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民风②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

  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典故。据传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共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北京建都以后,老北京人民对'腊八节'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情缘,据说还有个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回来正饥饿难忍,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个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饥。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麦粒、花生及豆类,于是得把这些杂粮洗净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他当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又想起了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宫廷厨师仿制,请众臣一起共尝,不料大家无不称妙。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就为其起名'腊八粥'。后来在民间也有了喝'腊八粥'之习俗。

  对于'腊八粥'的民俗习情,历代都有许多记述。晋代《大腊》一诗中写道:'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河,年丰物阜。'古人以'腊祭'形式,感谢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满。北齐魏收《腊节》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达了人们数九隆冬之时,祭神敬神之情怀。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生动描绘了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佛粥(即腊八粥),更感受清新气息迎接春天的来临。

  到清代,朝廷在腊八这天有赐粥风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统退位,对此节十分重视。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用数口大锅熬粥,由喇嘛诵经,并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腊八之日,也要举行'腊祭'活动。各道院以舍粥为善,民间百姓都以粥敬神。亲朋好友互送'腊八粥',以此来增加情感。《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腊八节',雍和宫备四口大锅,直径达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第一锅粥奉神,第二锅粥赐给太后、帝后家眷;第三锅粥赐给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锅赐给喇嘛。当时京城食粥情景热烈非凡。有诗为证:'一阳初始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卅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想而知,施济'腊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节之时,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空前壮观。

  早年间,老北京还有一种典故,据说'腊八节'与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有关。其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儿童。因人们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疫鬼作祟,但这些恶魔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腊八这天,专以红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继而引发出'赤豆打鬼'之传言。

  老北京人对'腊八节'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响至深,在继承民俗传统方面独有风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再加上宫廷内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腊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断改进,粥的花样、品位也愈加讲究。

  宫廷御膳在'腊八粥'中加入了桂圆、莲子、果仁、魔芋、银耳等营养精品,使其成为冬补的美食佳肴。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儿把五谷杂粮多攒一点儿,使'腊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人们认为,喝了'腊八粥'能驱寒暖身,大补阳气有利健康。而喝上'腊八粥',就是迈进了年的门坎儿。记得小时候,到了隆冬季节,总盼着能美美地喝上一顿新粮做成的'腊八粥'。而每家每户的大人孩子们,都愿意聚集在热炕头上,享受那热乎乎的家庭美食带来的欢乐与温馨。虽说北京冬日冷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但喝了'腊八粥',人们会将室外的冰天雪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寒意。那浓浓的人情味,时时温暖着淳朴勤劳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历来对'腊八节'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北京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旧京还流传一句儿歌:'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

  过了'腊八节',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欢乐的事会连连不断展现眼前。妇女们忙着做针线,做新鞋、绣枕头,裁新衣,为着过年做打算。民间花会也开始操办,文化活动抓紧了演练。尽管'腊八'时节正值数九严寒,但满怀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户户积钱备物,尽享辛劳一年的好收成。火热的心温暖着和谐的幸福家园,使生活充满了无限欢乐与温馨。

  记忆中的旧京,进了腊月已有了年的气息。到了'腊八节',街市店铺开始筹集玩具、小吃等年货,商品渐增。许多家妇女提前动手制作小磨豆腐、饣各馇之类吃食,还要抽空碾些豆面、黄面等以备春节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记得以前从腊月初六晚饭后,母亲总会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红小豆、芸豆筛选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红枣洗净待用,到腊七晚间便开始熬粥。母亲做吃食很有经验,先把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待豆软汤红时,再把棒糁、米类、果仁下锅,并不断搅动。约一个多小时后,浓浓的香气从盖沿四溢,让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时,就可以出锅盛入瓦盆内待用了。除此之外,母亲还要蒸两屉白面加枣儿、金糕条的大发糕。上面放上青红丝、瓜仁,用大料瓣点上莲花形红点,象征吉利满门。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剥蒜皮,然后浸入盛满醋的坛内泡成腊八蒜。

  初八晌午,母亲把'腊八粥'、'吉祥饼'加上红糖、白糖温热,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欢欢乐乐共度'腊八',共同品味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祥和。喝完粥,我随姐姐提罐出门,把特意准备好的'腊八粥'和发糕,送到亲友家,大人们也备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门的亲友。那种和谐的氛围充满了深情厚谊,至今想起来仍感到温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