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鼓节介绍
在黔东南州丹寨、雷山、麻江、凯里等县市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每年三月即农历二月初的时候,都盛行着这样一个节日'翻鼓。翻鼓节渊远流长、神秘莫测、多彩多姿,它汇聚了苗族文化的精髓,被誉为苗族文化的魁宝。
苗族一种热情、好客的民族,民族节日多,民族风情浓郁。相传在很早的时候,苗族青年喜爱吹芦笙、游方、玩乐,耽误了农时,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寨老和长者集中商议,决定制定一个节日,并以击鼓的形式来划分游方玩乐和劳动生产的界线。因当时没有铜鼓,于是有人提议,锯一根长为2米的大树干,挖空树心,然后用宰杀的生牛皮将两端封住,再用一木棒敲打木鼓,发出嗡嗡的响声,即形成简易的木鼓。木鼓形成后,再用木架支起,放在寨上有声望且年长的寨老家堂屋中间,这家就称为鼓主。此后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份第一个猪场天(亥日,除初一外)为翻鼓节,九月份第一个猪场天(亥日,除初一外)为吃鼓节,分别为农忙和农闲的开始。
翻鼓节的时候非常热闹,也非常隆重,寨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进行祭祀,八方邻里的亲朋好友皆来庆贺。翻鼓节一般为1'2天,第一天祭鼓。由鼓主家准备好酒好菜,点上香烛,到时晨后,即举行祭鼓仪式,一般由鼓主、鼓手、鼓师三位长者负责完成。祭鼓仪式开始时,首先,由鼓主向鼓敬献酒采;其次,在几个妇女的安排下,由2个穿盛装的小姑娘向前来拜贺的客人敬酒;再次,由鼓手用木棒连续敲打木鼓(从这一刻起到九月份的吃鼓节,不准人们游方、玩乐,村村寨寨不准吹芦笙,即使是有丧事也不能吹);最后,随着嗡嗡的木鼓声,由鼓师面向鼓唱歌。歌词大意为: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该收心了,不能再玩了,要作好生产、作好农活的准备。但愿在新的一年里减少各种灾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身体建康,个个升官发财。祭鼓仪式结束后,吃完饭,就由几个后生将鼓抬到鼓场,寨上男女老少皆穿上盛装来到鼓场跳鼓(生育过子女的妇女不能参加)。翻鼓节的第二天最为热闹,设有跳鼓、吹芦笙、斗牛、打球、登山、情歌对唱等项目,这一天,四邻八里的人们皆赶来观望,人山人海,载歌载舞,歌声震天,热闹非凡。翻鼓节落下帏幕之时,也就是新一年活计的开始。
翻鼓节既是祭祀祖宗、迎接春天、祈祷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联欢娱乐、交友寻偶的节日。
翻鼓节是由鼓藏节演变而来的。每年春、秋各过一次。除了个别村寨在每年农历正月、九月猪(亥)或狗(戌)场天过以外,都是在农历二月、九月的猪(亥)、牛(丑)或龙(辰)场天过。
节日内容为:祭祖宗、宴亲友,跳踩鼓舞、斗牛、唱歌、碴河比赛等娱乐,节日要过3天。
传说
翻鼓节跳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们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过节,吹芦笙跳木鼓舞十二天才回来,这样祖宗们才快乐。后来出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虫作恶,人们被灾祸病疫、饥荒闹的不得安生,还发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时来吃掉小孩的悲剧。氏族长老告当向祖宗诉说请求帮助。天上的祖公就将威力无比的木制天鼓,送给他带回凡间镇妖驱邪。天鼓有有九庹长、七抱粗,告当他们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动,他们在众多鸟兽帮助下,想方设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乡。
等拉到寨边的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猪(亥)日了。乡亲们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害虫们立时死的死逃的逃。人们高兴得接连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宗也从天上请下来,与子孙后代们一起饮宴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来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会吉祥平安。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九月秋收结束,乡亲们为了感谢祖宗保佑他们获得了丰收,又隆重祭祀祖宗,过节一天。从此兴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节。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翻鼓进出山洞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改制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
节日活动过程
节日前一天,鼓头要在自家的田里去抓鱼,如果没有就要到河里去抓,如果还是抓不到,那只有去向其他人家田里讨要。鱼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东西。
节日第一天即猪(亥)日清晨,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祖。鼓头家里,把同样的祭品摆在木鼓前,鼓头身穿花缎长衫,头戴已抽掉粽粑叶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象征四季如春、风调雨顺),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即祖宗),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下午4时,再次祭鼓之后,一群盛装男女,在鼓头的带领下把木鼓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咚咚达达地敲响起来。此时,在这段水流清澈平静的小河岸边及沙滩上,挤满了本村本乡和来自县内以及凯里市、麻江县等地的成千男女们。他们人人穿戴一新,尤其是那些年轻姑娘们,一个个穿着彩绣与银饰满身、艳丽夺目的盛装,更显得美若山花。
踩鼓场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出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缓缓地跳起踩鼓舞,然后客寨来的青年男女们才参加进来。欢跳到天色黄昏,便收鼓回寨饮宴。据村中老人说,原来祖传的木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被毁掉了,现在这个杉木鼓是后来重新制的鼓,长1.5米,鼓身直径23厘米,有牛皮蒙鼓面,而这田姓世袭鼓主家承当鼓头职责至今已七代人,约有200年了。
第二天中午起,踩鼓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商贩们也赶来在场边摆摊设点,卖果什杂物。在深沉悠远、连绵不绝的木鼓声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苗家姑娘和小伙子们围起一层层的舞圈,热情奔放地翩翩起舞。木鼓舞有三步舞和五步舞两种跳法,动作粗犷简洁,古朴典雅,容易掌握,即使是初来乍到的客人,也能看一看就会,参与联欢。随着鼓点和节奏的变化,人们亦跟着变换舞步,动作时而舒缓,时而激烈,表达出苗家人对祖先的追念,对艰难的抗争,对幸福的向往,对胜利的喜悦''当踩鼓进入高潮时,连旁观的中老年男女、少年儿童都情不自禁地参加进去,欢声震天。
男人们则在另一块河滩上围成半圆圈观看斗牛,当牛斗的精彩时,人群中不断的发出'嘘、嘘'的叫声,牛斗得更欢了。年轻后生则在南皋河中参加碴河(在河中奔跑)比赛,奔跑中水花溅得老高。人们就这样畅快淋漓地度过一天,日暮方散。
第三天,年轻人们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成群结伙、成双结对地对唱山歌,交朋结友,谈情说爱,让友情、爱情之花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成长、开放''
二月的翻鼓节后,各村寨就举行'动土'仪式,人们就开始专心搞春耕生产了(而从九月翻鼓节以后到此节结束之前则禁忌犁田),并从此禁忌吹芦笙娱乐,连笙管也要用棉花团塞住,以防风吹自鸣。直到九月翻鼓节来临时,这些苗家人又可以尽情地吹笙和进行各种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了。
相关地方
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亥日)和农历九月的第一个猪场天,丹寨县南皋乡、大兴乡、岩英乡、凯里市青曼乡和麻江县铜古乡的部分苗族同胞都要过传统节日--翻鼓节。每年过节的具体时间只有查日历,再咨询当地人,以免错过参加的机会。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