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②

  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苏联的党报《真理报》连载了一篇小说,作者是写过《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立即震动全世界,因为它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它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它的作者不同寻常,更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

  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伟大的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我'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亚。搭讪几句之后,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是1900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后来他当了钳工,和伊林娜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但是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第三天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他永远忘不了告别妻子的一幕,他把哭哭啼啼的伊林娜从身边推开。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德国人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因为他是司机,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战地工程师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工程师带回苏联。回家探亲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但是,就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也牺牲了。战后,这位功臣,重操旧业,给集体农庄开车,收养了一个无人照看的战争孤儿。但是,一次他开车撞了农庄的一头牛,结果被开除了公职,他只好带着收养的孤儿到处流浪。

  这就是《一个人的遭遇》的情节。

  小说的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2)生于顿河流域的哥萨克生活区的一个小村。中学时期,十月革命爆发,他投身国内革命战争。1922年到莫斯科学习创作,1924年处女作《胎记》发表。1926年小说集《顿河故事》问世,现示了作家独特的个性。1928'1940年间,肖洛霍夫陆续发表长篇巨作《静静的顿河》。小说描绘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堪称世界一绝,而肖洛霍夫描写的顿河哥萨克的生活,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顶尖之作。作家笔下,哥萨克亦农亦军的古老传统、哥萨克英勇豪放、粗野原始的群体性格以及哥萨克男女的大胆野性的爱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1930年代和1950年代肖洛霍夫写出《被开垦的处女地》,这部史诗性作品,表现了顿河地区实现农业集体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奔赴前线,并构想写作巨型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连载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轰动文坛,鼓动了1950年代后期苏联文学的解冻思潮。所谓'解冻'是指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的一次剧烈的'开放改革'。

  这场改革,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口号,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界突破禁区,大胆揭发社会弊病,批判官僚主义,表现被长期禁止反映的人性、人道主义,表现被长期忽视的非'金星英雄'的普通人的命运。这场文学思潮被名之为'解冻'。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是这个思潮的先声之一,影响当然巨大。

  小说的原文名字直译应该是'一个人的命运',当时的苏联人一眼就看出,这'一个人'是苏联的全体。

  《一个人的遭遇》首先在题材上有所突破,它通过主人公讲述卫国战争,不表现苏军的英勇胜利,而表现失利,不表现英雄抗敌,而表现战俘受难。小说第一次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苏联的真实生活,这是充满了艰辛、不幸和眼泪的生活。小说第一次描述了为祖国作出巨大牺牲的苏联普通人的生活。在卫国战争的小说里,一般写领袖和将军的英勇,但对普通战士写得很少,就是写普通一兵,也是类似《青年近卫军》、《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样的战斗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写得很真实,没有拔高,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人说,作品是俄国人道主义小说的复兴''关心普通人,关心小人物。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俄罗斯文学向来以人道主义为典型特征,结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却要高喊人道主义复兴,这是对苏联社会对普通人漠不关心的现实的一个强烈批判。小说的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联系苏联的社会背景,可以知道小说的意义:真正揭示苏联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不是主人公,而是沙子。

  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

  这部小说是在《真理报》上发表的,读者立刻明白,政府在支持作家。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这种思潮持续到1958年,后来以苏联另外一个作家'日瓦格医生'事件为标志,苏联文坛又出现了冰封时期,但是,地下的解冻文学仍继续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