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仓颉造字台②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人们只能结绳记事,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既麻烦,还不能记载复杂点的事。随着历史的发展,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绳的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那时,仓颉就常常琢磨着,要找出一套好的记事的方法。

  有一天,仓颉来到今洛宁县兴华乡的阳峪河畔,见风和日丽,就坐在沙滩上歇脚。他随手掏出怀揣的灵龟,放龟在沙滩上爬行钻窝。龟行过去,沙滩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与河边群鸟踏下的爪迹混在一起。仓颉看看龟纹鸟迹,心里猛地受到了震动。于是拿细树枝在地上画呀画呀,画出了文字。仓颉发明的文字在百姓中推广开后,从此,人们记事达意不再困难。为纪念这件了不起的发明,人们就把河边的台子称为'仓颉造字台'。

  这个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传。《荀子'解蔽篇》: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记载:仓颉之作书也。作书就是造字。相传仓颉创造出文字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天雨粟,鬼夜哭'。后人就把这天定为纪念仓颉的日子,称作谷雨,每逢这天都来祭拜,千年来延续至今。为什么天会下谷子呢?大概是有了文字,文明开化了,久后必有大伪之人出现,逆天行事,老百姓有一天会挨饿;那为什么会有鬼夜哭呢?因为有了文字,连鬼也再难以藏身潜形,画和文字都会使它显露原型,因此恐惧而痛哭不已。

  当然,这都是传说不能当作史实。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鲁迅先生曾撰文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但我觉得也不能把这些传说当作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这起码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要不,不单洛宁,在山东寿光,河南开封,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存有仓颉墓、仓颉庙等遗迹。

  仓颉造字台位于熊耳山腹地洛宁县兴华乡杨玉河村对面的半坡上,四面群山环抱。当我们从小村子穿过,老乡们好像已经习惯常有拜谒者经过,没有什么惊奇与诧异,仍旧自顾自地忙乎。跨过村边小河,站在冬日暖阳下,远远望去那个被凄凄荒草淹没的土台应该就是了。造字台呈圆形,高数尺,径长约丈余。站在台上,放眼四面,附近麦田青青,四周环境还算怡人。可唯有这里却被一片肃杀的黄色笼罩。附近树枝上几只鸟儿啾啾地鸣叫,时而飞时而落地嬉戏着。不由让人想起岑参的那句'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台上立有一碑,碑文是'仓颉造字台遗址',由洛宁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立。

  没来之前,我总觉得纪念'文化之祖'的地方起码应该有个塑像或者祠堂什么的。可谁曾想这里就这么一块石碑孤苦伶仃地伫立在一个小山丘上。而行单影孤的碑上也就那么几个字――'仓颉造字台遗址'。眼前情景真如清初张鼎延《仓颉造字台》诗中所言:'南巡盛迹旧萧条,指点荒台事寂寥。'于是,心中不免有了几丝失望。有了失望,就想,'莫非历史就是让人失望的?莫非失望中才有了那一段段故事与传奇?莫非一个个失望中才蕴含着无穷的希望?''

  问附近耕种农民,'立这块碑干吗?'答:'说是仓颉在这儿造的字。'又问,'知道他是谁,有啥传说吗?'笑答:'不知道。'还问,'你们这里每年有啥纪念活动吗?'还笑答:'没有,但最近这两年来这里看这个的人可多。'

  耕种的两口子停下手里的活儿,看着俺说。他们的眼神很纯净,笑的很爽朗。有句话叫'忘记了历史就是背叛。'此时此刻,这话好像不太适用。

  其实,那些故事、那些传奇又何必人人都知道。这一个个象形文字早已融入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存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了它,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诗人余光中说的好: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