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
'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意境深邃、气势磅礴,其终曲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超过了原诗。但应该指出,席勒的'欢乐颂'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有着严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扬抑格(一重一轻)诗律写出,非常有规则的。这样的节奏给人以庄严和生气勃勃的感觉。每节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韵,后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韵。全诗共分八节,各十二行;每一节又分成两部分,前半八行,后半是合唱''四行。最后一节席勒在往后的集子中删去不收,原因是诗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艺术上的缺点。全诗到第七节实际上已达高潮,但热情奔放的青年诗人,感情象脱缰野马,收勒不住.还要向前奔跑,故写出了一些过头的败足的比喻。
'
'
歌词如下(中德文对照):
'
'
Freunde, nicht diese T'ouml;n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
'
Sondern lasst uns angenehmere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
'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
'
Freude, sch'ouml;ner G'ouml;tterfunken,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
'
Tochter aus Elysium, 灿烂光芒照大地!
'
'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
'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来到你的圣殿里!
'
'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
'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消除一切分歧,
'
'
Alle Menschen werden Br'der, 在你光辉照耀下
'
'
Wo dein sanfter Fl'gel weilt.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
'
Wem der grosse Wurf gelungen,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
'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献出高贵友谊,
'
'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
'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就和大家来欢聚。
'
'
Ja, wer auch nur eines Seele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
'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才能找到知己!
'
'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
'
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只好让他去哭泣。
'
'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在这美丽大地上
'
'
An den Br'sten der Natur; 普世众生共欢乐;
'
'
Alle Guten, alle B'ouml;sen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
'
Folgen ihrer Rosenspur, 都蒙自然赐恩泽。
'
'
K'sse gab sie uns und Reben,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
'
Einen Freund, gepr'ft im Tod; 同生共死好朋友;
'
'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
'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
'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欢乐,好象太阳运行
'
'
Durch des Himmels pr'auml;cht'gen Plan, 在那壮丽的天空。
'
'
Laufet, Br'der, eure Bahn, 朋友,勇敢的前进,
'
'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欢乐,好象英雄上战场。
'
'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
'
Diesen Kuss der ganzen Welt! 大家相亲又相爱!
'
'
Br'der! 'berm Sternenzelt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
'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
'
Ihr st'rzt nieder, Millionen?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
'
Ahnest du den Sch'ouml;pfer, Welt? 敬拜慈爱的上帝。
'
'
Such ihm 'berm sternenzelt!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
'
'Uuml;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
'
下面是英文版:
'
'
SONG OF JOY欢乐颂
'
'
演唱:Julio Iglesias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
'
'
作曲: L. Beethoven贝多芬
'
'
作词: Albert Hammond 艾伯特*汉曼特
'
'
Come!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peace shall come, my brother!
'
'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men shall love each other!
'
'
That day will dawn just as sure
'
'
as hearts that are pure,
'
'
are hearts set free.
'
'
No man must stand along
'
'
with outstretched hands before him.
'
'
Reach out and take them in yours
'
'
with love that endures
'
'
forever more.
'
'
Then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love and understanding.
'
'
Come! Sing a song of joy
'
'
of freedom! Tell the story!
'
'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mankind in his glory!
'
'
One mighty voice that will bring
'
'
a sound that will ring
'
'
forever more.
'
'
Then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love and understanding.
'
'
Come! Sing a song of joy
'
'
of freedom! Tell the story!
'
'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mankind in his glory!
'
'
One mighty voice that will bring
'
'
a sound that will ring
'
'
forever more.
'
'
Then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love and understanding.
'
'
Sing! Sing a song of joy
'
'
for mankind in his glory!
'
'
简谱
'
'
3345/5432/1123/322/3345/5432/1123/211/2231/23431/23432/1253/3345/54342/1123/211
'
'
乐曲赏析
'
'
主旋律进场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浑厚、低沉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给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旋律演奏了一次之后,中提琴进场重复旋律,旋律行进到中音部,主题曲稍亮的音色给旋律带来一种明快的感觉,低音部则退到后面和木管一起伴奏;中提琴演奏完旋律之后也退到伴奏,接着小提琴加入了,小提琴如歌般的声音欢唱着,让旋律真的活起来了;小提琴声部简单重复了旋律后,旋律行进到乐队齐奏,这时铜管、木管吹奏主旋律,其他各声部伴奏,场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这便是这部伟大的曲子所要歌颂的主题''欢乐,一个简单却又优美的旋律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
'
《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1822-1825),Op.125
'
'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
'
你可能留意到,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这十来年之间,贝多芬经历了一些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九交响曲》的诞生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
'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
'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虽然作品当时红极一时,但如今和贝多芬其他九首交响曲被成百上千次录音的'待遇'相比,《战争交响曲》的录音如今是相对比较少的。
'
'
《战争交响曲》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作品,但是在当年却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上,作曲家亲自上阵担任指挥。两部重头作品被上演''创作于前一年的《第七交响曲》直到这一天才真正公开首演,而《战争交响曲》更是作为贝多芬的新作第一时间展现在维也纳听众面前。这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音乐会,贝多芬的作曲才能、指挥才能被全面展现在听众们面前!《第七交响曲》更受到了普遍赞誉,不得不加演'小块板'乐章。沉浸在战争胜利欢乐中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
'
说起来是可笑的,很多乐评人士对《战争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屑一顾,而且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在欧洲大众心目的地位再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几乎被荣耀和光辉充斥着,总算使得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作曲家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至少自己的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肯定。这时候贝多芬的创作欲望重新被唤起,一部又一部新作问世了,音乐会也一场接一场的被要求加演。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似乎大家永远听不够。
'
'
这一切预示着贝多芬辉煌和荣耀年代的开始。1814年5月份,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在经过大幅度修改之后再度公演成功;7月份开始,贝多芬被一次次邀请去参加权贵显要、政治人士的聚会。这时候,拿破仑已经倒台,欧洲的政治局势虽然非常复杂,但表面上还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和平'以及'庆功'的年代,音乐家、艺术家的价值重新得到了体现。贝多芬作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和领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重视。那个时候的贝多芬俨然如同当今'超人气巨星'!
'
'
当然在这段自己最'辉煌'的日子里,贝多芬对于'共和体制'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退。虽然成天和一些封建统治者相处,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或者'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家中凌乱不堪的局面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要和'上层名流'为伍而变得妥协。他只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推广。这种舒适和辉煌延续到1815年,但是和所有人一样,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高潮过后,贝多芬进入了自己一生中的又一个低潮期。
'
'
低潮源自贝多芬的许多显要友人的相继去世、患病、破落。由于没有完整的家庭,贝多芬在此时重新回到了孤独、寂寞当中。应该说虽然乐圣的一生当中有过阳光普照的时候,但终究还是阴霾多于晴天,贝多芬又不得不回到悲情人物的角色。这时候他已经完全耳聋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脾气也越来越怪癖,性格让人更加难以捉摸和接近。在一些外人看来,贝多芬已经和一个暴君、狂人无异。同时贝多芬身体健康也开始重新和他作对,肺病和伤寒一直困扰着作曲家。同时这时候欧洲大陆的局势也使得贝多芬这个一直关注政治的作曲家忧心忡忡,却无能为力。种种这些,都让贝多芬无暇再用心去创作大型的交响作品,所以在1814年到1818年这段日子内,贝多芬几乎没有惊世的音乐问世,只有少数几部作品诞生,且其中后来比较出名的只有一部钢琴奏鸣曲。
'
'
这段忧伤的日子,贝多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上,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诗歌、剧作。包括荷马、歌德晚年的诗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并且写了很多感悟和笔记。最终贝多芬从这些充满内涵、充满激情的文字中,重新唤回了自己的作曲灵感!即使物质生活再怎样困顿,作曲家在精神世界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支柱。1818年开始,贝多芬开始从沉默中醒来,一部又一部重量级作品被不断谱写出来!
'
'
《庄严弥撒》、《C大调三十三钢琴变奏曲》以及作曲家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第30、31和32号)是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的《庄严弥撒》更是前后花了4、5年时间创作才得以完成。而且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距离贝多芬去世只有三年光阴。似乎作曲家已经提前预知了死神的来临,因此写下了这部具有神圣意义的宗教音乐作品。但是贝多芬显然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了结自己的艺术生涯,在他心中还有更加重要的理想没有完成,那正是至今传唱不衰的《欢乐颂》!
'
'
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
'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手稿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
'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
'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
'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
'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
'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
'
'
【诗歌】
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
'
人们说这是一首'思想抒情诗'
'
'
席勒的《欢乐颂》如下:
'
'
1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
'
'
极乐世界的仙姑,
'
'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
'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
'
为时尚无情地分割的一切,
'
'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接;
'
'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
'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
'
合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
'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
'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
'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
'
2
'
'
谁有那种极大的造化,
'
'
能和一位友人有碍相处,
'
'
谁能获得一位温柔的女性,
'
'
让他来一同欢呼!
'
'
真的''在这世界之上
'
'
只要有一位能称为知心!
'
'
否则,让他去向隅暗泣
'
'
离开我们这个同盟。
'
'
合唱 居住在大集体中的众生,
'
'
请尊重这共同的感情!
'
'
她会把你们向星空率领,
'
'
领你们去到冥冥的天庭。
'
'
3
'
'
一切众生都从自然的
'
'
乳房上吮吸欢乐;
'
'
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芳踪,
'
'
不论何人,不分善恶。
'
'
欢乐赐给我们亲吻和葡萄
'
'
以及刎颈之交的知己;
'
'
连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
'
更不用说上帝面前的天使①。
'
'
合唱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
'
'
世人啊,你们预告到造物主?
'
'
请向星空上界找寻天父!
'
'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
'
4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
'
'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
'
在世界的大钟里面,
'
'
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
'
'
她使蓓蕾开成鲜花,
'
'
她使太阳照耀天空,
'
'
望远镜看不到的天体,
'
'
她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
'
合唱 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
'
'
在人生的旅程上前进,
'
'
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
'
'
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
'
5
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
'
'
欢乐对着探求者含笑相迎。
'
'
她给他指点殉教者的道路,
'
'
领他到美德的险峻的山顶。
'
'
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
'
'
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
'
'
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
'
'
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
'
'
合唱 万民啊!请勇敢地容忍!
'
'
为了更好的世界容忍!
'
'
在那边上界的天庭,
'
'
伟大的神将酬报我们。
'
'
6
我们无法报答神灵;
'
'
'
能和神一样快乐就行。
'
'
不要计较贫穷和愁闷,
'
'
要和快乐的人一同欢欣。
'
'
应该忘记怨恨和复仇,
'
'
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
'
'
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
'
'
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
'
'
合唱 把我们的帐簿全部烧光!
'
'
和全世界的人进行和解!
'
'
弟兄们''在星空的上界,
'
'
神担任审判,也像我们这样。
'
'
7
'
'
欢乐从酒杯中涌了出来;
'
'
饮了这金色的葡萄汁液,
'
'
吃人的人也变得温柔,
'
'
失望的人也添了勇气''
'
'
弟兄们,在巡酒的时光,
'
'
请你们离开座位,
'
'
让酒泡向着天空飞溅:
'
'
对善良的神灵②举起酒杯。
'
'
合唱 把这杯酒奉献给善良的神灵,
'
'
在星空上界的神灵,
'
'
星辰的合唱歌颂的神灵,
'
'
天使的颂诗赞美的神灵!
'
'
8
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气,
'
'
'
对于流泪的无辜者要加以援手,
'
'
已经发出的誓言要永远坚守,
'
'
要实事求是对待敌人和朋友,
'
'
在国王的驾前要保持男子的尊严''
'
'
弟兄们,生命财产不足惜''
'
'
让有功绩的人戴上花冠,
'
'
让欺瞒之徒趋于毁灭!
'
'
合唱 我们要巩固这神圣的团体,
'
'
凭着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
'
对这盟约要永守忠实,
'
'
请对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
'
注释:
'
'
本文选自《世界名诗鉴赏金库》(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钱春绮译。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
'
'
①诗人认为,世上欢乐的源泉是大自然(天父、 造物主)所赐,任何人(不论善恶)、物(即使蛆虫)以及天使都可以领受。
'
'
②这里指欢乐女神
'
'
诗歌鉴赏
'
'
《欢乐颂》(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莱比锡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仰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莱比锡,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欢乐颂》就是在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
'
'
歌颂人间欢乐 宣扬博爱理想
'
'
这首诗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这种题材源自古希腊诗人品达,很早就被运用于德国诗人的创作中,一直到19世纪著名的颂歌诗人贺德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是克洛普施笃克。此人一改启蒙运动诗歌干瘪说教的风格,写的颂歌热情洋溢,神圣崇高,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歌颂欢乐这个题材的诗,在席勒以前也有人写过。德国的阿那克里翁诗派(也称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写过同名诗《欢乐颂》。但这两首《欢乐颂》不一样:哈格唐歌颂的是现世的快乐,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席勒《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而哈格唐的《欢乐颂》虽也带着严肃的调子歌唱欢乐,但是诗中带有讽刺和针砭。
'
'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
'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里还反映了康德'星云说'的自然观和当时盛行的'泛神论'宗教观。这些当时堪称先进的思想在这首长诗中可以读到。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中,男高音领唱的原文歌词中是:'像那恒星飞奔在那瑰丽的太空',这透露出康德'星云说'的宇宙观,遗憾的是我国演唱的歌词是好像那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上'。译者疏忽了原文的dieSonnen是复数,一个太阳是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多个太阳就是指扩大到银河系的宇宙概念。
'
'
仅从第九交响曲的译文 理解整个《欢乐颂》远远不够
'
'
1959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中国首演,《欢乐颂》由此广为人知。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冲破过去的传统,在第四乐章引进了人声。他在这个作为终曲的乐章中采用席勒《欢乐颂》里的部分诗节作歌词,谱写了齐唱、合唱、四重唱和男高音独唱(领唱)。这些声乐曲和管弦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庄严崇高、雄伟瑰丽的交响乐章。1786年,《欢乐颂》在席勒自编的杂志《塔莉亚》上首次发表,感动了许多德国人。贝多芬当时l6岁,是否读过此诗,尚不得而知。但有文献表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时代曾声称要把《欢乐颂》全部诗节配上乐曲。但是,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乐章中仅仅采用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节。从诗的总体看,贝多芬挑选得十分精当。
'
'
虽然只有6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括全诗内涵的作用。但从乐章使用诗节的数量看,不到《欢乐颂》全诗的1/3。所以要通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来了解诗人席勒和他的《欢乐颂》远远不够。
'
'
再有,对我国读者来说,对《欢乐颂》的了解是通过中文翻译得到的。但译文与原文存在着差距,通过中文译文来理解《欢乐颂》会大打折扣。我国演出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部分通常用的是歌曲翻译家邓易映的中文译文。应该说,与原诗相比,这位翻译家的译文做到了精神上相符。译文基本表达了原诗歌颂欢乐的本意和宣扬人类博爱理想的用意。中文译文流畅自然,这是因为译者将德文翻译成中文时,尽量照顾到译文符合中文韵律所系的四声,努力做到使译文的抑扬顿挫与所配旋律的起伏相一致。问题是,译者着力照顾到译文的可唱性,牺牲了原诗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含义深刻的哲理和比兴。特别是席勒写此诗时那股奔放不羁的劲头,在译文已经难觅踪迹。比如,原文是:'亿万生民,互相拥抱吧!/把这一吻送给全世界!'邓译成:'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
'
'
本文无意挑剔邓易映同志译文的瑕疵,她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歌曲翻译家,她译过许多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歌曲,对介绍外国艺术歌曲作出了卓越贡献。根据我自己的感受,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重要的是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的音乐固然受了席勒的激发,但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总体来看,席勒的诗句不过是贝多芬音乐的载体,邓的译文宜于演唱,译文缺点也就无伤大雅。我之所以指出译文上的问题,是想说明:只通过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译文来了解席勒《欢乐颂》是不够的;要全面了解,必须把全文译出来;说得理想一点,最好通过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