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骑士'原版
本书系波兰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微支的一部优秀历史长篇小说。作品以14世纪末、15世纪初波兰王后雅德维迦去世至格隆瓦尔德战争结束这段时期为历史背景,主要叙述年轻的主人公兹皮希科为维护民族尊严,发誓要拔下十字军骑士的头目、骄模不可一世的里赫顿斯坦头上的孔雀毛冠饰,后遭到十字军种种迫害,幸亏心地善良的达奴莎姑娘及时挽救,他才得以摆脱厄运。故事述说十字军骑士团的侵略罪行导致1410年的格隆瓦尔德大战,描绘了波兰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在这场大战中取得的历史性辉煌胜利。
弃义、野蛮袭击玛佐夫舍时死去的,尤仑德理所当然对十字军骑士团怀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对骑士团的斗争是正义的。
简介
本书是显克维奇五部历史小说的压轴之作。作品以五彩缤纷的历史画面、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波兰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1399年,十字军骑士团不断骚扰波兰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小城堡的主人尤兰德和骑士马奇科、兹贝什科叔侄面对国难,以'小人物'的身份投身于卫国战争之中,通过生活和苦难的磨练,最终使个人的成长和卫国战争的胜利成为现实。
详细介绍
《十字军骑士》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五部享誉世界的历史小说中的最后一部,于一九○○年在华沙出版。这部作品以澎湃的爱国激情、五彩缤纷的历史画面、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峰回路转的奇妙布局、严丝合缝的结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跌宕遒丽的文辞组成了一曲赞美力量和正义的颂歌。作品中反映的是波兰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时期的反侵略斗争,通篇洋溢着波兰作为欧洲泱泱大国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对顽敌的必胜信念,展示了一个具有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昔日的辉煌,弘扬了波兰民族的铮铮铁骨和浩浩雄风。它不仅圆了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身处外国奴役之下的波兰人民一个强国梦,鼓舞他们去为复兴祖国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且也向世界证明:波兰虽然自一七九五年被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第三次瓜分后就不再作为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而存在,但是波兰人的心中仍然屹立着一个共同的祖国,正如他们的一首名曲中所唱的'只要我们活着,波兰就没有沦亡',被列强瓜分的波兰不仅'国破山河在',而且'文采风流今尚存'。
亨'显克维奇于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在波兰俄占区的卢布林省伍科夫斯基县。他的家庭虽然是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却具有很深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作家的父亲曾参加过一八三○年抗俄的十一月起义,母亲也是出自名门,而且受过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理,博学广闻,收藏了大量波兰历代经典和世界文学名著。在母亲的熏陶下,显克维奇自幼就酷爱文学。一八五八年他到华沙上中学,三年后他父亲经营的庄园破产,举家迁居华沙,靠过去的积蓄维持生计,处境窘迫,使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去当家庭教师。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一年间他在华沙中央大学学过法律、医学,后来转到该校波兰语言文学'历史系,一边学习,一边给人当家庭教师,过的是半工半读的清贫日子。是艰难时世和家庭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孕育和锤炼了他的创作才华,造就了一个驰名寰宇的文坛大师。
显克维奇早在中学时代就写过不少优美动人的短篇习作,纵笔成文,锋芒初露。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给报刊写文学评论,同时进行小说创作。一八七二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问世,接着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集《沃尔希瓦皮包里的幽默故事》和《来自大自然和生活》,自此他便以小说家和新闻记者的双重身份立足于社会。一八七六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进行两年多的采访,回国途中又到过西欧的一些国家。美国和西欧之行不仅大大扩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而且逐渐形成了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作为记者,他为《波兰报》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后来收集成《旅美书简》。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这时的显克维奇风华正茂,从事小说创作已是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作品篇幅无论大小,俱臻绝妙,被誉为世界文学中短篇精品的'炭笔素描'。《为了面包》、《音乐迷杨科》、《灯塔看守》、《酋长》、《奥尔索》等都是出自这个时期。从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作品涉及的题材很广,深入到波兰和作者曾耳闻目睹的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作品中,与显克维奇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痛苦的呼号,有愤怒的控诉,也有抗争的呐喊,但从未有过对占领者的谄媚,也没有发出过亡国者的绝望的哀鸣。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显克维奇作品内容的一大特色。
他自一八八三年五月开始,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连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历史小说:《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都以波兰十七世纪历史为题材。《火与剑》描写了平定在当时作为波兰贵族共和国领土组成部分的乌克兰土地上贵族赫米尔尼茨基的叛乱,《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分别反映了波兰抗击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战争。由于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前后连贯,统称显克维奇的三部曲。显克维奇用他那枝生花妙笔纵横驰骋,以一幅幅宏伟、壮阔的全景画般的场面再现了波兰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揭示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和人民大众为保卫祖国而血洒疆场、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彪炳千古的业绩,证明了伟大的波兰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一八九六年,显克维奇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覆灭的充满异国情调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一九○五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自一八九七年二月至一九○○年三月,作家在报刊上连载发表《十字军骑士》。为写作这部小说,他几乎查阅了波兰和欧洲各国现存有关十字军骑士团的一切资料,深入钻研了波兰古代文献,而且还特地去当年十字军骑士团的都城马耳博克作过一番实地考查,使小说中描绘的骑士团大本营真切具体,历历如所见。
《十字军骑士》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十分深远。波兰民族于公元十世纪中叶建立了封建国家,公元九六六年皮亚斯特王朝第四代君主按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十二世纪初国家出现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波兰的东北部、维斯瓦河和涅曼河之间,定居着信奉多神教的普鲁士人,他们由于和波兰人的宗教信仰不同,经常和波兰北部马佐夫舍公国的王公们发生战争。一二二六年马佐夫舍王公康拉德决定引进十字军东征时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去征服普鲁士,并将赫乌姆诺割让给他们作为封地。骑士团征服普鲁士人后,迁来德意志移民,在该地区推行日耳曼化的政策。一二三四年罗马教皇宣布普鲁士为骑士团私产。一二三七年条顿骑士团与驻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持剑骑士团合并,组成了强大的十字军骑士团国家,定都马耳博克。骑士团国家得到德意志皇帝的支持,逐渐摆脱了马佐夫舍王公的控制,而且不断侵占波兰领土,威胁着波兰的安全,同时也占领了立陶宛的领土日姆兹,威胁着立陶宛的安全。一三二○年瓦迪斯瓦夫'沃凯泰克加冕为波兰国王,在封建割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兰王国,一三五五年马佐夫舍的王公们承认了波兰国王的宗主权。一三七○年波兰实现了与匈牙利王朝的联合,因为当时波兰皮亚斯特王朝的王统中断,由匈牙利安茹王朝有波兰王家血统的路易继承波兰王位。路易死后,他的幼女雅德薇嘉于一三八四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十字军骑士团,立陶宛大公雅盖沃决定与波兰联合,于一三八六年来到克拉科夫,按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取名瓦迪斯瓦夫,同雅德薇嘉结为伉俪,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称瓦迪斯瓦夫二世(一三八六'一四三四)。这样就形成了力量强大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波兰历史上开始了雅盖沃王朝统治时期。一四○九年春,在日姆兹爆发了反抗骑士团的大起义,得到雅盖沃的堂弟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的支持,至一四一○年七月十五日波兰'立陶宛联军和骑士团在格伦瓦尔德进行决战,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
小说中集中描写的是自一三九九年雅德薇嘉王后去世到一四一○年格伦瓦尔德战役之间的十一年时间内,波兰人民饱受骑士团侵略之苦和奋起反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历程。作品的字里行间贯穿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一百多年中反抗骑士团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小说中的画面既鲜明突出,又饱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底蕴。
小说以尤兰德一家惨遭骑士团残害和马奇科叔侄的种种经历为主要线索,又设置了许多插曲和支线,交织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相互关联的结构网。作者的叙述错落有致,流畅自然,情节的展开时而如蛟龙腾跃,江河奔涌,时而如清溪潺潺,充满了诗情画意。整部作品曲折生动,高潮迭起。这种严密的构思和布局为一个主题服务,那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十字军骑士团是波兰和立陶宛人民不共戴天的宿敌,消灭他们合乎天理,顺乎人情。
作家用他惯有的极其犀利的文笔,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和广阔的背景速写深刻地揭露了骑士团的贪婪、狡诈、凶残、狠毒和背信弃义的行径,他们即使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也在边境地区频繁挑起战争,甚至袭击和绑架有恩于骑士团的马佐夫舍公国的王公,使尤兰德痛失爱妻。后来他们又用阴谋诡计劫持了尤兰德的爱女丹露霞,并把尤兰德骗到他们的城堡,进行令人发指的凌辱和折磨。尤兰德父女受骑士团摧残的事例非常典型,但决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波兰和立陶宛民族遭受骑士团侵害的缩影。自从骑士团进入波兰以来,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留下一片焦土。骑士团城堡的路边和大门前,到处是挂着无辜者尸体的绞刑架,边境地区的波兰人'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总不知道明天一觉醒来是否会被戴上镣铐,是否会有把剑架到脖子上,或者屋顶上是否会着火'。是骑士团的疯狂侵略逼得波兰人忍无可忍,不得不进行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大战爆发之前,作家做了许多铺垫,渲染了一种'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格伦瓦尔德战役更是写得有声有色,如飙发电举,气贯长虹。骑士团倾巢出动,且有罗马教皇、德意志皇帝和各西方国家封建主的支持,兵多将广,气势逼人,而波兰'立陶宛联军则是正义之师,为保家卫国而敌忾同仇,鹰扬虎视,风驰霆击,终于把骑士团这样不可一世的强敌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书中对格伦瓦尔德鏖战的描绘是波兰文学中少见的大气磅礴、宏伟壮丽的战争画面,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充分显示了波兰人民赤心忠烈保江山的英雄本色。
十字军骑士'中文版
作者: (波)显克维奇著;林洪亮译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数: 620000
版次: 1
页数: 608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4241410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军事
定价:¥29.80
编辑推荐
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托尔斯泰、鲁迅最推崇的作家代表作欧洲政要案头必备书,入选欧洲多国中小学教材。十字军骑士在中世纪后期横扫欧亚,有如一道犀利的闪电劈向从红海之滨到波罗的海的无边旷原,但它的消失也如闪电,眨眼之间就已无影无踪''
内容简介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作者简介
H.显克维奇(1846-1916)波兰作家,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波兰语言大师',是鲁迅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波兰文学家作品深具史诗风格,被译为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享有巨大的声誉,代表作有《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等。
《十字军骑士》乃是闪耀于世界文学长廊的璀璨明珠,历史小说中的压轴之作,将14世纪末15世纪初波兰、立陶宛人民反抗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的光辉历史书写得淋漓尽致,该书于1900年在华沙出版,立刻获得巨大成功,被迅速翻译成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显克维奇的文学造诣在此书中已臻化境,不仅有着统掌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场面的广阔视野,也有着极为细腻幽微、令人怦然心动的罕见功力,让读者不忍释卷、荡气回肠。
14世纪末15世纪初,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罪恶累累、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大军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媒体评论
直到显克维奇'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诺贝尔文学奖表彰辞
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伟大的作家,崇高睿智,屹立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人间。
''托尔斯泰
如波兰的显克维奇警拔,却又不以失望失场,有声有色,总能使读者欣然终卷。
''鲁迅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在梯涅茨的'凶牛'客栈(属修道院管辖)里,有几个客人坐在那里,倾听一位来自远方的骑士,他正在向他们讲述自己在战争中和流浪期间所经历的冒险。
这位骑士满脸胡子,正当年富力强,肩臂有力,身材高大而略显清瘦,头发被束在镶有珠子的发网里。他身穿一件皮外套,上面有被甲胄压出的痕迹,外套上束有一条皮带,全由铜扣联结而成,皮带上系有一把插在骨质刀鞘里的利刃,腰间挂有一把旅行用的短剑。
和他一起坐在桌子旁边的是一位年轻的武士,满头长发,眼里闪耀出欢乐的光辉。显然是他的伙伴,也许是他的侍从。因为他也穿着一件同样的旅行皮外套,上面也有甲胄压出的痕迹。在场的人还有两位来自克拉科夫的贵族和三个戴着红折帽的市民,帽上细长的璎珞一直垂落在他们的胳膊肘上。
店主是个日耳曼人,身穿一件已经退色的外衣,领口是锯齿形的。他一边提着一桶啤酒,往客人们的陶瓷杯里斟酒,一边竖起耳朵好奇地听着他讲的种种战争经历。
那三个市民听得更是入了迷。当年沃凯特克统治时期所形成的那种市民与贵族骑士之间的仇恨,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市民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卑躬屈膝、俯首听命了,而且他们'钱财充裕',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客店里便能常常看到商人和贵族在一起像兄弟那样欢歌畅饮,贵族甚至很乐意和他们一起喝酒,因为他们有的是钱,而且常常为那些有纹章的人付账。
现在,他们就正好坐在一起,相互交谈着,还不时地向店主递眼色,要他把酒杯斟满。
'这么说来,高贵的骑士,你可见过不少的世面呀!'一位商人说道。
'可不是吗!从四面八方赶到克拉科夫的人中间,见过这样世面的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位外来的骑士答道。
'赶来的人还会更多。'商人接着说道,'这对王国来说真是莫大的声望,莫大的荣幸。现在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而且这是事实。国王已经下令,要在王后的寝宫中挂起嵌有珍珠的金线锦幔,还要张起一顶同样质料的华盖,还要举行些大的和安全的比武,那场面的豪华壮观,实为世上罕见。'
'甘罗兹大叔,别打断骑士说话。'第二个商人说道。
'我不是要打断他的话,艾耶特雷特大叔。我只是认为,他也很乐意知道人们在说些什么,因为我相信他也是到克拉科夫去的。反正今天我们进不了城,城门一定早就关了。晚上蚊虫又多,无法睡觉,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
'别人说一句,你就要回答二十句。我看你是老了,甘罗兹大叔。'
'我每个腋下还能夹提起一匹湿毛呢绒哩。'
'嘿嘿,那匹毛呢绒准是稀疏得像筛子一样。'
他们的争执给骑士打断了,他说:
'的确,我是要去克拉科夫的,因为我也听说过比武的事。我很乐意在比武场上试试气力,显显身手。他是我的侄子,尽管年纪不大,嘴上没有长毛,却已经把不少穿胸甲的骑士掀倒在地上了。'
客人们都朝那个青年身上望去,他高兴地微笑着,用双手把长头发拢到耳后,接着又把一杯啤酒送到嘴边。
老骑士接着说道:
'而且,即使我们想回家,也是无家可归了。'
'为什么?'一个贵族问道,'请问你们府上何处,尊姓大名?'
'我是博格丹涅茨的马奇科,这个小伙子是我胞兄的儿子,名叫兹比什科。我们的族徽是圆马蹄铁。我们的战斗口号是'格拉迪'(冰雹)。'
'博格丹涅茨在哪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