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②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
有一个穷秀才,他很穷,天天吃不饱。所以就想办法去混口饭吃。他有一个挺富裕的朋友,每当人家差不多要开饭时,他就会到人家家里'拜访'。而且还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朋友留他下来吃饭。
这一天,秀才又'拜访'友人。友人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离开,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说。天突然下雨。秀才说:'天下大雨了!'那个富朋友想来想去,就留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纸条后就走回房间,心想:一会儿再来,看你还好不好脸皮留下。可是一会儿那个富朋友回来时,还看到秀才在那。就问:'呀,你怎么还在这儿,你不走吗?'秀才就说:'是你叫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问怎么回事。秀才指着那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吗?留!)'秀才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客气了,我还好意思走吗。'那富朋友差点晕过去。
这就是'明句读'的重要性。
句读(官话读音:具豆,ㄐㄩˋㄉㄡˋ,j' d'u ;粤音:据逗, gey3 dau6),是句号和读号的合称。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
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