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鲁东②

'

鲁东的艺术世界及其轨迹的启示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孟伟哉

2004年9月10日至15日,鲁东的一百多件油画作品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亮相。这个展厅面积不大,简雅朴素,但由于它是中国美术教育顶级学府的展示场所,最切近的观众和审视者是这里的教授、研究生和众多心气甚高的学子,是美术领域的专家层次,故而在此展出,对一个画家而言,既是一件幸事、是一种荣幸,也可能是一个不幸,是一个灾难,因为太多有修养有水平的画家、评论家近在咫尺,听取这些人的观感和议论,肯定或否定,对展主无疑是一种心里考验,是相当大的心理负担。

鲁东是怀着自信和不安而来的,结果,广获好评,展出成功,其部分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外友人收藏。

鲁东的展示何以能获得好评,达到成功呢?在逐一观赏过他的一百多件作品之后,又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我认为他成功的秘密乃在于他情系故土,关注边缘,以浓烈的人文情怀,规模化、系列性的丰富多彩和深刻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娴熟的绘画技法,也可以说他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是他的艺术世界,也是现实生活的记录。因此,他这些作品,是正在演变的中国社会的一份形象档案,有巨大的人文历史价值。

中外美术史都已证明,任何优秀的杰出的成功的艺术家的成就和作品,都这样那样地折射着他的时代,都可以从时代的大背景上审视其价值,包括解读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对画家鲁东也应作如是观。

人们说,近两百年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超过了此前两千年人类历史科技成果的总和。此话真的不错。当我们想到人类已登临过月球、已将探测器投射于火星,并正在对慧星进行深空撞击,那是此前两千年人类的神话都不曾想象到的。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使我们中国也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大步前进。概而言之,农耕文化农业文明已不是当代人类历史的主流和主潮,处于主流和主潮地位的是电子信息、网络数字、生物工程等等为龙头的高科技,与最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一种追赶的状态,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与高科技电子技术相互交叉综合发展的态势,但是社会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惊人变化。大中城市愈来愈大,全国在逐步城镇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社会的财富在急剧增长,同时,贫富差距在急剧拉大。由于种种原因,富的地方愈富、穷的地方愈穷,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在社会主流主潮迅速发展的同时,若干所谓老少边贫地区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边缘状态,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也成为边缘化的人群。一句话,二十多年来,当中国社会的发展主潮超越了此前的两千年时,也还有若干地方的人们,仍处在两千年来几无变化近乎原始的状态之中。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却也是撞击良知的一种人文之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和深刻意义上,画家鲁东这一百多件作品才显示出其特殊的光彩、特殊的魅力、特殊的价值,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引发人们深深地思索。

画家鲁东将宏观背景中的边缘地域和边缘人群,描绘成了他笔下的主体,构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从艺术角度考察,其成功有赖于如下方面:

一是数量多规模大造成体系性效果。

一个画家画出一幅两幅这样的好作品甚至杰作的现象,并不鲜见,那样的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亦绝不可否认,那也是一位画家长期琢磨苦心经营的结果,但如果他能够在突破一点之后不断掘进、继续发现、多角度、多侧面地丰富同类题材,作出更多作品,那就不是'偶而为之'而会成为体系性效果。中国外国都有这样自成体系的美术家,我们想说的是,鲁东是这类艺术家中新出现的非常值得观注和重视的一位。

鲁东的目光聚焦于他的故乡四川东部大巴山区的人物与景物。那里的许多地方,至今尚无畅通的公路,电灯电话极少,以木石茅草搭屋的民居,千百年来几无变化;人与自然好象处于和谐之中,同时也十分的闭锁孤寂,与紧张喧嚣奔腾的城市'城镇生活是截然有别的两种氛围、两种调子、两重天。鲁东正是着眼于这种两两不同,以劳动篇、生活篇、孩提篇、爱情篇、牧羊篇、休闲篇等等题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捕捉、提炼着那些最富表征意义的瞬间,将它们凝固在画幅里。审视这一百多件作品,我们仿佛进入了那里的层峦叠嶂、密林花草之间,感受着那里老人、妇女、儿童和青壮年的呼吸和情感。假如鲁东只有一两件这样的作品,那也可能不会让我们忽视,却也绝不会给我们一个独特世界(也即一种社会层面)之感,他的体系性造成了规模效应。

真正的艺术家必也是思想的智者,但如果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乃至没有艺术的直觉和敏感,没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娴熟的技巧,也不会获得成功。因此,第二,在反复审视鲁东的一百多件画作时,我们发现,他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他的艺术表现。这涉及情景选择和提炼、构图造型和色彩运用诸多方面。

鲁东的作品,题材立意都很单纯,都像一篇散文或一首短小的抒情诗,真是一事一物总关情。这表明尽管那是他最熟悉的山野故乡甚至就是他的老家龙丰村,每幅作品他都要解决画什么,怎么画这个难题,他经历着多侧面、多角度、不断捕捉、不断选择、不断提炼、不断取舍的过程。而落实到艺术构勒和色彩处理,我们又发现,他是将传统的写实技巧和西方印象派手法与自己的浪漫情感,很好地糅合到了一起。这从他任何一幅小画都可以得到印证。

例如关于人物形象描绘,在如此小的画幅上,除非画小肖像,要在广大多彩的背景和氛围里,将人物五官和面部表情显示清楚,几乎不可能。妙处是,在鲁东笔下,无论人物形体多么小,形象多么朦胧,其比例和神态都令人感到十分真实、达到神似。他将天光山色、房舍屋宇、云雾风雪、树木花草、溪流岩石等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与人物的描绘融为了一体,在一种和谐的情景、情调中表现着人物的神情。

这里要特别提到鲁东的浪漫情怀。

到过大巴山深处的人会知道,那里有青山秀水,也不乏穷山恶水,生活在那里的山民'农民,日子艰难,很多情形下,衣衫陈旧甚至褴褛,多为灰调暗色,或曰多数人的生活主调是冷与暗。不可否认,时代新风、社会新气息,包括某些塑料凉鞋,鲜艳的T恤之类,也会流入山区,但似乎尚不构成那里的主色调。但在鲁东笔下,他也许不自觉,而是凭直觉描绘故乡的人、事、物,但都达到了出乎意外的境界'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转型期的档案式写照,一个或迟或早必将改变和消失的世界,他在这种本来封闭落后、贫穷、甚至愚昧的环境中感受着'宁静之美'、'古朴之美'、'纯朴之美'、'田园之美'、'世外桃园之美',实际上是一种时代主潮之外的边缘人生之痛,但他的画面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苦,而是欢悦。为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色彩运用,他运用了斑斓热烈的色彩。同时,无可否认,这也是画家鲁东的浪温情怀和乐观精神。例如他把一个背篓妇女的上衣着以热调红色,把一个在岩石板上读书写字的小女孩着以桔色短袖衫,把一个提水妇女走向吊脚楼的上衣着以橙黄短袖衫,把一个在大雪没山的时刻挑水的妇女的上衣也着以玫红,把一个怀孕的妇女也着以粉红上衣,把那本来暗、黑、灰的简陋的茅舍给以暖色热调等等,这就给人以明快、热情而充满希望的感觉。可以说,善用热调色彩,是鲁东的特殊符号、特殊语言、也是他对生活将会变得美好的希望和信心。

鲁东的一百多件作品,绝大多数为超小幅油画。问他为什么画得如此小?他讲了两点:一是他作画的老家山村交通极不方便,翻山越岭行路难,在羊肠小道上携带大画很困难,这种小画便于携带;二是他认为,小幅画可以令观者视点集中、想像伸展。他没有道出的是他经济拮据,和大画的经费投入对他是过于沉重的负担。还有他也许不自觉,作如此多的小画,在艺术上是他为自己设下的一个难题,一个挑战。当然,也许,当他因作如此多小画而屡屡眼睛肿痛时,他其实是在进行一次艺术探索和试验,并无功利考虑,实际上,他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创新。这便是他的取材、技巧和整体的艺术表现。

当之无愧,鲁东已是一名优秀的杰出的当代油画家。

鲁东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也曾彷徨苦闷,经历过徘徊曲折。

鲁东达到现在的境界,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自幼喜欢绘画,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艺术家的共同点。他从军入伍,在新疆天山的峰峦之中开凿的生活,肯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期间,他有幸跟深入生活的画家学习,也是一幸。退伍后,他回乡在县文化馆工作,教故乡的孩子学画。在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艺,他担任县美协主席,是责任、是压力,也是一方小小的活动舞台,让他作出了最初的成功之作,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美展的和深圳美协、美术馆的邀请展,受到鼓舞。后又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他也曾做过以绘画技艺下海赚钱的梦,到深圳、珠海为工商企业画广告,这是一种没有个性、没有自由的艺术,是大艺术领域的一门特殊专业,有别于描绘人生,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和审美理想的正宗艺术。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心灵感受进行真正艺术创作的自由,成了薪酬的附庸和奴隶。这使他精神上十分痛苦。要说这段经历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他看到了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与乡村特别是与他的故乡大巴山深处的巨大差距,看到了并十分深切地感受到人们的贫富差距,感受到了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既神奇又冷酷的手。于是他无所适存,感到幻灭,经过痛苦的思考,他重新回到了大巴山深处。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经历,画家鲁东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是各种各样鲜明对比和反差对心灵的刺激,使他重新找回了对故乡的爱,或者说,是社会生活无情的主潮和主流,重新唤回了他最熟悉的故乡的山野和人生。当他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再认识自己的故乡和乡亲,他意识到,从地域和人生两方面,这里都处于边缘状态,孤寂、落后、封闭,他遭遇到另一种良知的拷问和痛苦。于是,他埋头描绘,似乎并无特别的意图,却作出了这样一批优秀的画幅。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已经有二三十年的画龄,已经有许多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的体验,已经有自己的社会思想、艺术态度和审美理想,这样一批优秀作品的产生,无非是他那艺术之泉水的自然喷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