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人有做头牙、尾牙的风俗习惯。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二月二',也称'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俗称'尾牙'。
'做牙'之说相当于地方方言里的'打牙祭'。所谓'打牙祭',在《现代汉语词典》注解说:'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而吃一顿丰盛的饭。'在莆仙,整个正月虽有'丰盛的菜肴',但却算不得'做牙',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头一次。在这一天,按传统惯例,各行业主于晚上办果、酒、香烛、'贡银'以祭神福余,后请雇佣伙友工匠们聚餐,未得邀请者,就意味着被'解雇',所以称之为头牙,也称祭牙。旧时,私塾学生要到学馆参拜先生,朝拜孔子(或文昌帝君,或三教先生),家长亦于此日送子弟入塾受教。
做尾牙为腊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故得名。尾牙这日,各行业主略备酒菜,供奉神明'土地公'(大名叫'福德正神')亦一饱百家口福。礼毕,又在各家门口供家常便饭以祭'地基主'(房舍衔在地上的地神)。开店的、做生意的、木工、泥水匠都要敬神'做牙',家有雇佣做工的,户主要办简便的酒席宴请做工的饱餐一顿,以借'做尾牙'犒尝和辞退雇员。被辞退的雇员在饱餐之后就得离开,算是特别'礼送'待遇。现在一般用礼品或'红包'作为谢送。
'
为您推荐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莆仙闹元宵时间持续整个正月,从正月初八涵江保尾、西天尾后卓等地开始闹元宵春,至正月十五六为大部分农村闹元宵心(即达到高潮),直至正月底的西天尾洞湖村等地农村渐渐收场。莆仙元宵节家..
莆仙一带,每逢喜庆节日,最常见的民间文艺表达形式就是特有的车鼓队表演。
车鼓,更通俗的名称是'镲锣鼓'。顾名思义,就是由镲、锣、鼓等几种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六十厘米左右的大钹。之所以把大钹称为'镲',是因为家..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日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莆田人素有入殿烧香朝拜的习俗,正月初九这天,四方香客纷至沓来玉皇殿进香点火,顶礼膜拜,俗称'头支香'。
玉皇大帝素来被民间尊为至高无上之神,举凡各地的大小玉皇殿,都隆重举行..
舞狮,莆仙俗叫'弄狮'。是民间一种为老少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它与舞龙齐名,故有'弄龙弄狮'的俗谚。
据乡先贤资料所记: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楚军驻扎在莆田。那年正月元宵,由'湖南勇'装饰'弄狮'队,敲锣打鼓地向各..
古时候,莆田妇女出嫁,不论贵贱,都要坐一种雕有龙柱的花轿。据说,这种花轿是当时清朝皇族坐的。那么,为什么莆田妇女出嫁时能坐这种轿呢?'
原来,清顺治年间,有一位穷秀才,名叫彭鹏。他还没有当官的时候,曾在山区一家私塾里当老..
莆仙人的日常生活,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多种多样可以随时进食的糕饼等,俗称'点心'。家里来了宾客,必煮线面、米粉等点心招待。有的山区祝寿,邻里乡亲有端点心的惯例。产妇坐月子,有'三顿食四顿点心'习俗。街上的小食店(担)也都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