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居有'七间厢大厝',莆仙戏曾叫'七子班'。民俗有'做七'、'七月初七乞巧'以及'七月半'的送纸、普渡等。
●鹊桥'乞巧
相传七月初七日傍晚,是牛郎和织女双星在鹊桥上相会的时刻。年轻的姑娘们羡慕织女是美丽、勇敢、智慧的化身,每于'七夕'问她乞巧。初七日黄昏,打扫门廷,沐浴换新衣,摆好香桌,供上'炒豆',红烛高烧,点上七炷清香,问织女星礼拜,口中念着'织女星,智慧星;穿过线,会聪明',祈求织女赐巧。接着,每人取出绣花针七枝,五色线七条,有的在月光下,有的在烛光边,反复引针穿线,穿了七七四十九次,看看谁穿得最快最多,谁就是最聪明最伶俐了。尤其是七八岁的小丫头,顽强地学习穿针引线,兴趣最浓。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莆俗的'七夕乞巧',有其浪漫的地方色彩。
●送纸'普渡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民间祭祖的节日。人家每于七月十三日以茶饼供奉祖先,叫'接公妈'。蒸制金米果、印糕,于十四或十五日备办牲礼祭祖。出嫁的女子,其父母已殁,或一人先殁的,必须挑祭礼回娘家以祭,叫'送纸'。第一次'送纸',叫'送头年纸'。娘家要回红灯、甘蔗、小竹椅、碗等,故有'十三、十四担来担去'的俗语。('送纸'的习俗,到出嫁的女儿逝世时止。)十六日'送公妈'。'七月半'做节,焚化纸钱甚多,火焰融融;同时,农历七月是莆田全年气温最高时期,热气熏人,故叫'公妈热'。
'普渡'亦称'鬼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佛教的节日'盂兰盆'会。民间于是日'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坐,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渡。'还有演《目连救母》杂剧的。此俗在莆田已淡化久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