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线②

  毛线(绒线)编织的历史(原创)
  起源于19世纪末叶。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毛线(绒线)进口大幅度增长,当时毛线(绒线)称毛冷(WOO1EN),初由南市大东门地区京广杂货店承销,用于妇女扎发,随编结法的推广,大量用于编织织 毛线(绒线)毛衣。光绪二十六年兴圣街(现永胜路)开设“金源茂毛冷店”。光绪三十二年有金源茂、隆兴昌、张源盛、同福康、鸿来锠毛冷店5家。民国初期,毛冷店逐渐增加。民国19年(1930年),全区已有近20户。洋行通过中国跑街,以定货方式向毛线(绒线)店大量推销。同期,国人开办的安乐、裕民、上海、中国毛纺厂也先后投入生产,均选兴圣街毛线(绒线)店为特约经销处,所有产品由经销处销售,兴圣街成为全国毛线(绒线)业中心,有“毛线(绒线)街”之称。***纵毛线(绒线)的货源、价格、批发、零售,业务遍及全市、全国。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中断,购买力下降,毛线(绒线)销售日见困难,毛线(绒线)店兼营什货。抗战胜利后,国外货源充足,商号纷纷向洋行购毛条。货到上海后向厂商以2.5:1磅掉换毛线(绒线)。因本轻利高,价格随金价涨落,又较易抛售,其他行业改营毛线(绒线)的商号猛增。民国35年区内会员店有40户,占全市76.9%,其中兴圣街有22户,占全区55%。至解放初,毛线(绒线)市场被兴圣街私商所垄断。1950年国家财政经济统一计划管理,经网点调整,至1959年专业经营毛线(绒线)店有恒源祥、隆兴昌、同顺、信义等4户。 ,
  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M*@IR
  连接成毛线(绒线)针织物的工艺过程。毛线(绒线)针织物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与透气性,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毛线(绒线)针织产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毛线(绒线)针织分手工针织和机器针织两类。手工针织使用棒针,历史悠久,技艺精巧,花形灵活多变,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1982年在中国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丝织品中有带状单面纬编两色提花丝针织物,是至今已发现的最早手工针织品,距今约2200多年。根据这一文物可以推断中国手工针织的起源还要更早一些。机器针织始于1589年,英国人W.李从手工编织得到启示而创制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它有3500多个零件,钩针排列成行,一次可以编织16只线圈。中国第一家汗衫针织厂在1896年创建于上海。中国第一家织袜厂于1907年建立在广州。 =YUz!%k`B0
  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 ,针织生产分纬编和经编两大类。在纬编生产中原料经过络纱以后便可把筒子纱直接上机生产。每根纱线沿纬向顺序地垫放在纬编针织机的各只织针上,以形成纬编织物。在经编生产中原料经过络纱、整经,纱线平行排列卷绕成经轴,然后上机生产。纱线从经轴上退解下来,各根纱线沿纵向各自垫放在经编针织机的一只或至多两只织针上,以形成经编织物。在某些针织机上也有把纬编和经编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这时在针织机上配置有两组纱线,一组按经编方法垫纱,而另一组按纬编方法垫纱,织针把两组纱线一起构成线圈,形成针织物。由同一根纱线形成的线圈在纬编针织物中沿着纬向配置,而在经编针织物中则沿着经向配置。 O)'c#=% j
  成圈过程 纱线构成线圈,经过纵向串套和横向连接便成为针织物。所以成圈是针织的基本工艺。成圈过程可按顺序分解成下列几个阶段:退圈——把刚形成的线圈(称旧线圈)从针钩移至针杆;垫纱——把纱线喂到织针上;弯纱——把纱线弯曲成线圈的形状;带纱——把新垫上的纱线或刚弯成的线圈移至针钩内; 闭口——封闭织针针口;套圈——把旧线圈套到针口闭合的针钩上;连圈——新纱线或新线圈与旧线圈在针钩内外相遇;脱圈——旧线圈从针钩上脱下套在新线圈上;成圈——使纱线形成一只封闭的和规定大小的新线圈;牵拉——把新线圈拉离成圈区域。这只新线圈在下一成圈周期中即成为旧线圈。成圈过程有针织法和编结法两类。在针织法成圈过程中,成圈各阶段按上述顺序进行。在编结法成圈过程中,弯纱始于脱圈,并与成圈阶段同时进行。在有的针织机上各只织针依次顺序完成成圈过程;也有一些针织机的成圈过程各只织针整列地同时进行。 @p:0|aeA
  针织生产 除可织制成各种坯布,经裁剪、缝制而成各种针织品外,还可在机上直接编织成形产品,以制成全成形或部分成形产品。采用成形工艺可以节约原料,简化或取消裁剪和缝纫工序,并能改善产品的服用性能。针织生产因工艺过程短,原料适应性强,翻改品种快,产品使用范围广,噪声小,能源消耗少,而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织机的生产率大为提高,如圆型纬编针织机(舌针)每分钟约可编织3000个线圈横列,经编机的织幅大多为427厘米,每分钟最高可编织2000个线圈横列,单针筒圆袜机的转速最高可达每分钟1000转。利用电子技术控制针织机的工作,更提高了机器效率。在机器上安装各种积极式给纱装置,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在机器上附加一些机构可以编织各种组织结构和不同用途的针织物:如应用选针机构使织针按预先安排的程序投入工作,以编织提花针织物;应用梳毛机构把散纤维喂入织针,以编织长毛绒针织物;应用衬经衬纬装置,以编织衬经衬纬针织物 。针织机的品种繁多,已超过350种。随着化学纤维新品种和后整理工艺的发展,提高了针织物挺刮、免烫和耐磨等特性。拉绒、磨绒、剪毛、轧花和褶裥等整理技术的应用,使针织品的品种更为扩大。 ';/M 7[
  针织技术已经扩展到其他纺织生产方面,如将针织成圈方法应用在织布机中进行分段引纬,并把各段纬纱用线圈加以串针织品套连接,以代替传统的投梭运动,使织造速度提高,这就是织、编结合的织编机。
  在上海黄浦区四川南路和江西南路之间,有一条人们不太熟悉的永胜路,这是上海最短的马路之一。然而,这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却曾是闻名全国的'毛线(绒线)街',汇集了上海最早的20多家专业毛线(绒线)店,经营门市零售和向全国各地的毛线(绒线)批发。
  20世纪初,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国产毛线(绒线),女孩子扎辫子的头绳都是手工做的毛线(绒线)、丝线。第一个在永胜路--当时名为兴圣街--开毛线(绒线)铺子的金永庆,原先就是一个串街走巷卖扎头绳的货郎。他积累了一点资金后,就在上海南市老北门附近摆了一个摊头,夫妻两人一起经营。有了固定地点后,他的业务逐渐发展,钱也越赚越多。1900年前后,金永庆就在兴圣街中段租下一间店面,开设了金源茂京广什货店。当时,国外输入商品的种类日益增多,就有洋行与金永庆联系推销'毛冷'。这'毛冷'其实就是毛线(绒线)头绳,'冷'是英文'line'的译音。毛冷的颜色远比纱线、丝线繁多、鲜艳,受到爱美的女孩子普遍欢迎,所用扎头绳便以毛冷为主。金永庆见毛冷销路甚广,就以经营进口毛冷为主要业务,除店面零售外,其经营逐渐向各烟杂店和小商贩的批发方向转移。
  '金源茂'最初经销的毛冷专作扎头绳用途,后来又经销适宜编结帽子和手套的进口片头绒和团头绒,再后来又经销适宜编结鞋子的细毛绒和适合编结衣服的粗毛线(绒线)。原来,进口毛线(绒线)自进入中国市场后,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们很快就发觉了它的许多优点:不仅色彩、粗细、品种规格繁多,还可以反复拆拆结结,且美观保暖、经济实惠。毛线(绒线)很快就风靡市场,当时的妇女几乎个个都会编结毛线(绒线)。随着毛线(绒线)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金源茂'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于是,金永庆就在兴圣街的街头又开了一家商店,定名为金源茂毛冷店北号,同时将原来的金源茂京广什货店改名为金源茂毛冷店南号,专业经营毛线(绒线)。
  金源茂毛冷店的南北二店开设以后,生意十分兴隆,引起了一些人的羡慕。于是,金源茂南号的隔壁有人开了一家隆兴昌毛冷店,接着在附近又开出了老义隆、许永利、兴申泰、张源盛、裕泰丰、聚源祥、瑞昌泰、同兴泰、源利等毛冷店。一条短短的兴圣街,一时聚集了20多家专业毛线(绒线)店,一条颇具特色的毛线(绒线)街就这样形成了。当时除兴圣街外,上海其他许多地区也都设有专营毛线(绒线)商店,都称为毛冷店,连那时的同业公会也叫毛冷业同业公会,以后才逐渐改称为毛线(绒线)。
  兴圣街聚集了这么多的同业商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各店货源一般都是向外国洋行直接订购,力求备货充足、品种齐全。为了招徕顾客,有的毛线(绒线)店专门聘请有名的毛线(绒线)编结师教授编结法。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毛线(绒线)编结师有黄培英、冯秋萍、鲍国芳等,她们自创的编结花式新颖繁多,为众多女性顾客所青睐,于是她们成为各毛线(绒线)店争相延聘的对象。在激烈竞争中,老义隆、大昌、鸿丰、许永利等10多家经营不善的店铺相继关闭,继之而起的又有大纶、新泰、鸿大、承丰、和丰、信义、大生昌等毛冷店家填补了空缺。
  随着毛线(绒线)成为上海市民普及的衣着用品,销路越来越广,虽然兴圣街上毛线(绒线)店挨户林立,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于是兴圣街一些实力较雄厚的毛线(绒线)店便在别处开设分店,也有一些新开毛线(绒线)店创设在其他街区。如泰隆毛线(绒线)店在蓬莱市场开设分店,兴申泰毛线(绒线)店则在淮海中路开设分店。接着,兴申泰分店的隔壁新开了仁昌毛线(绒线)店,它的对面又开设了元昌毛线(绒线)店。此外,大华毛线(绒线)店开在静安寺,宝大祥毛线(绒线)店开在小东门,美丰毛线(绒线)店开在曹家渡,羊城毛线(绒线)店开在城隍庙,华丰毛线(绒线)店和正利毛线(绒线)店开在徐家汇,等等。虽然各地段的专业毛线(绒线)店方便了顾客就近购买,但由于毛线(绒线)价格比一般衣料要贵,不少消费者仍愿意多走些路到兴圣街去买,因为有更多的品种可供挑选。
  当时向上海推销毛线(绒线)的主要有英国、德国、日本和瑞士的20多家洋行。约1933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作了调整:一般洋货进口税率为35%,而原料则为10%。于是,洋商便由进口毛线(绒线)改为进口毛线(绒线)原料的毛条,在上海开办毛纺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制造毛线(绒线),获利更加丰厚。首先在上海设厂的是英商蜜蜂毛线(绒线)厂,生产蜜蜂牌、杜鹃牌、鹦鹉牌、三蜂牌等各种规格的毛线(绒线)。1934年华商厉树雄等人投资创立上海毛线(绒线)厂,利用进口毛条生产双猫牌、金狗牌、小囡牌等毛线(绒线),后因日军侵沪,该厂名义上改为英商经营。
  面对外国轻工业产品大量输入的状况,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纷纷创建民族工业企业。上海著名实业家刘鸿生首创了中国第一家毛纺厂--中国第一毛纺厂,但该厂因产品质量不过关而滞销停产。此后,由投资好几家毛线(绒线)店的义生昌大股东冯莲生与兴申泰毛线(绒线)店刘文葆、隆兴昌毛线(绒线)店倪锡方、泰隆毛线(绒线)店孙桂生等发起,向毛线(绒线)业同业招股,集资35万元,筹建裕民毛纺厂。裕民毛纺厂订购的澳洲毛条到货时,厂房尚未建成,该厂就与原来生产帆布的安乐纺织厂协商,将原料委托安乐厂加工,并派技术员驻厂指导生产,产品有地球牌高档粗细毛线(绒线)、双手牌细毛线(绒线)、双洋牌低档毛线(绒线)等。一年后,裕民毛纺厂厂房落成,便收回这些产品自行生产。而安乐厂自从承接毛线(绒线)加工后,掌握了有关生产技术,见毛线(绒线)销量极大,前景看好,就把厂里大部分锭子转而生产英雄牌粗细毛线(绒线)、美女牌中粗毛线(绒线)、金钱牌低粗毛线(绒线)等行销市场。此后又有不少民营企业家投资开办毛线(绒线)工厂,生产出皇后牌、将军牌、白马牌、恒字牌、蓝凤牌等国产毛线(绒线),与洋货毛线(绒线)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租界后,向国外订购原料的渠道中断,各毛线(绒线)厂仅靠库存毛条生产,难以为继。各家毛线(绒线)店进货困难,无法维持,有的店为节省开支,只得遣散职工,而遣散费都是由实物毛线(绒线)充当。这些职工只好在兴圣街和公馆马路街头摆地摊出售毛线(绒线)。由于生意不错,其他失业者和摊贩纷纷看样,地摊越摆越多。当时毛线(绒线)存货本来就不多,一些摊贩就出售冒牌毛线(绒线),或以次充好。顾客上当后,对比兴圣街上毛线(绒线)店的货真价实,从而更加信任这条'绒线街'了。
  抗战胜利后,兴圣街毛线(绒线)店的库存已十分薄弱,故售价昂贵。当时售出1磅毛线(绒线)可向国外订购10磅48支毛条,然后再以3磅毛条向毛纺厂调换1磅毛线(绒线)。也就是说,毛线(绒线)厂每售出1磅毛线(绒线),就可换进3磅多毛线(绒线),而毛纺厂则可以1磅毛线(绒线)换进3磅毛条,不少毛纺厂、店都因此赚了不少钱。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实行限价政策,毛线(绒线)业元气大伤。
  上海解放后,兴圣街毛线(绒线)店的批发和零售业务都走上正轨。1955年,毛线(绒线)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上海毛线(绒线)同业共有200多户,兴圣街尚有22家毛线(绒线)店。公私合营后,因调整网点,兴圣街毛线(绒线)店全部实行搬迁。从此,毛线(绒线)街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毛线(绒线)街从20世纪初兴起到50年代中期结束,共经历了半个世纪。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毛线(绒线)行业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也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营管理的一些特色。由于同业高度集中在一条街上,促使商店在服务上精益求精,以利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同时也创出了信誉,为毛线(绒线)街带来勃勃生机。毛线(绒线)街还促进了厂商协作和配合,商店可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将适销的花色品种反馈给生产厂,而生产厂也经常派人到毛线(绒线)街实地了解情况,及时调整生产。
  毛线(绒线)街虽已成为历史,但专业商店集中的合理性、优越性,以及厂商密切联系的方式、方便消费者的服务、严格的经营管理等,都值得研究与借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