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建②

   基本资料: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2
  研究方向:社会及青少年问题
  学位:硕士
  职称:教授
  职务: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院长;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室主任(兼)
  研究工作介绍: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厅局级课题9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以及其它省厅级课题15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8万余元,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市、省部级以上奖励。撰写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8部。近年来,围绕青少年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展开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架构。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以青少年“权益侵害”和“权益保障”为重点,从事物的内部入手,探寻青少年问题发生的机理,把握控制的关键环节,阻断其问题行为发生的途径和因果链,实现了对青少年问题形成机理的深层发掘,构建起切实可行的青少年问题预防和控制体系。通过引入“机理”这一科学范畴,着眼于青少年问题的诱发因素、动力因素、控制因素、激活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具体过程和规律,形成了新的深层次的理论认知: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防止权益侵害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问题的关键。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克服以往研究的表面性,从揭示青少年问题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入手,重视社会运作的理性化,实现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升级换代;其次,分别从权益(法律)角度和需要(心理)角度构建不同于传统的对策体系,克服单从社会或个体方面解决问题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具体对策。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入“机理”范畴,为青少年问题研究填补理论构件;第二,为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组织机构提供决策参考;第三,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导向;第四,为有关方面制定和完善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提供智力支持;第五,为青少年顺利、健康地实现社会化提供技术支持;第六,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问题行为打造实践平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学术论文:
  1.青少年犯罪内在机理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权益侵害对青少年犯罪的激活,《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3.大学德育原则的重新论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现状与对策:关于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4期。
  5.青少年犯罪与亚文化,《青年探索》,2001年第2期。
  6.开放、流动、控制,《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7.权益侵害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7期。
  8.变革背景下华北地区大学生关注问题的调查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4第6期。
  主要著作: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2.《法律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论》,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
  6.《宪法学》,郑州大学出版,2004年。
  近期研究成果(2005—2008)
  学术论文:

  1.青少年生存样态的对比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2.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与社会和谐(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青少年导刊》全文转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3.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社会学年会,2006年第7期。
  4.青少年发展与政府政策及行为思考——兼论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与青少年权益保障之锲合性,《青少年发展论坛》,2006年第9期。
  5.青少年权益保障之非政府组织介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从利益主体的属性看青少年行为的生发机理,《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7.“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8.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我国行政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新解,《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的培养,《青少年研究》,2008年第2期。
  10.学生管理的新范式:整体网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4期。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正内容解读,《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第2期。
  12.论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13.德育的规范环境建构路经分析,《福建论坛》,2007年第12期。
  14.师德对青少年德育实效的制约与化解,《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第12期。
  15.工业文明背景下青少年消费异化及理性规避,《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
  16.青少年权益保障视域中社会网络的角色再定位,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72/110628/111856/6588906.html),2007年11月28日,[16:45]。
  17.青少年权益保障的理性路径选择,《青年探索》,2008年第1期。
  18.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19.利益主体行为关系的属性把握及其社会和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0.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研究课题:
  1.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及其评价,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6年1月。
  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问题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5年8月。
  3.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伦理问题研究,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2005年4月。
  4.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综合研究,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05年3月。
  5.河南构建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权益保障,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5年7月。
  6.青少年心理与社会化障碍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6月。
  7.青少年问题与权益侵害之相关性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培育基金项目,2005年11月。
  8.青少年权益保障视域中非政府组织的介入研究,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2006年10月。
  主要著作: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5年7月版
  2.《2007河南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3.《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2月。
  所获奖励: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研究》,第十八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二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
  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研究-论文报告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2004年。
  3.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伦理问题研究,社科联调研课题一等奖,2005年。
  4.河南省青少年生存样态对比研究,全团调研奖和全团调研奖组织奖三等奖,2005年。
  5.河南省青少年社会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共青团河南省委调研奖一等奖,2005年。
  6.新乡市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
  7.“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