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钹,是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钵形,钹面较宽而厚(图),面径20厘米~25厘米、碗径10厘米~12.5厘米,碗高3厘米~4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
演奏时,两手各执一面,互击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方法有闷打、亮打和侧打等多种。闷打即闷钹,击奏时两手掌紧贴钹体,两钹后端一侧边缘不分开,便于演奏曲牌中的快速乐段;亮打即松钹,手掌放松,击后两钹分开,使音响自然延续,音色响亮,常与闷打造成强烈对比;侧打即交击,以一钹的钹边直立,与另一钹的中心相击,发音短促。用于土家族打击乐器合奏打溜子。头钹是器乐合奏中的高音乐器,多在强拍击奏。它常与二钹在节奏上交错配合,变化无穷。
为您推荐
玛雅双头鸟形靠背
时代:古典期(公元250年'900年)
质地与制作工艺:陶
用途:随葬品
尺寸:高14.2厘米、宽22.5厘米、厚25厘米
出土地点:科利马州出土
收藏单位:瓜达拉哈拉州的瓜达拉哈拉地..
乐器简介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乐器历史
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
乐器简介
竹筒琴,瑶族、壮族打击弦鸣乐器。瑶语因地区不同而称谓有异,南丹一带称其为扎绒或扎文筒;田林一带称为当奴。因其用一节竹筒制成,故又称竹筒琴。历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隆..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
你知道抗战文艺运动吗
'
中国现代作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宣传民族救亡、抗击侵略为中心内容的文艺活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文艺界立即形成热烈广泛的抗战文艺运动。上海失守前,比较突出的是戏剧活动,成立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