一一揽入怀中。
谁动了童年的“奶酪”
同许多“天才”一样,韩晗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
6个月大的时候,身为老革命的祖母开始了对孙子的启蒙教育:说话和认字。一岁半的时候,韩晗在祖母的办公室里流利地为大家读《人民日报》。小家伙毫不怯场,将“洛”、“尼”等生僻字读得字正腔圆。“真是个江南神童。”一位退休老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在父亲韩鄂辉的要求下,韩晗一岁多开始学画;两岁起每天背五首唐诗;三岁之后,韩晗在书法班开始书法启蒙。
韩晗7岁时,突发病毒性心肌炎,被迫终止了他刚刚开始的校园生活。韩晗的小学,是在父亲的书房里伴着父亲珍藏多年的连环画和《辞海》读完的。
然而,缺少玩伴的童年也没有影响他阳光的性格。这种阳光,透过韩晗作品的字里行间和他的发展轨迹,丝丝缕缕映射出来。
著名文学家陈应松在写给《寂寞城市》的序中如此评价:韩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华美,带有文化意味,并包含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信息。
《寂寞城市》是韩晗高考结束当天开始创作的。可能是之前备考的压抑,韩晗刚从高考考场下来,就感觉平时被束缚的写作神经一下子被调动了,他开始对着电脑疯狂地敲击这部似乎早已存活在内心的青春爱情小说。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韩晗也深深地陷入了自己构思的小说里,并时刻为笔下的人物感动着。以致两次发烧,但病得头重脚轻的他也照写不误,有时候灵感来了,凌晨一两点钟他仍然奋笔疾书。
19万字的小说写完后又几易其稿,但直到定稿时韩晗还没思考出该给小说起个什么书名。后来偶然听到一首叫做《寂寞城市》的歌,觉得这四个字与小说的主题十分吻合,于是就借用了这个名字。然而,这部小说,却没有过多渲染青春年少的压抑,其中透出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人感到希望的存在,
这不是刻意矫情。热爱文学的同时,韩晗是一个努力的好学生。这在“80后”善于标榜个性的写手中,难免显得另类。其实,韩晗还爱好收藏。8岁起便走进文物市场淘古币,寻古书,迄今已藏书数万册。2006年,他因此被湖北省黄石市授予“书香门第”称号。
父亲对韩晗“约法三章”:第一,不能以退学的方式反抗教育制度;第二,人生必须读研究生、博士生、出国留学,从而获得最高智慧;第三,一定要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否则会被淘汰。韩晗一直谨记。对于自己被没收了的童年,韩晗现在谈起也满心感激。
用灵魂与国学对话
《寂寞城市》出版,韩晗一夜成名。他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访,成为西南民族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中央级媒体采访的在校生。
然而,韩晗的选择又一次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一边保持纯文学写作,一边将发展方向转向文学理论研究。这也是父亲面对大学生专业素质普遍滑坡现象而对韩晗提出的要求。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读理论书籍,充实自己的大脑,并要求韩晗每个月写一篇学术论文,找专业老师、校外专家评点,并送到核心期刊发表。
刚开始写论文时,韩晗很难摆脱作家那种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韩鄂辉总是用一种高标准要求韩晗。每一篇都要给父亲看,看了之后总会用红笔批改,然后让他再写,写了再改。一篇论文常常要写十天半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韩晗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作家的勤奋,加上他对于文字先天的感悟,通过对老师们的谦虚求教,仅仅只两个月的时间,韩晗就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学术论文的写作立意方式。2006年元月,他的戏剧论文《从当下戏剧现状试论中国戏剧发展前景》发表于中国戏剧核心期刊《四川戏剧》之上;2006年2月,另一部文学史论文《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船山学刊》上,并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达敏教授的点评;2006年6月,他的现当代文学论文《试论述我国近二十年文艺类图书出版趋势》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图书评论》上,一举获得中国图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而这些,仅仅是他一年里面发表论文的一部分。
韩晗的部分作品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成为该资料50余年来最年轻的被转载者之一。其中两篇论文两夺中国戏剧文学奖理论一等奖,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006年5月,韩晗的学术专著《文化的撒旦和上帝》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7年7月,韩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学者周华斌教授。站在新起点之上的韩晗,现在仍然是一个在学术界与散文界非常活跃的“猛将”。进校半年,韩晗已经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散文,并在其他省部级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散文、论文。期间顺利地与郭敬明、张悦然等青年作家一道,破格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走大国小城,怀天下之忧
“我将已出版书所有版税的百分之十捐出来,进行目前国内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国家支持且条件准许,我还想在下一步设立‘中国古镇与文化遗址保护基金’。在此我承诺,无论今后出版多少作品,获得多少版税,我将会一直遵循这个承诺。”2006年10月,韩晗在人民网发表公开信,如是写道。
这个承诺,源于他对中国大地上那些遍体鳞伤的遗风古镇的深情。
著名社会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勉励韩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光放远,做大师型作家”。2004年,带着这样的鼓励,韩晗在父亲的陪伴下上路了。与很多观光客不同,韩晗的目光从一开始就穿越年龄的界线,投向“遥远”的古镇。这种遥远,在于它们要么正在被人遗忘,要么在于它们的未来正断送在旅游者的脚下。而这些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物质类留存,应该被人们保护。中国古镇、古城区与古遗址的总面积为世界所有古镇古城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目前国内古镇的维护却成为了大问题。西南地区古镇由于某些影视剧组的破坏,导致某些珍贵的古建筑遭受着不可恢复的毁坏;重庆兴隆古镇被居民楼包抄,已经出现了火灾隐患;同样,在四川临邛古镇与汉唐遗址,更出现了建筑物遭到毁灭性损害,文物惨遭盗窃的严重毁坏……
“作家必须是具备人性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叙述者。”这是韩晗在博客中说道,并选择“义捐版税”首开行动先河。
2006年,行走笔记《大国小城》在敦煌出版社出版。韩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自豪与忧虑,淋漓尽致地在书中展示出来。“有一部经典的电影,让人想起一句话:‘瓦尔特走了,谁来包围萨拉热窝?’而现在,我们要不停地拷问自己,‘张岱年、启功走了,谁来包围我们的思想?’”这样的文字,同样让读者反思。韩晗沉稳又不失新锐的大文化散文,使之在媚俗的风潮中树立了独特的人文气质。
青联档案:
韩晗,湖北省黄石市青联委员
各方评价
这个孩子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前途似锦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魏明伦
你是一个非常努力且很优秀的青年,相信你如此努力下去,日后必有大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学者 刘吉
他的文字是透过历史的叙事与抒情,尤其让我感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玛拉沁夫
湖北出生,四川成才,既是巴蜀人才,也是荆楚才俊。
——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 仲呈祥
我因有这样的校友而高兴、骄傲。
——西南民族大学校友、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著名诗人 吉狄马加
韩晗的散文有种令人惊叹、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大气和老成。他思路开阔、旁征博引、议世论事往往出手不凡,有惊人之语。这么年轻的散文高手让我敬畏。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者导师 陈应松
富于文化意味的写景抒情,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散文作家。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 何开四
韩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华美,带有文化意味,并包容有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信息。
——《青年文学》主编、著名作家 邱华栋
读了韩晗的散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一种美。
——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大博导 周一星
韩晗的文字成熟且老道,我非常喜欢。
——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教授 赵毅衡
韩晗的文字富于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张力,相信如此写下去,一定会有所成就。
——著名学者、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 樊星
我始终这样认为,有一些出色的作者在九零后出来之前不应该被八零后的光环笼罩,假如八零后真的是如大众所见的那样不可信任。韩晗便是其中的一员,即使不是最好的。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留传下去。
——新概念一等奖
无论如何,我们还有韩晗,还有这样的少年和这样的文字让我对未来抱有期待。至于故事,永远都会有下文。
——新概念一等奖甘世佳
关于韩晗的作品,无疑是青年作者中的一个另类,这个另类是指在那种“媚俗”的另类的面前,他身上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他那种独特的人文气质。他对于哲学、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足以让所有的思想者为之钦佩,换言之,这种另类的气质就是一种自身实力的体现。
——新概念一等奖马晶
阅读韩晗的散文,他那种沉稳而又不失新锐的笔法绝对是让人感到惊讶的,这一切皆源于他的善于思索和独特的知识结构。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完全可以毫不怀疑的看到,一个独立于各种写作圈子思想者正在进行真正的独立创作。
——新概念一等奖韩潇
很多的小说作者的特征就是在“写自己”,而韩晗的小说却是在“写别人”甚至是“升华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升华在青年作者中是很难得的。
——《萌芽》超人气作家夜X
一个独立的作者必须要有独立的思想,而这种独立的思想却是源自于这个作者本身的思维模式和创作天赋。无论是韩晗的小说还是韩晗的散文,在他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气定神闲的心境和静如止水的心情,而这种心境却是他这种独立思想独立创作的一个最好体现。
——青年作家
读韩晗的文字,可以感受到青年作者难得的那种细腻而又真实的描写叙述风格,而这种风格的本身则是他基于生活的一种更深层次思索和感悟。
——青年作家
韩晗的小说和散文是一种带有深刻体验的文字,在这些文字里面,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他睿智新锐的思想和自成一体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却是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必须应该具备的。
——网络作家一草
祝愿这本精彩的书能拥有精彩的反响。
——超级女生
看完韩晗的书,对于我这种喜好文字的人来说,自然喜不自胜。对了文化,又多了一层感悟。
——王菲音乐制作人
无论是爱情小说还是文化散文,韩晗不会玩弄形式,不会无病呻吟,他是坦诚的,坦诚地面对文学,面对读者,面对良知。
——2005年“超级女声” 佘曼妮
韩晗是我们《长江文艺》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青年作家,他的文字富有张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难得的思想深度。
——资深出版家、《长江文艺》常务副社长 胡翔
对话学者韩晗
板凳需坐十年文章不多半句言 与少年作家韩晗对话(2006-08-28 08:27:48)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鄂东采写记者 陈俊 见习记者 刘晓鸿 地点韩家)
对话背景:由人民日报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指导,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主办的“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正在全国开展。
韩晗是目前惟一一个以作家身份参赛的候选人。
人物介绍
韩晗,1985年出生,湖北黄石人。2003年考入西南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05年,韩晗的学术论文《浅论经典力量的非单独性影响》获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即中国戏剧文学奖理论一等奖,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005年,在著名民俗学家杨恩洪教授的亲自推荐下,又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成为了三个学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昨日,记者走进韩晗的房间时,他正伏案疾书,厚厚的稿纸上密密麻麻写着潦草的字,一旁放着一本英文著作《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韩晗扶了扶眼镜告诉记者,他正在翻译这本英美文学理论丛书,已经完成了8万余字。与这个少年老成作家的对话,就是从这本艰涩枯燥的英文书开始的。
问:你怎么看待目前自己已经拥有的声誉和名气?
韩晗:说不上荣誉。包括2005年10月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理论一等奖,以及前后出的一些小说、随笔、散文,拿到之后就不能被叫做荣誉了。其实,所谓荣誉只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如果说我有荣誉的话,那就是我在不断追求下一个更高目标的过程。
问:怎么看待大学生年度人物?
韩晗:去年年度大学生人物是周笔畅,还有参赛的其他大学生,很多都并非是在学业方面很突出,而是在学校之外的领域比较突出。这个评选活动,对我而言是个求得更多大众认同的舞台。目前在文学界我得到了一些好评,但是我想赢得文学界以外更多人的认同,就像易中天讲《三国》,讲的雅俗共赏,实际上都是学者从高端向“草根”的发展,我也需要这样一个舞台。
既然学校推选了我,我就要认真对待。去年的年度大学生人物周笔畅通过用心唱歌被别人认同,既然别人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最好。我只有21岁,对于这个时间内出现的任何机会我都会好好把握。
今年我有两个核心任务,第一就是把我手中的这本英文文学理论著作翻译完,另外一个就是考上研究生。参加这个评选活动,对我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每个参赛者都有各自的特点,而其参选的项目也不同,让大家评判的同时,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同,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弊端可能就是时间上的冲突,因为参加的活动比较多,除了媒体采访外,还有一些文化活动需要参加。
问:是否认为自己早熟?一直以来,外界对你几乎都是溢美之辞,你是如何看待功名的?
韩晗:时代在不断进步,八十年代青年的思想超越父辈、甚至群体的早熟都有可能,出现一个早熟也不足为奇。事实上国外有很多年少时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的人,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人。
任何一个正常人,在功名面前,完全呈凌空俯视状态是不大可能的,我也不例外,也有过短暂的迷失。有人曾说,如果我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应当与外界隔断10年,潜心钻研学术。但是我认为,假使这样封闭自己,只顾埋头做学问,那么10年后,一方面我的年龄已经大了,另一方面大好时光就在自闭封锁中度过不值得,最后,这个时代日新月异、人才辈出,蛰伏10年后再次出山,再度为世人所欣赏和接受的可能性不大。
问:你是如何看待一日成名的?
韩晗:有两种人可能实现这句话,一种是买彩票中奖了,一夜之间拥有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财富,想掖着藏着都难。第二种是如同马加爵一样,突然犯下惊天大案,让全国人都参加到对他的追捕中来,其影响在那么一段时间内绝对是头条新闻。除此之外,任何人出名的背后都是有着几年甚至几十年磨砺,成名只是厚积薄发而已。比如余秋雨,谁都知道他是文化大家,他真正出名是出版了《文化苦旅》之后,可有多少人知道,他曾是上海戏剧学院最年轻的院长,30出头的他写的曲艺论文曾在学术界轰动一时?所以,现在我似乎有点小名气,但放在国内、世界上,又有谁知道你这个年轻的作家呢?一旦我有朝一日出了一本媲美《文化苦旅》的书,同样会有很多人说:“哪里冒出来的一个年轻人,真是一夜成名啊。”
问:怎么看待当前网络红人的自我炒作?
韩晗:其实我非常欣赏的一个网络人物是胡戈,他有些类似于颠峰时期的周星驰,无论是无厘头的搞笑也好,还是恶搞《无极》做出馒头引发的血案,都是通过一种看似荒诞的表现形式,深刻反映出当前社会的一些心理状态和某些人的生存境遇,这些炒作我认为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而如同芙蓉姐姐等人的炒作,根本构不上文化,她们是在利用网络这个丧失伦理道德底线的工具,把丑陋至极的东西当作美感。之所以还能够炒的火热,是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过多。
问:对望子成龙的父母和期待成功的同龄人说几句。
韩晗: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应当作好自己的事。高中、大学、读研、考博,在我看来顺理成章,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也是10年一个计划这样逐步完成。对于家长而言,我认为不能太娇惯自己的子女,也不能过于强加他们来按照家长的意愿来成长。我有一个同学,当时和我同年考上大学,她去北京考了北影但没有考上,但她在生活中完全按照明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王菲用什么牌子的口红她就用什么,结果每天的开销巨大,弄得父母负担沉重,这样将明星的奢靡学得不差分毫,已经快要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家长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比未经世事的孩子社会经验要多很多,但也要听取孩子意见,同时应当给予正确指引。另外,多读一点书始终是没有坏处的。
来源:楚天都市报
代表作品
专著(截止2008年2月)1.《寂寞城市》,南海出版公司,2003
2.《蝴蝶飞出地平线》,南海出版公司,2004
3.《文化的撒旦和上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4.《大国小城》,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5.《全球化改变了我们什么》(即出)
6.《西方文艺批评简史》,中央编译出版社,(译著,即出)
7.《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与变革》(即出)
近三年来代表学术论著
1.《浅论经典力量的非单独性影响》,《学术研究月刊》,200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
2.《浅析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意义》,《中国信息界》,2005年,第四届CIT优秀学人论文奖
3.《略论传记文学创作的几点要素》,《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
4.《从当下中国戏剧现状试论其发展前景》,《四川戏剧》,2006年,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
5.《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船山学刊》,2006年,第三届台湾淡江优秀学人论文奖
6.《代际历史、文化认同与畅销图书——文化类畅销书的历史文化分析》,《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
7.《从“新自由主义”论战解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流变特点》,《Academic Studies》(学术研究)2006年
8.《批评、创新以及话语的制衡》,《Mirror》(镜报》,2007年
9.《媒介、资本与受众的困境》,《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大爱无言话傅雷》,《读者》,2008年9月
11.《后现代语境下的个人叙事、大众传播与媒介失语》,第二届全国传播学博士研讨会论文。
12.《文明冲突与和谐沟通》,《世界文化》,2008年11月(ASPT期刊)
13.《论电子传媒中文本的分裂与再生》,《理论与创作》,2008年1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该文与张清华、贺仲明、施战军等评论家的作品同入选《钟山》杂志“互联网与文学标准”大讨论。
1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评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15.《百年中国话剧史与文学史的现代性问题刍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5月(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期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2008年10月全文转载)
16.《传统戏曲如何和互联网联姻》,《戏剧论丛》,2008年第3期(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
17.《土著文化的现代叙事与民族精神的诗性表达》,《雪莲》,2008年第3期(ASPT期刊)
18.《傅雷的国家意识与文化观》,《中华英才》,2008年5月(ASPT期刊、中央级期刊)
19.《早期电台“民营热”问题初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新闻学核心期刊)
20. 《重建巴别塔——从哈兰德的'西方文论简史'谈中国文论史书写诸问题》,《承德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21. 《大众话语空间的建立与都市媒介文化的崛起——关于中国早期电台“民营热”问题的探讨与反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22. 《后现代语境下的个人叙事、大众传播与媒介失语》,《出版广角》,2008年第10期(新闻类核心期刊)
23.《代际历史、文化认同与畅销图书——文化类畅销书的历史文化分析》(改定后),《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吕学武、范周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
24. 《寄寓于表演中的两种叙事——试从两种戏剧模式的分野论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形成》,《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25. 《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审美症候》,《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26.《“合法性”的危机:从故事到叙事的文本学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27.《星光大道上的琴声》,《读者》,2007年9月
28.《吴门昆曲六百年》,《读者》,2008年3月
29.《全球化改变了我们什么》,《读者》,2008年6月
30.《哀江南》,《雪莲》,2008年2月
31.《从博物馆出发》,《作品》,2008年4月
32.《锦官城的星巴克》,《海燕》,2008年4月
33.《云淡风清忆阳朔》,《中国民族》,2008年10月
近年来重要学术活动
1.参加中国传媒大学组织的亚洲传媒论坛与第二届全国传播学博士生论坛,均就大众传媒业规制与互联网语境下的出版问题做论文主题发言。
2.2008年5月18日应邀赴南京大学参加“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主题发言。
3.2008年6月参加光辉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第18届中国社会学学会年会),做关于出版政策的主题发言《公共话语空间的出现与话语霸权叙事的终结》
4.2008年8月参加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2届年会,就三十年来出版问题做主题发言
5.2008年10月将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第二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做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