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②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1786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中仅次于歌德的第二座丰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剧《瓦伦斯但》。这部戏剧实际上就是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民族悲剧的重演,席勒的功绩在于他把这场民族的悲剧搬上了艺术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画家''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 (Egon Leo Ad01f Schiele)是二十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1890年6月12日出生在下奥地利的图尔恩,他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在偏僻小镇上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1902年考入克洛斯特新堡的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 从那时起他就酷爱美术, 利用业余时间勤奋作画,在他早期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克洛斯特新堡的教堂和修道院。他从小就有优秀的艺术天才, 具有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及丰富的情感。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加入'维也纳工作房',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1910年开始,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呈现其成熟抑郁的画风。1918年在他28岁时死在西班牙流行感冒的袭击中。在席勤的画中灰暗、苍白、扭曲、憔悴、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摄影师''劳伦斯'席勒
劳伦斯'席勒(Lawrence Schiller)于193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加州圣迭哥市长大。15岁开始自学摄影,20岁开始向各家报社和杂志社投稿并于两年后获得成功,正式开始摄影师生涯。他曾在《生活》杂志、《伦敦星期日时报》和《星期六晚报》任摄影记者。1966年出版第一部书《迷幻剂》。此后他又出版了十一部著作,包括尤金'史密斯的《水俣》,以及诺尔曼'梅勒的《玛丽莲》。他与阿尔伯特'古德曼合著《妇人与绅士》、《兰尼'布鲁斯》,与诺尔曼'梅勒合著《刽子手之歌》和《奥斯瓦德的故事》,并写了在纽约销量第一的《美国悲剧》。他曾执导过七部电影和电视系列短片,其中《刽子手之歌》和《彼得大帝》共获六项艾美奖。他编辑执导的《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制片奖。
艺术家''苏山'席勒
苏山'席勒(Susan Hiller)是英国当代重要的观念艺术家,她的的作品成就显著,在当代艺术图景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引发众多文化本位探讨,从人类学到心理分析到大众传媒技术,涉及从摄影到装置、声音到物品等多种艺术形质。她的作品不断延续着自己自七十年代早期开始形成的美学经验,运用综合而又诗意简朴的方法探索深处的秘密。马赛尔' 普鲁斯特要是看过她的作品,可能会为其显示出'天才的神秘之处'而感到惊讶。她的作品一面寻找着艺术创作的神秘源泉,同时又探索着其实现的地点。
作品《魔力女孩》(Psi Girls)初展于1999年,这件装置作品由5个同步影像组成,每部分都是一小段来自不同流行电影的镜头剪辑,展映具有超能力的年轻女孩的行为。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只用意念就让一根笔立在桌上旋转起来(电影《魔女游戏》,'the Craft',Andrew Fleming导演,1996年),或者用意念让玩具火车在轨道上跑起来(电影《愤怒》,'the Fury',Brian De Palma导演,1979年),或者让桌子上的杯子急速旋转,摔到地上碎成一片(电影《潜行者》,'Stalker',导演Andrew Tarkovsky,1979年)。每个屏幕都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以改变图像的本质,重构其语义内涵:紫色与神圣,绿色与超自然,蓝色与再生,黄色与犯罪,红色与激情。六种颜色中唯独没有桔黄色,一种心理学家认为可以代表内心和谐的颜色。装置配以一段由某灵乐唱团改录的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给人以迷惑和惊愕的感觉。罗杰'凯洛依斯(Roger Caillois)把这种迷惑的方法称为'制造眩晕与快乐的感觉,以摧毁制度和稳定。'的确,席勒的作品经常有意地配以玄妙和怪异之物,制造眩晕的效果,玩笑般地恐慌造成了与既存现实的巨大差异。
足球明星''乌维'席勒
1936年11月5日乌维'席勒出于德国的汉堡市。当时希特勒已经在酝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社会生活极不正常,希特勒的战争机器调动了全部的国内生产能力。一切为了前线。生于这样的战乱年代,乌维'席勒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不知道生活的压力。席勒就是这样一个少年,一有空闲就和小朋友踢足球,很快显露出了足球方面的才华。他热爱汉堡这座城市,热爱足球,很早就加入了汉堡青年队。
在格特'穆勒出道之前,乌维'席勒是德国最杰出的足球运动球员。席勒一生只在家乡的SV汉堡俱乐部踢球,虽然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俱乐部频频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从未转会。他的忠诚是球队的自豪,他的踢球绝技着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时至今日,汉堡人仍以拥有过他这样的伟大球星而光荣。
席勒有足球场上的杂耍大师之称。足球在他的脚下就像杂技大师手中的道具,神秘莫测,变化多端。他的倒勾射门堪称一绝。除了双手,他的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可以合理地触球,都能停球。水平再高的后卫也不愿意在绿茵场上与他对话,进行一对一的较量,因为他是无敌的。
1954年,席勒17岁时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参加首场国际比赛,迎战邻国法国队。他在这场比赛 中表现突出,小小的年纪就敢在对方高大的后卫中间带球过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乌维'席勒一生共参加过72场国际比赛,攻进44个球。这样的进球比例是少见的。
1958年席勒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大赛,场上的热烈气氛是他从未体验过的,观众的欢呼排山倒海,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夺杯欲望,他和队友顽强拼搏,第一次将西德队送入世界杯的半决赛 。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潜力。初次参加世界杯大赛,席勒表现出了罕见的凝聚力与亲和力。他们11个人在场上踢球,如同军队行军,进攻和防守都讲究整体配合,3条线从不脱节,赢得了行家们的好评。
1962年席勒和队友同力合作,打入世界杯八强。足球史学家们普遍认为,1962年的世界杯赛是席勒足球生涯的顶峰。他在这届世界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6年席勒担任西德队的队长,率领西德队夺得当年世界杯赛亚军。1970年,格特'穆勒后来居上,担当了全队的进攻主力,成了一架横扫千军的'轰炸机'。作为队长和场上的灵魂,席勒为他高兴,为了扶植穆勒,也为了西德队的荣誉,他表现出了大公无私的精神,自觉地为穆勒传球,创造机会,培养这个新生的攻击手,使穆勒在这届世界杯赛上一举成名。
参加完这届世界杯的比赛后,席勒退出了国际比赛。他出道比贝利早,他被公认为第一个以球员身份参加过4次世界杯比赛的队员。席勒一共在世界杯的赛场上踢过21场。他的这一记录直到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上才被他的同胞'小霸王'马特乌斯打破。
席勒一生没有得过多少次冠军。在国内赛场上,谁都承认他是西德队独一无二的杰出球员,但由于他坚持只在家乡的俱乐部踢球,而这支球队实力又不强,他没取得过什么骄人的成绩。1961年他带领SV汉堡队打入欧洲冠军杯半决赛,1968年打入决赛,离冠军只一步之遥。他们先后于1957、1958和1960年在国内联赛中名列前茅,并于1960年夺得冠军。他3次当选西德足球先生。
1972年乌维'席勒结束了在SV汉堡队的足球生涯,告别了国内赛场。他为汉堡队踢了18年球,参加过大大小小700多场比赛,进球551个。
席勒一生受过无数次伤,1965年跟腱受伤,差点结束了自己的足球生涯,移植手术后他只休息了6个月就重新返回了足球场。他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了德国足球界的一种财富,至今还激励着德国的球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