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龙节②

  节日简介

  华夏儿女,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古视龙为自己的祖先,并有许许多多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相传二月初二日龙王登天的日子,俗称'春龙节'。蔚县人则叫'引龙节'或'二月二,龙抬头',并从古至今,世代沿传庆贺'引龙节'的习俗。

  节日来源

  古人认为,龙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职,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马、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可畅行于海、陆、空三界。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伏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故此,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龙,向龙乞求平安和兴旺,久面久之,龙便成了人们理想中的'百虫之长',是排灾祛凶的神物和吉祥兴旺的象征。

  在蔚县,村村都有龙王庙,多数龙王庙后面还建有'堡壕',俗称'臭水坑'。凡遇干旱日子,人们便会前往庙里拜龙祈龙行雨,特别是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开展各种祭祀和庆典活动的习俗,留传至今亦不衰。

  何为引龙

  所谓引龙,就是在二月初二这天,早晨起床后要把水缸挑的满满的。蔚县城人到护城河泉子里挑,村乡人从井里挑,即使上了岁数的老大爷、老太太们,也要亲自从井里提一壶水,斟到自家的水缸里。二月二挑水与往常不同。平日挑水时,家家户户的水桶里都有一个水漂(用木板或高粱杆绑制的五角星,放在水桶里,可以防止水从桶往外桶洒水),行走要慢,尽量少洒水。而二月初二挑水时,要取掉水漂,尽量将水挑满桶,走要要快,边走边从水桶往外洒水,一直洒到家门口,意思是引龙入宫。若是挑回活物,如小鱼、小虾等,即为喜事,意为接了龙神,将来生龙子;除了全天好吃好喝以示庆贺而外,还要在鱼缸里善养活物,此俗叫做'喜迎龙抬头'。故此,蔚县人又将'二月二龙抬头'称作引龙节。

  节日习俗

  二月初一中午,各家各户要在当院供一个大饼,一碗水,一个镜子,一朵花,上三柱香,烧三份黄纸,配制'五谷'。何为'五谷'?即谷、黍、麻、麦、豆是也。据说,这天配制的'五谷'具有祛邪的作用,家家户户都要妥善保管,如生孩子洗三、盖新房上梁、死人入殓等均要使用二月初一配制的'五谷'。

  庆贺二月初二龙抬头,一般三天,从正月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初二为正日子。期间忌荤吃素三天,大部分村庄是请戏班子唱戏,也有个别村庄放焰火,恭送龙王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天,大人孩子要剃头理发,这一习俗叫做'剃龙头,主富贵'。多吃面食。如:'吃了糖大饼,揭开龙皮日子甜;吃了龙顺面,米面满仓整一年'。忌动刀剪和针钱,怕伤了龙身,剪断龙脉,刺伤龙眼,。忌吃带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

  蔚县人喜庆二月初二龙抬头,既有望子成龙、庆贺天下太平之良愿,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美意。关于其来历,民间却留传的是一个生活气息颇浓的爱情故事。

  节日传说

  相传,东海龙王的妻子,有一次整整怀胎三年,在二月初二这天,给他生下如花似玉的闺女,这女儿特别聪明能干,不客干什么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小龙长成了大闺女,这女大十八变,就越变越好看,小龙女那俊俏劲就甭提有多美啦。

  有一天,小龙女在龙宫里玩腻了,就悄悄地溜出了龙宫。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当小龙女来到凡界,正赶上人间天气大旱,就连山上的树木野草都干枯了。看到此情景,小龙女心想:'这可咋让老百姓活呀!'顿生怜悯之心。于是她便走到一个年轻农夫面前问:'大哥哥,天旱成这样,你种地还能收获吗?'

  农夫顺口答道:'我家很穷,老娘多病靠我扶养,不耕种怎么能行呢?'

  小龙女非常同情他,于是从锦囊里取出几颗红豆豆,向田里一撒,立刻一团浓罩住了田地,浓雾过后,干枯的禾苗,都精精神神地泛出了绿色。

  农夫见状大吃一惊,心想这一定是仙女下凡。于是便急忙上前行礼说:'多谢仙姑了,不过咱这方圆几百里都旱成了这个样,你能不能把大伙都解救一下呢?'

  小龙女听后更受感动,心想'我救了他,他却一心想着别人,真是个好心人,如果嫁给他,男耕女织,恩恩爱家,那该有多好呀!'于是便将锦囊里的红红豆豆全部抛了出去,立刻浓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大雨足足下了一个时辰。雨后,方圆几百里的庄稼全都挺起了腰杆,山上山下绿油油一片。农夫非常感激龙女,龙女也非常喜欢农夫,二人便自由结为夫妇。

  龙王得知此事后,认为龙女大逆不道,败坏了龙宫的规矩,于是便将龙女逐出龙宫,永不相认。俗话说'扳着指头连着肉,母女情深连着心'。龙女被赶出龙宫后,龙母却常常日思夜想,特别是到二月初二小龙女出生的这天,更是想得发疯,于是便在这天浮出水面,抬头观望,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就变成了大雨。恰在这时正值惊蛰前后,北方春耕大地,急需降雨,甚合民意。于是庆贺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就世代沿传下来。

  节日活动

  卯时,晨光微明,万籁俱寂,巫包寨的后山顶上突然传来一声长吟,顿时,笙声、鼓声、锣声随即而起,紧接着四周的每座山峰上皆笙鼓大作,喧声团团围着巫包寨,静谧的晨空里构织了一张气势恢宏而又异常神秘的声网。

  原来,这里正在进行着剑河一带苗族的'引龙'活动,这已是三十多年来的一次节日活动了。剑河苗族崇拜龙,使龙不离村寨,籍以消灾祸。昨夜十二点,巫包寨十四岁以上的所有男性都携带祭品、笙鼓,登上寨四周的山峰。后山为主峰,由'阶牛'(主管寨中引龙事宜的人)、引龙师率领众人牵'引龙'的水牯牛前往。

  山上的引龙仪式已接近尾声,主峰上,引龙师抓米撒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念引龙词三遍,击锣三响,四峰笙鼓渐息,各峰人员下山回寨。寨前,人们提酒携壶,夹道迎接引龙队伍。在热烈若狂的的鼓声中,引龙师牵着引龙牛进寨。引龙牛背饰绫缎六包,插三角形彩旗八支,带一串响铃,气派十足。夹道上人们蜂拥而上,争着把引龙酒浇淋在引龙牛的头上,簇拥着引龙牛前往祭龙坪。

  祭龙坪上,各家各户的妇女们用整匹新布在祭地上展开,引龙师提鸡撑伞,一边念祭龙词,一边撒米,牵牛在祭地上呈'字型绕行,直到'龙踩家家布,龙米盖满布'始止。撒在布上的米是'龙米',每一粒都十分珍贵,妇女们小心翼翼连布卷起,妇女退下,杀牛人登场。

  他们把牛鼻绑在撑杆上,将牛头撑向东方,举刀砍颈毙牛。苗族笃信所有的万物成精后都可变龙,屠引龙牛时,尚有鹅在鹅龙祭地,羊在羊龙祭地同时杀死。

  祭仪结束,在场众人连臂同饮三杯。'阶牛'持笙入场,召众人共舞。祭龙坪一下子变成了载歌载舞的海洋。人们盛装银饰,五光十色,圈圈如浪,行行如龙。

为您推荐

地日节②

  地日节   [编辑本段]   正月初十是地日,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   风俗   [编辑本段]   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

目连救母②

  佛教故事。   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故事叙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目连'原名为'大目犍连'(Maha^-mo-ggalla^na),'目连'为其略称。   《盂兰盆经》为西晋'竺法护译。经..

调更谷乳术节②

  调更谷乳术节   在年节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富裕人家还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同族的人。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

仲夏节②

铜鼓节②

  简介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香浪节②

  香浪节(藏语:采薪)是每年夏天中国青藏高原东北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俗节日。因每年夏天,寺院僧人需外出采集木柴,由此借此机遇边观赏风景,边进行采集,逐渐演变成僧俗一同郊游的节日。当地的藏族群众还有另外一种起源的说法..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②

  简介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以来,智慧、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天,创造成融文化、体育..