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克微支②

  亨利克'显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政

  论《旅美书简》、《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显克微支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882'1886年,根据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史料,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发表描绘古罗马基督教徒悲惨生活情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0年完成的长篇名著《十字军骑士》,取材于十五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事迹,以格隆瓦尔德大战为背景,热情赞扬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打败入侵者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虽受到宗教观念和人性论的影响,但它却是生动地再现了波兰人民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失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给显克微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十世纪后,显克微支的思想逐渐衰退,出现保守倾向。后期致力于写作最后一部小说《军团》,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显克微支作品,《小音乐家扬科》: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

  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扬科八岁就做了牧童。

  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奏乐声。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

  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有一次他正听得出神,被监工看见了。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记着。

  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家扬科。春天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旅店里有人在跳舞,有时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啊!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就够满足的了。

  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但是怎么拉,也不像旅店里的小提琴那样好听。它声音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可是扬科还一天到晚拉着。

  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曾经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门开着,小提琴就挂在正对着门的墙上。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一次也好,至少可以让他瞧个清楚。

  一天傍晚,扬科看到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门口移动。

  扬科已经进了食具间。他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是恐惧越来越紧地抓住了他。在草堆后面,他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扬科憋着气。有人划了根火柴,蜡烛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

  第二天,可怜的扬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惩办吗?他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

  管家把更夫找来,说∶'把这孩子带走,打他一顿。'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扬科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扬科挨了一顿打。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

  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为您推荐

乔万尼奥里②

  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认识《斯巴达克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探索作家的创作道路,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

贡布罗维奇②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Witold Gombrowicz)1904年8月4日出生于波兰凯尔采省奥帕托夫县马沃什策村一个地主家庭。父母极为富有,他从小就跟家庭教师学习。1915年,随父母迁居华沙,在一所贵族的天主教学校上学,各科成绩悬殊..

克拉林②

  克拉林,Clar'n (1852~1901)   西班牙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原名莱奥波尔多'阿拉斯,生于萨莫拉城。1859年随家移居奥维亚多,读完中学和大学。1882年任萨拉戈萨大学教授,次年转入奥维亚多大学任罗马法学、政法经济学教..

亚米契斯②

吕氏春秋 译文②

  《先识览第四》原文及译文   ◇ 先识   【原文】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

宅男宅女②

  '宅男宅女'是新兴的网络语言,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后。    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戏、影碟等。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陌生人接触,不爱..

徽州婚嫁②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