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恭达罗②
从艺术之外看《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烈,幸福美好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尽管这样一个故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再平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当迦梨陀娑用戏剧的语言把它变成舞台艺术的时候,故事立刻变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古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和世界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并且千百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虽然全剧'没有喧嚣,没有浮荡,没有杀伐,没有骚动,而是一股清泉,一声黄鹂,一片花荫,一派仙境',但是诗人行云流水的结构安排,雍容流畅的语言,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人物鲜明生动、栩栩如生、风韵饱满,思想感情缠绵悱恻,细腻真实,感人心肺。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使得我们领略到了戏剧超凡脱俗的魅力和清新隽永的美感。
的确,戏剧热情的赞扬了自由、真挚、浪漫的爱情,给了我们许多美的艺术享受。尽管如此,爱情和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戏剧在向我们描述故事的时候也或暗或明地向我们展示了其他许多非艺术但却有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轻视甚至完全不考虑这些潜在的或次要的内容,纯粹考察二人的爱情,那么这个戏剧将变得和其他爱情故事毫无二致''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东西才是的戏剧及戏剧中的人物显示出它们的美,才使得戏剧本身具有它高度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下面我就试图抛开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戏剧。
一、 豆扇陀以及他与沙恭达罗的爱情
沙恭达罗和豆扇陀是故事的主角,故事的开始和展开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而展开的。诗剧的基本主题也就是对他们之间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歌颂,以及对天真善良、勇敢大胆,渴望自由和幸福的沙恭达罗的热烈赞美,同时也包含了对豆扇陀的称颂和夸耀。对于沙恭达罗我们都没有什么的异议了,她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是戏剧中一切美德的象征。但豆扇陀,他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对立的。现在我不想调和这两者对立的观点,只是想就他和沙恭达罗的爱情他一下他的个人品质问题。
作者的确是要把豆扇陀塑造成英明的君主,既是一个英武善战、情操高尚的国王,又是一个风度翩翩、多情负责的男人,他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有勇气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作为一个国王,他和大多数的封建统治者一样,寻欢作乐、荒淫无耻,其追求谈情说爱,爱慕欣赏沙恭达罗,并不是对爱情理解和追求(至少一开始并不是如此),而首先是为了追求美色、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从书中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正如一个延误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样,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家花不及野花香',豆扇陀喜欢沙恭达罗的第一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媚艳和动人''这是国王最原始和最本质的冲动''并不是因为沙恭达罗在语言或行为上表现出她多么高尚和可爱。另外,他谈情说爱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双方的幸福',而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生一个圣洁的儿子,以使自己的统治能传承万代。'给豆扇陀生一个儿子,勇武无敌'。因此爱情一开始就没有涉及到多少关于爱情的真实内容和品质道德等更高层次问题,他们的感情完全都是些若有若无的微妙感觉。同时,尽管豆扇陀的爱是强烈,但也是有局限有条件的。即使他是国王,他仍然不敢越种姓制度的雷池半步,不敢碰那森严的封建伦理纲常半点,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在算计着沙恭达罗的种姓,以至于当他得知他与她是同样的种姓时表现得大喜过望''他对沙恭达罗的感情完全是在自己不需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还有,我们从中多人的口中也可以得知,国王并不是一个用情专一的人。正如他的皇后恒娑婆抵所哀怨的那样:'蜜蜂呀!你贪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的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对于这个抱怨,国王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个人以前被我爱过,我受到皇后恒娑婆抵的谴责。朋友摩陀弊耶!请你把我的话告诉皇后恒娑婆抵:'我应该被你谴责'。'现在国王也如以前爱皇后一样爱着沙恭达罗,至于沙恭达罗是否最终也会像皇后一样的命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不是沙恭达罗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的话,以国王的性格,我们是可以预见的。即使我们承认国王对沙恭达罗的确是真诚的、忠贞不渝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对他人格缺点的批判。最后,国王也违背了诗人的愿望''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他含糊敷衍、反复无常,对自己的行为转眼就可以翻脸不认账。'她是林子里的草叶之人,不懂得调情卖俏,才这样生气。''就算我承认,我是这样的人,我欺骗了她,又会怎么样?'这是多么明目张胆而又恬不知耻的表白,就从他的语言逻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丑恶的内心。'即使我欺骗了她,又会怎么样',多么有恃无恐,多么肆无忌惮!人么可以说这是由于神的诅咒而产生的误解,但我想说,那只是为国王的卑劣行径找一点点掩饰而已。
从上面的这些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热按这个结论并不是诗人所要向我们传达的,而是我们从戏剧中揣摩出来的),国王在和沙恭达罗的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有限的而且也是有局限的,国王对沙恭达罗的爱情也并不是纯洁与真实的,其中夹杂着过往更多的个人利于和世俗规范,并且从国王的个人品质和爱情观众我们也知道这种爱情其实是不牢固的,注定不是为了双方的幸福的。
二、社会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
可以这么说,戏剧之所以这样高潮迭起、跌宕起伏,都扇陀与沙恭达罗的爱情历程能如此曲折离奇、峰回路转,除了沙恭达罗和豆沙陀的个人原因以及仙人的恶意诅咒外,更根本的却在于当时的的社会大背景''当时的社会婚姻制度和男女关系的规定。这些制度和关系规定了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思想,是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历史而把他们的爱情描写成纯粹理想中的爱情。
戏剧从事之中都在不遗余力的鼓吹这男权主义这么一种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在这种伦理道德体系中,男人才是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权威和中心,以企业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或者准确地说是男人的财产的一部分,她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当然也没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婚姻的自由,她们唯一可做和能做的就是服从和忍受''服从家庭和社会(准确地说是男人''父兄、夫子)的一切摆布和忍受一切命运的安排。在这么一种社会中,所谓的'干闼婆'式的爱情都只能使虚假的或悲剧的。而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爱情又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沙恭达罗的婚姻的决定权完全在干婆的手中,干婆一直想着把她嫁给一个'才貌相配'的郎君。而沙恭达罗对能否嫁给豆扇陀也在担忧,幸好豆扇陀是个国王,不过他的品质如何,总之符合了干婆的愿望,是个才貌不错的男人,因此女儿可以大方的嫁给他了。假若豆扇陀是个具有与他同样品质和相貌的普通人,干婆是否还会这样迫不及待,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了。另外,干婆在女儿出嫁时频频嘱咐她,'要服从长辈,对其他的女人要和蔼可亲!即使丈夫虐待你,也不要发怒还很在心!' '这里是你的妻子,丢掉她,或者收下她!因为对妻子来说,丈夫的权威是无限的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就该遵守妇道,什么都要忍让,什么都要接受,不要反抗和怨恨。正因如此,国王可以毫不负责任的、也毫不需解释地抛弃了她。对于得后的事实,既使人么都知道,但也没有人来维护这个可怜的女人,似乎错误发生时,一切的原意都在于女人的身上。在这里男人的话成为了真理,而女人的则成为了谎言。对于这个不合理的事实,是人给我们的解释便是'收到了神的诅咒'、'他忘记了她'。天真善良、执著大胆的沙恭达罗,凭借着少女的冲动,试图去冲破这些套在她身上的枷锁,摆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不平等地位,并且为此做出了努力,但她终于没有逃脱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她为自己的单纯付出了代价''差一点就完全被抛弃。尽管结局是个大团圆,但这何尝不是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大团圆呢?正如卓别林的戏剧一样,'带着微笑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更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社会的统治关系
戏剧是以两大统治阶层刹帝利和婆罗门的人物为主角,当在叙述他们的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这两大阶层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他两大被统治阶层''吠舍和首陀罗的关系。作为婆罗门阶层,职业和伦理道德要求他们清心寡欲,不问世俗。但干婆似乎并不愿意这么的平静,相反,他总在向着参与到世俗事务中去。在戏剧中他出现的并不多,但从他跟沙恭达罗说的话以及期盼给净修女找位'才貌相配'的郎君可以看出其他跟人烟尘世还是紧紧联系着的。当然了,他所选的'才貌相配'的女婿是不可能使吠舍或首陀罗的,只能是刹帝利。其实它将沙恭达罗嫁与豆扇陀就是一次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联姻,而沙恭达罗的爱情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政治联姻的过程。二十人则用艺术化的语言把这种微妙的关系隐讳地写出来。至于仙人对沙恭达罗任意的诅咒,对于一个拥有绝对权利的人可以不加原因的随意施加自己的影响,难道这部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么?尽管作者并不是要表达这么一种看法,然而从他的叙述中我们确实得到这样的结论。
再由就是统治阶层对被统治阶层的压迫。戏剧本身没有也不肯能直接写他们的冲突,但也通过卫兵和渔夫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笑)倒真是个崇高的职业''祖传的职业即使是卑贱也不应丢开''我的手指尖发抖,(指渔夫)向杀掉这个扒手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那是怎样一个森严和冷酷的等级社会,作为统治阶层的刹帝利不但不事稼穑,心中还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嘲弄,对劳动的鄙视,更恐怖的是他们可以毫无理由的仅仅凭自己的心情来任意处置一个吠舍。而广大的吠舍毫无权利和安全的保障,即使最基本的申辩证明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生来只有逆来顺受,只能像一个蝼蚁一样在社会中苟且偷生。同时这也是一种多么恶毒世袭制世代相传的职业,世代相传的种姓,世代相传的歧视,世代相传的忍受。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插曲,戏剧客观地向我们反映了这是一个多么黑暗、多么人窒息的时代和社会。
四、所谓的亲情
戏剧除了主要描述了缠绵的爱情外,也用了不少语言来描写浓浓的亲情。戏剧中既有戒修林的人对沙恭达罗的爱护和关怀,同时也有着沙恭达罗对戒修林亲人的眷恋。这些在亲情在第四幕中都写得那么感人和真挚。似乎一切都变得很温馨美好了。但是干婆对女儿的爱有多少是出自于他对女儿的真实感情,而又有多少是出自于他对伦理道德的屈从呢?当我们读到干婆对女儿出嫁前的种种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当亲情的范围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规定的时候,亲情就退居次要地位了。封建伦理是干婆亲情的最大限度。而对于戒修林中那些平时盛赞沙恭达罗的人来说又会怎样呢?在沙恭达罗被拒绝前的一刻,他们还极力国王前面吹捧她,然而当国王拒绝承认它与沙恭达罗的关系的时候,一切的信誓旦旦、一切的甜言蜜语、一切的虚情假意都纷纷表现出来,并且是那么的赤裸裸,那么的残酷和无情。'假如你真地向国王说得那样坏,你堕落家声,父亲将如何对待?'
,因此'你们也丢弃了我'。一切的脉脉亲情都有与丈夫的绝情、由于封建伦理而变得冷酷无情,自护他已不再是他们的亲人了。
五、诗人的理想和局限
《沙恭达罗》是一不杰出的作品,它不仅塑造了沙恭达罗这个美好的理想形象,也塑造了搜山拓这个充满矛盾的出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各种制度及人物、阶层之间复杂的关系。诗人在用真实情感来塑造这些人物、来构建这些情节的时候,他也在戏剧中阐明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于豆扇陀虚伪本性的揭露,是世人对统治阶层的深刻认识;对国王的赞美,如用武善战、爱护臣民、清洁高尚、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等等,其实正是世人对国均寄予的厚望。他追求自由真诚的爱情以及平等的男女关系,因此戏剧安排了国王向沙恭达罗认错,并且让他相信'这爱情是双方的,我是非常幸福的',最后也给了人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不是女方最终被抛弃的悲剧。但是他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会因制度及男女关系的不合理,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只好通过人们良心的发现和个人品质来解决这个矛盾''虽然社会制度是这样,但只要人人品德高尚,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了。这也正是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宫廷墨客的时代局限性。
以上的看法当然也有很大的片面性,特别是抛弃了戏剧的中心''豆扇陀与沙恭达罗的爱情''但就次要内容来评论。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通过这些次要的内容,是人向我们展示了某些事实或某些关系,表达了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些东西不仅具有艺术的价值,更具有社会的和时代的价值。另外,由于我是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体系来考察这部作品,因此对于作品中许多所反映的符合印度人价值判断的东西到了我的体系中就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不管如何,我觉得这都是对作品价值本身的一种挖掘或者说再认识,这同样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