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与四川省接壤。总面积2849平方公里,辖18镇12乡,总人口55万。地处东经106'30ˊ-- 107'22ˊ,北纬 32'24ˊ-- 33'7ˊ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
''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置县,至今有2400多年历史,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生态优美,既有山水之秀,亦具田园之美,森林覆盖率达62.4%。茶叶、蚕桑、木耳、厚朴、银杏、金银花等生物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开发利用的有铁、铅、石灰石、花岗岩等14种矿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旅游景点40余处,南湖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红寺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陕南名寺'小南海'和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龙岗寺享誉国内外。按照汉中大市规划,我县大河坎列为汉中中心城区,县城、圣水作为城市外围组团,汉江桥闸工程、迎宾大道、桥南广场、汉中体育馆等城市基础设施已建成,开发了艺苑、银钩桥省级知名房地产项目,城镇面貌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城市化率达27%。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贯通二省六县的交通网络。
'
' 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