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zh'o '副' 1(形声。从走,肖声。本义:快走) 同本义 [quickly] 赵,趋赵也。''《说文》赵,及也。''《广雅》天子北征,赵行囗舍。''《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 2字亦作'踃' 简惰跳踃般纷絮兮。''傅毅《舞赋》踃,跳也。字之作逍。''《埤仓》 3、周朝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省东南部至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一带。
赵
拼音:zh'o
简体字:赵
部首:走
总笔画:9
部外笔画:2
笔顺编号:121213434
五笔86:FHQI
五笔98:FHRI
仓颉:GOK
四角号码:448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8D75
基本字义
● 赵
(赵)
zh'oㄓㄠˋ
◎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n)~(燕赵之地,泛指北方)。
◎ 姓。
English
◎ surname; ancient state
◎ 赵
赵 Chiu (英文拼写)
如:赵雅芝 ANGIE CHIU
赵仕顺 Sagiv Chiu
赵颂茹 Chiu Chung Yu
赵自强 Chiu, Zi Keung
详细字义
◎ 赵
赵 zh'o
〈副〉
(1) (形声。从走,肖声。本义:快走) 同本义 [quickly]
赵,趋赵也。''《说文》
赵,及也。''《广雅》
天子北征,赵行囗舍。''《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
(2) 字亦作'踃'
简惰跳踃般纷絮兮。''傅毅《舞赋》
踃,跳也。字之作逍。''《埤仓》
词性变化
◎ 赵
赵 Zh'o
〈名〉
(1) 古国名 [Zhao state]
(2) 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3) 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赵将 括。(赵国的将军 赵括。)'' 汉' 刘向《列女传》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
赵主之子孙。''《战国策'赵策》
(4) 东晋十六国之一。在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各一部分。史称'前赵'
(5) 东晋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灭前赵后称帝,史称'后赵'
(6) 姓
常用词组
◎ 赵公元帅 Zh'o Gōng Yu'nshu'i
[the God of Wealth] 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姓赵名公旺
◎ 赵氏 Zh'osh'
[Zhao state] 指赵国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 赵体 zh'otǐ
[a style in Chinese calligraphy] 为元代赵孟頫创写流传的一种字体,以圆润柔顺、严整隽秀为特点
◎ 赵云 Zh'o Y'n
[Zhao Yun] (?'229) 中国三国时蜀国将领。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刘备为曹军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他力战救护甘夫人,身抱备子刘禅,使其免于难,因功迁牙门将军。不久从刘备得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 赵州桥 Zh'ozhōu Qi'o
[Zhaozhou Bridge] 中国河北赵县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591'599)年间由李春主持建成。桥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主拱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拱圈由28条并列石条组成,上设四个小孔。又名安济桥
康熙字典
【酉集中】【走字部】 赵
【广韵】治小切【集韵】【韵会】【正韵】直绍切,$音肇。【说文】趍赵也。又【释名】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又【广韵】赵,少也,久也。又姓。【史记'赵世家】缪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又国名。【前汉'地理志】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又【扬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闲谓之赵。【注】赵当作兆,声之转也。中国亦呼杠为挑牀,皆通也。又【集韵】徒了切,音窕。或作,通作赵。刺也。【诗'周颂】其鎛斯赵。【传】赵,刺也。【笺】以田器刺也。又【集韵】起了切。【诗'周颂'释文】沈重读。又同掉。【荀子'赋论篇】头銛达而剽赵缭者耶。【注】赵,读为掉。掉,缭长貌。又【韵补】叶文吕切。【崔駰'达旨】鲁连辨言以退燕,包胥单辞而存楚。唐且华顚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
考证:〔【说文】趋赵也〕谨照原文趋改趍。
说文解字
【卷二】【走部】
趋赵也。从走肖声。治小切
[编辑本段]
姓氏
《百家姓》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做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这是赵姓的由来。而这个家族,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
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由此可见,现在所有姓赵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赵的人来说,如果像这样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而已?
在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早期最负盛名的,是战国时代的平原君赵胜。
再如,在汉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营平侯赵充国;唐代被大文豪韩愈聘为士子师的'天水先生'赵德。到了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那是更不必说了。还有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赵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书画家赵孟等等,都是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傲的伟大历史人物。
翻开《百家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赵钱孙李',赵姓为什么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个姓氏中位居首位,成为《百家姓》中的第一姓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编订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赵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赵姓作为帝王之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显赫的。但是,赵家天下的结局似乎过于悲惨,先有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后来南宋又被蒙古人所灭,整个赵宋王朝彻底崩溃。
一、周穆王赐赵城,因邑为姓
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此外,在赵姓发展史上,因帝王赐姓、冒姓,或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二、两度立国,名人辈出
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君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到了宋代,随着赵姓王朝的建立,赵姓的地位更为显赫,且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宋朝时300多年,有18位赵姓皇帝。
赵姓中不但出帝王,而且贤士名人也不少,是一个声名显赫、人才济济的姓氏。帝王有赵武灵王雍、南越国王赵佗、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名臣有平原君赵胜、宋宰相赵普等;将帅有战国时的名将赵奢、三国时蜀国被先主赞为'一身都是胆'的赵云等;文人有著名的书画家赵昌、赵孟、赵原等。此外,赵姓中还有一些特殊人物,如'纸上谈兵'、祸害赵国的赵括,'指鹿为马'、搅乱秦政的宦官赵高,以色媚人的汉宫皇后赵飞燕等。
[编辑本段]
赵氏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②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③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始祖:造父。
[编辑本段]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西汉颍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颍川郡秦时置郡,在今河南禹县。此支赵氏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
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
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编辑本段]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封其为宰相。传其'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治太平'。
琴鹤堂宋朝赵忭,清廉爱民,任成都知府时只有一琴一鹤相随。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天水、涿郡、南阳、下邳、颍川、金城。②自立堂号:孝思、绵远、谷诒、沐恩、萃涣、爱日、永厚、敬彝、创基、宋遗、悼叙、敦睦、永思、崇礼、积善、敦本、明德、忠恕等。
[编辑本段]
字辈
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赵氏老字派: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某支天水堂赵氏字辈:老派: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续派: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赵氏字辈: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编辑本段]
古国名
赵 '名' 古国名
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赵将括。(赵国的将军赵括。)――汉'刘向《列女传》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
赵主之子孙。――《战国策'赵策》
[编辑本段]
赵氏名人
赵衰(?-前622),春秋时晋国卿。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多得从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称首功。任原大夫,亦称原季。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败秦师于彭衙。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赵盾,春秋时晋国执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为晋国执政。襄公死,他开始拟立襄公弟雍,后太子母缪嬴不让,复立太子,即灵公。执政期间,数与秦战。前607年,其弟赵穿以兵杀灵公,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同年,使其弟赵穿迎立襄公弟黑臀为君。即晋成公。
赵武(?-前541),春秋时晋国大夫、将领。即赵文子,亦称赵孟,赵朔子。晋景公讨灭赵氏,他随母庄姬(晋成公女)畜养于公宫。后被继立为赵氏后嗣,历任新军、上军之将,后执晋国政。晋平公十二年(前546)与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会。
赵鞅(?-前477),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又称赵孟。景叔之子。任晋卿,长期执掌国政。其时六卿强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诛灭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大夫。其后六卿内部互相兼并,以兵击败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围范氏、中行氏于朝歌,次年,在铁地誓师,击败护送粮饷给范氏、中行氏的郑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齐。赵氏封地进一步扩大,为此后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赵雍(?-前295),战国时赵国君主。即赵武灵王。肃侯子。前325年即位,以为应'随时制法,因事制礼'。亲自提倡'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先后灭中山,破林胡,败楼烦,拓地至燕、代。并先后助立燕公子职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为王(秦昭王)。后让位给少子何,自号'主父',引起内乱,被困沙丘(河北平乡)宫,饿死。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别名马服子,马服君赵奢之子。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会指挥作战。把国王赏赐金帛,买进上好宅田。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为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赵军四十万都被俘坑死。
赵胜(?-前251),即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云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东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军围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胜散尽家财,遣使、门客毛遂告援魏、楚,坚守三年,遂解围。
赵奢,战国时赵将。初任赵田部吏,主治国赋。后任将军,善于用兵。前210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位昔阳县南),他奉命增援,先侦察敌情,继以急行军驰奔前线,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因功封马服君。
赵高(?-前207),秦宦官。本赵国人。以母受刑为官奴婢,兄弟数人亦被宫刑。秦始皇以他通狱法,任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亲近秦始皇少子胡亥。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与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权。后杀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旋为子婴所杀。一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即秦律的'隐官',系在隐蔽处工作的工匠。
赵充国(前137-前52),西汉名将。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善骑射,好兵法,有谋略,知夷事。武帝时,以击匈奴功,拜中郎将。后与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营平侯。西羌叛,充国自请征之,至金城图上方略,旋即招降罕并,击破先零,复奏陈屯田十二,便为储粮制敌计。会帝别迁将破羌,后回里,卒谥壮。
赵佗(?-前137),南越国王。真定(河北正定)人。亦称尉佗。秦时为南海龙川令、南海尉。秦亡,据南海、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自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陆贾将其招抚,封南越王。吕后时,背汉自立为帝,攻掠长沙,与汉并立。文帝时,又遣陆贾将其招抚。景帝时,归汉称臣。
赵禹(?-约前100),西汉司法官。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景帝时,任丞相史,称其廉平。武帝即位,以刀笔吏积功迁御史,历任太中大夫、廷尉等职。为人廉傲,不受私人之请,家无食客,治狱严峻,而执法称平。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作有《朝律》。后卒于家。
赵过,西汉农学家。籍贯和生卒年不详。武帝末搜粟都尉。汉崔寔《政论》: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又《汉书'食货志》记载:'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大致当时由他主持或设计,创造了三脚耧,并改进其他耕耘工具,还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都起过一定作用。
赵飞燕(?-前1),汉成帝皇后。善歌舞,以体轻,故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被废为庶人,自杀。
赵苞(?-177),东汉臣。甘陵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威豪。从兄宦官赵忠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为耻,不与往来。初举孝廉,后任辽西太守。其母、妻赴辽西时,途中为鲜卑贵族劫质,载以进攻。他仍坚持抗击,其母亦遥勉以忠义,母、妻因被害。鲜卑破后,他葬母事毕,呕血而死。
赵壹,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礼县)人。初为郡吏,曾上计于京师,以博学口辩为士大夫所仰慕。壹正直不阿,曾'屡抵罪,几至死',虽受袁逢、羊陟举荐,十辟公府而不就。著有《解摈》、《刺世疾邪赋》及箴、诔等各体文十六篇。
赵岐(?-201),东汉经学家。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宦党唐衡迫害,遂改名。桓帝、献帝时历任并州刺史、太常等职。精通经学,著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等。
赵云(?-229),三国蜀汉将。字子龙,常山真定(属河北)人。初依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攻荆州,备大败于当阳长坂,他力战救出甘夫人及刘禅。从备取成都,定益州,夺汉中,骁勇善战,屡立大功。刘备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三国志'赵云传》)。官至镇东将军。卒,追谥顺平侯。
赵爽,三国吴数学家。一名婴,字君卿,籍贯不详。曾著《周髀算经》,他对勾股定理有关勾股弦之各种关系式和二次方程解法都有几何学之证明。
赵文渊,生卒年不详,北周书家。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丞相府法曹参军。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题榜有功,除赵兴郡守。擅长楷隶,当时碑文多出其手,西魏时奉命编定六体书法字典。
赵嘏,唐诗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字承祐。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宣宗大中年间官终渭南(今陕西渭南,位西安东北)尉,世称赵渭南,卒年四十余岁。他的诗和许浑同调,《全唐诗》称其'为诗赡美,多兴味'。后得杜牧赏识,呼为'赵倚楼',而实际上他的诗风也多少接近杜牧,如在《寄归》一诗中:'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其五言成就低于七言。著有《编年诗》二卷、《渭南集》三卷。
赵匡,唐经学家。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字伯循。官洋州刺史。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疏》。遗说保存在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另辑存一卷。
赵干,五代南唐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961-975年间(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士。擅画山水,长于布局,其所作画多为江南一带之楼观、舟船、水村、渔市等景物,并点缀花竹,具有烟波浩渺之胜。存世作品有《江行初雪图》,描绘渔民在雪天捕鱼之辛勤劳动情况。
赵延寿(?-948),五代时后唐将领。常山(今河北正定)人。本姓刘,为赵德钧养子。曾任后唐枢密使,镇守徐州。后与德钧降契丹,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进大丞相,导契丹南下攻后晋,企图代晋称帝。契丹灭晋后,任为中京留守。契丹主死,自称权知南朝军国事。不久为契丹永康王耶律阮所执,死于契丹。
赵普(922-992),北宋臣。字则平,幽州蓟县(天津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掌书记,参与策划陈桥兵变。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为宰相。协助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剥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势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太宗朝,又两度为相。《宋史》赞其'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赵匡胤(927-976),宋开国皇帝。即宋太祖。涿郡人。性孝友,有勇略。后周世宗时,从征淮南、扬州、寿春(今安徽寿县)、濠泗等处,屡立大功。官至检校太尉,节度归德。显德七年,出师御契丹,次年陈桥驿诸军拥之还朝,乃受周禅即帝位,国号宋。先后平定荆南、南汉、江南等处,群雄相继灭,至此乃告一统。天下既定,以文臣知州事,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绝祸患之源,务农兴学,轻刑薄敛,与民休息。在位十六年崩。庙号太祖,又称艺祖。
赵昌,北宋画家。字昌之。广汉(四川广汉)人。擅画花果,兼工草虫。师法滕昌祐,亦效徐崇嗣'没骨法'。常在晓露未干时观察花卉,调色摹写,自号'写生赵昌'。精于敷彩、晕染,明润匀薄而色若堆起,惟笔迹柔弱。存世作品有《杏花图》、《蛱蝶图》、《岁朝图》等。
赵抃(1008-1084),北宋臣。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景祐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时称'铁面御史'。治平初知成都府,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神宗即位,擢参知政事。有《御试官日记》、《清献集》。
赵令穰,北宋画家。字大年,汴京(河南开封)人。官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多藏书法名画,与苏轼、米芾等交游。擅作设色平远小景,风格清丽。亦工雪景,笔调似王维;兼善墨竹、禽鸟,学苏轼小山丛竹,亦有情致。存世作品有《湖庄清夏》、《春江烟雨》等。
赵明诚(1081-1129),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宋徽宗时尚书右仆射(丞相)赵挺之之季子。少为大学生,先后任鸿胪寺少卿、莱州太守、淄州知事、潮州军州事等职。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图书,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曾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成《金石录》三十卷。
赵佶(1082-1135),宋徽宗。赵佶初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后改封遂宁郡王、端王、彰信军节度使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卒,赵佶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赵佶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其艺术成就,尤其书画方面的成就是绝不亚与历朝历代的任何一个帝王的,他自创'瘦金体'书法闻名后世,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死葬永祐陵。
赵鼎(1085-1147),南宋臣。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属山西)人。崇宁进士。迁洛阳令。高宗立,权户部员外郎,累迁御史中丞。绍兴四年(1134)拜相。八年与秦桧论和议持异,罢节奉国军。十七年移吉阳军,知秦桧不容,绝食卒。《宋史》载其题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著《忠正德文集》。
赵伯驹(?-约1173),南宋画家。字千里。为南宋宗室,高宗(赵构)时,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善画山水,学唐李思训父子笔法,秀劲工致,布景周密,着色清丽,改变了唐人浓郁之风。兼工花果、竹石禽鸟,并精画人物。传有《江山秋色图》,前人提为赵伯驹所作。其弟伯骕,字希远,亦擅画金碧山水和界画、人物,尤长于花鸟,着特工,与兄齐名,现存作品有《万松金阙》图。
赵汝愚(1140-1196),南宋臣。字子直,饶州余干(江西余干)人。乾道进士。绍熙二年(1191),召吏部尚书。五年拜右相。为韩侂胄诬谪永州,途暴卒。'方孝宗崩,光宗疾,大丧无主。''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辅宁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谓盛矣'(《宋史》)。
赵秉文(1159-1232),金文学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字周臣,号闲闲老人。大定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曾建言行迁都、导河、封建三事。知贡举,改取文风峭丽者,被劾致仕。后复职,为翰林学士。与杨云翼同掌文柄,进《龟鉴万年录》、《君臣政要》。工诗文、草书。著述颇富,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赵师秀(?-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温州永嘉(今浙江)人。绍熙进士,历高安推官。与徐照、翁卷、徐玑合称'永嘉四灵'。反对江西诗派的艰涩生硬,推崇晚唐贾岛、姚合的诗。比较擅长五律,多闲逸写景之作,风格亦近贾岛、姚合。著有《赵师秀集》、《天乐堂集》(已佚)。今存《清苑斋集》。
赵孟坚(1199-1267前),南宋画家。嘉兴海盐(今属浙江)人,字子固,号彝斋。太祖十一世孙。宝庆进士。曾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嗣为御史所劾,罢归。后曾作贾似道幕僚。工水墨梅、兰、竹、石,取法扬无咎。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能诗,善书法。存世书画有《白描水仙卷》、《墨兰卷》、《自书诗卷》等。著有《彝斋文编》。
赵汝适,南宋地理学家。太宗八世孙。理宗时,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经心采访来往商人、船员,收集海外诸国情况,于宝庆元年(1225),撰成《诸蕃志》。此书为研究宋代中外交通贸易及亚非诸国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赵复,宋元之际理学家。字仁甫,世称江汉先生,德安(湖北安陆)人。《元史》称其为人'乐易而耿介','与人交,尤笃分谊'。元师攻宋时,在故乡被俘,为姚枢发现,偕至燕京(北京)。建太极书院,讲学其中。选取二程、朱熹等遗书八千宗卷,广为传播,由此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学。北方大儒许衡、郝经、刘因等皆因得其书而信奉理学。著作有《传道图》、《伊洛发挥》、《希贤录》等。
赵孟頫(1254-1322),元书画家。字子昂,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十四岁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程钜夫于江南搜访遗逸,才被引见忽必烈二十七年升集贤直学士。延祐三年(1316)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追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能篆、籀、分、隶、真、行、草书善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
赵元钦,元科学家。字子恭。江西郡阳人。对天文、数学与物理各领域都有研究。提出中天观测法以求恒星的赤经差;关于视角、光的直线传播等也有研究。通过实验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等正确结论。同时对圆周率也有深入研究,证明了是较为精确的近似值,并予应用。主要著作有《革象新书》五卷。
赵雍(1289-1360),元书画家。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仲穆,赵孟頫之子。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继承其家学,工正、行、草书,亦长篆书,体势清劲有力,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尤精画人马,人称其多得曹霸之法,写兰竹则腴润洒落。其存世作品有《溪山渔隐》、《骏马图》、《着色兰竹》等图。其子凤,字元文;麟,字彦徵,亦工书画。
赵原,元末明初画家。莒城(今山东莒县,位沂水东南)人。一名元,字善长,号丹林,画家。曾寓居于吴(今江苏苏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间征至中书,命绘古代贤者之像,后被杀。他擅画山水,远师董源,近法王蒙,善用焦墨,颇得苍郁幽深之致。并兼工竹石,亦为时所重。其存世作品有《合溪草堂》、《晴川送别》等图。
赵鐩(?-1512),明农民起义军将领。霸州文安(今属河北)人。秀才出身。有膂力,因议论惊人,人称'赵疯子'。正德六年(1511),被起义军所俘,为刘宠(即刘六)、刘宸(即刘七)等所信用,任刘惠部副元帅,改名怀忠。明使人招降,他复信要求皇帝'枭群奸之首以谢天下,即枭臣之首以谢群奸。'兵败后,化装做和尚,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被捕,于北京被杀。
赵文华(?-1557),明臣。慈溪(治今浙江镇海西北)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工部尚书。认权相严嵩为父。曾督师抗倭,恨将领张经、李天宠不阿附己,把他们诬陷害死。值胡宗宪讨平通倭之徐海、陈东等寇,遂以功召还京。后因骄横失宠,罢官病死。
赵南星(1550-1627),明政治家、文学家。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与邹元标、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明史》载其'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天启三年(1623),任吏部尚书,草旧弊,任贤能,为权阉魏忠贤嫉恨,谪戍代州,病卒。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笑赞》等。
赵左,明画家。字文度,华亭(上海松江)人。工画山水。受业于宋旭,宗董源、倪瓒、黄公望、与董其昌友善,曾为其代笔,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画云山出己意,烟云生动。首创'松江派'。
赵良栋(1621-1697),清将领。字擎之,号西华,宁夏(治银川)人。顺治初,应募从军,署潼关守备。康熙十五年(1676),任宁夏提督,平定驻军叛乱。三年后出兵攻吴三桂,授勇略将军。康熙十九年(1680),进克成都,擢云贵总督。次年与彰泰等攻下云南城(今昆明),平定三藩之乱。后受权贵排挤,乞病归里。
赵学敏(约1719-1805),清药学家。字依吉,号恕轩,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通医术,尤精药学,著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物七百十六种。又搜集医学秘方及平时所录效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保存了大量民间医药验方。另有《医林集腋》、《奇药备考》等。
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耘松。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初由举人充内阁中书,供职军机处,乾隆中期成进士,授编修。出任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有经世之略、先后参与用兵缅甸、台湾之事。辞官后以著述为务,与同时学者袁枚、蒋士铨齐名。以史学见长。著有《二十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集》。
赵之琛(1781-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从陈豫钟,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泠八家'之一。工书法,亦能画。有《补罗迦室印谱》及诗集等。
赵庆熺(1792-1847),清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秋舲。道光进士。曾选任为陕西延川知县,未往,改金华教授,未履任。工诗词,擅散曲。有《香消酒醒词》、《香消酒醒曲》、《蘅香馆诗稿》等。
赵之谦(1829-1884),清书画家、篆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撝叔,号悲盦、无闷。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历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县县令。诗文务为新奇,书画篆刻独步一时,别具新意,影响颇大。著有《勇庐闲话》、《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篆刻有《二金蝶堂印存》。并辑刻《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收录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
赵三多(1841-1902),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直隶威县(河北威县)人。为梅花拳(后称义和拳)师,在直、鲁两省交界乡村广设拳场,收徒两千余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冠县(属山东)聚众起义,以'助清灭洋'为旗帜,义和团运动由此发端。转战于直、鲁两省,多次攻打洋教堂及清军。二十八年,兵败被捕,绝食身亡。
赵尔丰(?-1911),清末将领。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历任道员、川滇边务大臣等职,曾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又令川商自办浅水轮,是为川江驶轮之始。宣统三年(1911)擢四川总督,镇压保路运动,时人斥为'屠户'。武昌起义后,被迫宣布四川独立,及见清廷未亡,又煽动兵变。被处死。
赵藩(1851-1927),清末民初学者。云南剑川人,字樾村,号蝯仙。白族。清光绪举人。早年参加镇压云南杜文秀回民起义。曾任四川川南道按察使。辛亥革命前弃官回籍。1913年当选为众议员入京,后反对袁世凯称帝,曾代表唐继尧任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编有《云南丛书》,著有《向湖村舍诗初集、二集》、《桐华馆梦缘集》等。
其他赵姓名人有传说人物赵公明;春秋赵国君赵无恤、赵浣、赵籍、赵章、赵种、赵语、赵何、赵丹、赵偃、赵王迁、赵嘉,大臣赵豹;西汉大臣赵广汉;东汉大臣赵温;唐琴家赵耶利;北宋皇帝赵光义、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桓,大臣赵高,将领赵珣,诗人赵鼎臣;南宋皇帝赵构、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昰;金隐士赵质;明火器专家赵士祯,医学家赵献可,藏书家赵均;清大臣赵慎乔,文学家赵慈等;近当代赵姓名人有革命家赵世炎,政治家紫阳,民主革命家赵声,红军将领赵博生,军事家赵尔陆、赵寿山,抗日英雄赵尚志、赵一曼、赵登禹,北洋政府将领赵秉钧,国民党将领赵恒惕,佛教学者赵朴初,基督教学者紫宸,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物理学家赵忠尧,化学家赵承嘏,化学工程专家赵宗燠,地质学家赵亚曾、赵金科,药学家赵燏黄,育种学家赵洪璋,建筑师赵深,市政和道路工程专家赵祖康,语言学家赵元任,目录版本学家赵万里,编辑出版家赵家璧,戏曲理论家赵景深,音乐理论家赵沨,小说家赵树理,专栏作家赵超构,画家赵少昂、赵望云、赵无极,电影演员赵丹、赵子岳,舞蹈演演员赵青,电视主持人赵忠祥,评剧演员赵丽蓉,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小品演员赵本山,相声演员赵炎,羽毛球运动员赵剑华及青海省知名站长赵生祥等。
[编辑本段]
赵氏分布
山西省
洪洞(古赵城)赵氏。永济赵氏。闻喜赵氏。武乡赵氏。汾州赵氏。平定赵氏。五台赵氏。孝义赵氏。沁水赵氏。平顺赵氏。太谷赵氏。陵川赵氏。解州赵氏。定襄赵氏。应县赵氏。原平赵氏。左云赵氏。
河北省
成安赵氏。涿郡赵氏。正定赵氏。蔚县赵氏。文安赵氏。威县赵氏。定县赵氏。井陉赵氏。晋县赵氏。蠡县赵氏。保定赵氏。磁县赵氏。元氏赵氏。黄骅赵氏。易县赵氏。桃城赵氏。饶阳赵氏。安国赵氏。昌黎赵氏。平山赵氏。阜平赵氏。深县赵氏。束鹿赵氏。宁晋赵氏。河间赵氏。赞皇赵氏。大名赵氏。青县赵氏。宛平赵氏。安次赵氏。雄县赵氏。卢龙赵
北京 天津
北京赵氏。天津赵氏。
甘肃省
天水赵氏。平凉赵氏。静宁赵氏。
陕西省
咸阳赵氏。兴平赵氏。武功赵氏。华阴赵氏。乾县赵氏。 府谷赵氏。周至赵氏。耀县赵氏。西安赵氏。渭南赵氏。户县赵氏。
河南省
开封赵氏。洛阳赵氏。荥阳赵氏。汝南赵氏。许昌赵氏。虞城赵氏。南阳赵氏。清水赵氏。淮阳赵氏。郾城赵氏。临汝赵氏。邓县赵氏。淇县赵氏。西华赵氏。武陟赵氏。内黄赵氏。项城赵氏。偃师赵氏。巩县赵氏。永城赵氏。南召赵氏。汲县赵氏。商城赵氏。夏邑赵氏。博爱赵氏。滑县赵氏。
山东省
聊城赵氏。阳谷赵氏。武城赵氏。益都赵氏。莒县赵氏。平原赵氏。东平赵氏。利津赵氏。济南赵氏。诸城赵氏。曹县赵氏。鄄城赵氏。菏泽赵氏。梁山赵氏。肥城赵氏。寿光赵氏。日照赵氏。博兴赵氏。海阳赵氏。历城赵氏。龙口赵氏。烟台赵氏。莱阳赵氏。
河北省
成安赵氏。房县赵氏。安陆赵氏。钟祥赵氏。黄陂赵氏。麻城赵氏。通城赵氏。崇阳赵氏。
安徽省
休宁赵氏。凤阳赵氏。庐州赵氏。合肥赵氏。萧卣允稀K尴卣允稀c卣允稀A楸谡允稀=鹫允稀L允稀?
江苏省
南京赵氏。武进赵氏。徐州赵氏。丹徒赵氏。淮安赵氏。常州赵氏。苏州赵氏。常熟赵氏。无锡赵氏。六合赵氏。江阴赵氏。吴江赵氏。镇江赵氏。高邮赵氏。
青海省
乐都赵氏。民和赵氏。西宁赵氏。
上海市
上海赵氏
浙江省
杭州赵氏。建德赵氏。归安赵氏。衢县赵氏。绍兴赵氏。余姚赵氏。吴兴赵氏。青田赵氏。慈溪赵氏。温州赵氏。宁波赵氏。鄞县赵氏。兰溪赵氏。嘉兴赵氏。湖州赵氏。缙云赵氏。文成赵氏。东阳赵氏。海宁赵氏。义乌赵氏。宁海赵氏。瑞安赵氏。丽水赵氏。嘉善赵氏。
江西省
清江赵氏。余干赵氏。宜春赵氏。南昌赵氏。南丰赵氏。贵溪赵氏。玉山赵氏。
湖南省
衡山赵氏。长沙赵氏。浏阳赵氏。零陵赵氏。湘潭赵氏。益阳赵氏。岳阳赵氏。
福建省
闽侯赵氏。霞浦赵氏。福州赵氏。
广东省
潮汕天水赵氏。文昌赵氏。中山赵氏。台山赵氏。新会赵氏。
四川省
中江赵氏。遂宁赵氏。广汉赵氏。德阳赵氏。新津赵氏。资中赵氏。荣县赵氏。宜宾赵氏。内江赵氏。酉阳赵氏。成都赵氏。达县赵氏。叙永赵氏。巴县赵氏。
贵州省
安顺赵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州赵氏。宁明赵氏。
云南省
昆明赵氏。剑川赵氏。顺宁赵氏。大理赵氏富宁赵氏。
辽宁省
海城赵氏。朝阳赵氏。兴城赵氏。新民赵氏
吉林省
临江赵氏。永吉赵氏。
黑龙江省
桦川赵氏。双城赵氏。阿城赵氏。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赵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赵氏。汪古部赵氏。
湖北省
黄冈赵氏
[编辑本段]
迁徙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目前赵姓人口列全国第七位。
[编辑本段]
赵氏风流
古代帝王:开国君主赵籍、赵武灵王雍、南越武帝赵佗、宋代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
名臣:春秋时期的赵衰、赵盾,战国赵简子,赵国平原君赵胜、秦宰相赵高、东汉时有太傅赵熹,其诸子中有七人先后被擢拔为郎史,唐宰相赵憬、赵宗儒、宋宰相赵普、赵汝愚、赵鼎等,居各朝宰相位者32人;
将帅:大将赵奢、赵括父子、汉建立屯田制的营平侯赵充国、三国时常胜将军赵子龙、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领袖赵铎,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清代名将赵良栋等;
科技文化名人:著名农学家赵过、法学家赵禹、数学家赵爽、经学家赵歧、唐代有开宋代疑古之见的经学家赵匡等;文学家有赵壹、赵嘏、赵师秀、赵执信,史学家赵翼等;书画大师有赵令穰、赵佶、赵孟俯、赵雍、赵之谦、赵之琛;才女中有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清朝赛金花(赵氏)、赵一荻(赵四小组)、赵一曼等。
近代以来,赵姓名人更是举不胜举:
政治家、革命先躯:赵世炎、赵声、赵秉钧、赵载文,
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赵树理、赵平复(柔石)、赵大年、赵丽宏、赵俊卿(忆明珠)、赵文夫、赵玫、赵熙,诗人闻捷(赵文节)、赵恺、赵健雄、朦胧诗派开山鼻祖赵振开(北岛),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赵朴初,新闻名家赵超构,
科学家:赵九章、赵忠尧、赵忠贤、赵煦,医学家赵橘黄,化学家赵承嘏,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
表演艺术家:赵丹、赵子岳、赵侠生(仲星火)、赵丽蓉、赵忠祥、赵雅芝、赵文煊、赵文卓、赵恒多、赵薇,著名导演赵焕章、赵化勇,中国语言学家、著名学者赵元任,曲艺家赵连甲、赵本山,作曲家赵季平,著名歌星赵传、赵咏华,哲学家赵纪彬,戏曲理论家赵景琛,画家赵望云,象棋大师赵国荣,
商界名流:赵勇、赵章光、赵步长。
将帅:赵博生、赵尔陆、赵尚志、赵登禹、赵先顺、赵南起、赵启民、赵可铭、赵锡君、赵织雯、赵太忠、赵兴发,武术家有赵荣连(海灯法师之徒范应莲)、赵长军、赵学军、赵子龙,
现代高层领导:赵东宛、赵志浩、赵启正、赵乐际、赵洪祝、赵勇,原中国政府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赵紫阳等等,都是蜚声中外、世人熟知的人物。
海外名人:各界出类拔萃的赵姓名人也不胜枚举,如:台湾原'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金门防守司令部副司令官赵家骧,台湾原海军政治部中将主任及'中央警官学校'校长赵龙文,台湾原中央改革委员会委员及中央政策研究会会长赵自齐,台湾新党创始人赵少康,美国政治家(原国家运输部部长、现劳工部长)赵小兰,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学者赵浩生,瑞典籍著名作家赵清阁,朝鲜著名诗人赵基天,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和总政最高长官赵明录,日本围棋大师赵治勋,法国籍世界著名的抒情抽象派绘画大师赵无极,澳大利亚籍画家赵令彬等。赵姓全国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不胜枚举,同样灿若群星。赵姓人在中华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写下了一篇篇光辉的诗章。
赵姓既是大姓,又为尊贵之姓氏,历史上有功勋卓著之人被赐福于赵姓,也有冒充姓赵氏的。如在汉代,匈奴人中有位名为安稽的人,冒姓赵氏。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氏。西夏时,党项羌族国君元昊被宋太祖赐姓赵。但上述这些赵姓人,其后裔的发展在整个赵氏家族中影响不大,远不象其他大姓的来源复杂繁多,而且赵姓人还充实了其他一些姓氏宗族。历史上赵家子孙或受封、或避祸活命以及其他原因,改为黄姓、马姓、秦姓、原姓、屏姓等姓的都有,其后裔遂脱赵氏而另有发展。史书载马姓人绝大多数是赵国大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赵奢就是中国大姓'马'姓人的始祖,名将马援就是赵奢的后代。白族大姓邵姓的重要一支也由赵姓改来。福建漳浦有一座赵家堡,堡里的人皆为赵宋皇室后裔,却全姓黄,这是其先人为避战乱祸扰更改赵姓的结果。据史载,黄姓本身也是尊奉少昊为远祖的姓氏,与赵姓出于一辙。纵观赵姓的发展史,赵姓衍生了十几个姓氏,有些已发展成人口众多的中华大姓。如果把这部分人之后都加起来,赵姓后人约有一亿之多。世界上还有韩国、朝鲜、新加坡、马不西亚、越南国家有赵姓人,有的还为大姓,其他国家还有大量赵氏后裔,所有赵姓人加起来,绝对又是世界性的特大姓族。这毫无夸张。
赵姓自诞生便神圣于世,久盛不衰。春秋战国时期,赵姓乃王族贵姓;宋朝尤为国姓;元朝时期,张王李赵刘乃汉人中五大姓氏。时至今日,赵姓仍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一个特大姓氏,已发展成多民族的融合体,人口遍布世界各地,正可谓泱泱大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广东粤东潮汕赵姓的另一支系,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后代。赵匡胤有兄弟五人,长、幼早亡。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宗亲世系主要由赵匡胤、赵匡义和魏王赵廷美三支组成。收入《宋史'宗亲世系表》的人物共有12万人之多。其中十至十二世三代人竞占了世系表的一半,可见其繁衍速度之快。无怪乎元朝建立之后,要下令杀尽天下赵姓人。后来皇帝怕引起更大反抗才收回诏令。
属于赵匡胤嫡系的以'德、惟、从、世、今、予、伯、师、希、专、孟、由'为字派,以分昭穆。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年间,赵匡胤的第七代
后裔、'伯'字派人物赵伯全奉宗室之命,率八子入潮州,居住在城内使和坊。
到了元代,就搬到乡下居住,于饶平隆都南溪创乡立业。这一派的赵氏子孙,比较幸运。他们居住乡间后好像未受到什么大的厄难,
可能是由于南溪当时比较偏僻,所以居于其间的赵氏发展很快,清代以后又有人移居澄海东陇,或移居到其他城市。
▲赵di'o
1.锄地铲草。 2.通'掉'。参见'赵缭'。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